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兴方专利>正文

一种折叠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5587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椅,包括椅架和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架包括左插接头、右插接头、横向连接管、左支撑腿、右支撑腿和用于支撑椅座的左支撑杆、右支撑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折叠椅的椅架中的横向连接管活动地插设在左插接头与右插接头之间,椅架中的左、右支撑腿和支撑椅座的左、右支撑杆也都活动地插设在左插接头和右插接头上,整体结构简单、轻便,而且折叠收纳时,左、右支撑腿,左、右支撑杆以及横向连接管均可方便地折叠在一起并不脱离左、右连接头,收纳空间较小,携带非常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椅子,尤其涉及ー种折叠椅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结构类型的折叠椅,特别是在户外旅游场合,折叠椅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但是现有这些折叠椅的折叠结构大多较为复杂,而且折叠后体积相对较大,随身携带较为不便。比如申请号为200520200681. 2 (授权公告号为CN2831906)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开《折叠椅》,其包括椅身和椅座,椅身包括座面、靠背、两前脚、两后脚及两扶手,靠背可转动地连接于座面的后端,前脚的中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座面的侧边,后脚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的侧边接近后端处;后脚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连接一可调节长度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于前脚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前脚的顶部还可转动地连接扶手,扶手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靠背的侧边上;前脚和后脚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椅座上。该折叠椅通过连杆、前脚和座面形成三角结构,以承受外界的压力,并通过连杆长度的调节,而将椅子折叠起来。虽然这种折叠椅比较适合休闲旅游时使用,但是结构相对复杂,折叠后携帯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折叠后携帯方便的折叠椅。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折叠椅,包括椅架和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架包括左插接头、右插接头、横向连接管、左支撑腿、右支撑腿和用于支撑椅座的左支撑杆、右支撑杆;所述左插接头具有水平向右设置的第一插孔,所述右插接头具有水平向左设置的第二插孔,所述的左插接头与右插接头之间通过第一弾性绳相连接,所述的横向连接管套设在该第一弹性绳上且其两端分别插设在所述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上;所述的左插接头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左下插孔和斜向上设置的左上插孔,所述的左支撑腿插设在上述左下插孔内,且所述左支撑腿从左下插孔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井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左支撑杆插设在上述左上插孔内,且所述左支撑杆从左上插孔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并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插接头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右下插孔和斜向上设置的右上插孔,所述的右支撑腿插设在上述右下插孔内,且所述右支撑腿从右下插孔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井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支撑杆插设在上述右上插孔内,且所述右支撑杆从右上插孔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并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优选地,所述的左下插孔和左上插孔均为两个,对应地,所述的左支撑腿为两条,所述的左支撑杆为两根;所述的右下插孔和右上插孔均为两个,对应地,所述的右支撑腿为两条,所述的右支撑杆为两根。这样,既能保证折叠椅的结构牢固度,又能使折叠椅的结构较为简洁。进ー步优选,另有第二弾性绳从所述的两左下插孔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二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两左支撑腿上,另有第三弾性绳从所述的两左上插孔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三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两左支撑杆上,另有第四弹性绳从所述的两右下插孔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四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两右支撑腿上,另有第五弾性绳从所述的两右上插孔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五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两右支撑杆上。这样,各支撑腿及各支撑杆在对应弹性绳的作用下能很牢固地插设在对应的插接头上,而且通过拉伸各弹性绳可以很方便地将各支撑腿和各支撑杆收起来,并且收起来的各支撑腿和各支撑杆能很方便地相互叠合在一起。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椅座采用布块,在椅座底面的四个角落设有供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的头部插入的插套。作为另ー优选方案,还包括有与椅座一体设计的椅背,所述椅座和椅背均米用布块,在椅座及椅背底面的四个角落设有供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的头部插入的插套。为了增加透气性,所述椅座的两侧和椅背均采用网孔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折叠椅的椅架中的横向连接管活动地插设在左插接头与右插接头之间,椅架中的左、右支撑腿和支撑椅座的左、右支撑杆也都活动地插设在左插接头和右插接头上,整体结构简单、轻便,而且折叠收纳吋,左、右支撑腿,左、右支撑杆以及横向连接管均可方便地折叠在一起并不脱离左、右连接头,收纳空间较小,携帯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折叠椅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中椅架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2中椅架折叠收纳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不,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椅包括有椅架和设于椅架上的椅座6及椅背7。椅架包括左插接头11、右插接头12、横向连接管2、左支撑腿31、右支撑腿32和用干支撑椅座的左支撑杆41、右支撑杆42 ;其中,左插接头11具有水平向右设置的第一插孔111,右插接头12具有水平向左设置的第二插孔121,左插接头11与右插接头1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绳51相连接,横向连接管2套设在该第一弹性绳51上且其两端分别插设在上述的第ー插孔111和第二插孔121上而将左插接头11和右插接头12连接在一起。左插接头11具有两个斜向下设置的左下插孔112和两个斜向上设置的左上插孔113,左支撑腿31为两条,分别插设在上述左下插孔112内,且左支撑腿31从左下插孔11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井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左支撑杆41为两根,分别插设在上述左上插孔113内,且左支撑杆41从左上插孔11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井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同样地,右插接头12还具有两个斜向下设置的右下插孔122和两个斜向上设置的右上插孔123,右支撑腿32为两条,分别插设在上述右下插孔122内,且右支撑腿32从右下插孔12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井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右支撑杆42为两根,分别插设在上述右上插孔123内,且右支撑杆42从右上插孔12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井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第二弹性绳52从两右下插孔122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二弹性绳5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右支撑腿32上,第三弹性绳53从两右上插孔123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三弾性绳5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右支撑杆42上,这样,只要拉动右支撑腿32使其脱离右下插孔122,拉动右支撑杆42使其脱离右上插孔123,就能实现右支撑腿32和右支撑杆42的折叠。同样地,第四弹性绳(图中未示)从两左下插孔112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四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左支撑腿31上,第五弹性绳(图中未示)从两左上插孔113中穿设而过,并且该第五弾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左支撑杆41上。左支撑腿31和左支撑杆41的折叠方式与右支撑腿32和右支撑杆42的折叠方式相同。如图4所示,各支撑腿及各支撑杆折叠后,可以捆绑在一起,收纳空间较小,携帯非常方便。为了使折叠椅更为轻便并便于折叠,本实施例中,椅座6与椅背7为一体设计且均采用布块,在椅座6及椅背7底面的四个角落设有供所述左支撑杆41、右支撑杆42的头部插入的插套8。此外,为了增加椅子的透气性,在本实施例中,椅座6的两侧和椅背7均采用网孔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椅,包括椅架和椅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架包括左插接头(11)、右插接头(12)、横向连接管(2)、左支撑腿(31)、右支撑腿(32)和用于支撑椅座的左支撑杆(41)、右支撑杆(42);所述左插接头(11)具有水平向右设置的第一插孔(111),所述右插接头(12)具有水平向左设置的第二插孔(121),所述的左插接头(11)与右插接头(1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绳(51)相连接,所述的横向连接管(2)套设在该第一弹性绳(51)上且其两端分别插设在所述的第一插孔(111)和第二插孔(121)上;所述的左插接头(11)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左下插孔(112)和斜向上设置的左上插孔(113),所述左支撑腿(31)插设在上述左下插孔(112)内,且所述左支撑腿(31)从左下插孔(11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并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左支撑杆(41)插设在上述左上插孔(113)内,且所述左支撑杆(41)从左上插孔(11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并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插接头(12)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右下插孔(122)和斜向上设置的右上插孔(123),所述的右支撑腿(32)插设在上述右下插孔(122)内,且所述右支撑腿(32)从右下插孔(12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并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支撑杆(42)插设在上述右上插孔(123)内,且所述右支撑杆(42)从右上插孔(12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并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椅,包括椅架和椅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架包括左插接头(11)、右插接头(12)、横向连接管(2)、左支撑腿(31)、右支撑腿(32)和用于支撑椅座的左支撑杆 (41)、右支撑杆(42);所述左插接头(11)具有水平向右设置的第一插孔(111),所述右插接头(12)具有水平向左设置的第二插孔(121),所述的左插接头(11)与右插接头(1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绳(51)相连接,所述的横向连接管(2)套设在该第一弹性绳(51)上且其两端分别插设在所述的第一插孔(111)和第二插孔(121)上;所述的左插接头(11)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左下插孔(112)和斜向上设置的左上插孔 (113),所述左支撑腿(31)插设在上述左下插孔(112)内,且所述左支撑腿(31)从左下插孔(11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并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左支撑杆(41)插设在上述左上插孔(113)内,且所述左支撑杆(41)从左上插孔(11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左插接头(11)并能相对该左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插接头(12)还具有斜向下设置的右下插孔(122)和斜向上设置的右上插孔 (123),所述的右支撑腿(32)插设在上述右下插孔(122)内,且所述右支撑腿(32)从右下插孔(122)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并能相对该右插接头作任意角度转动,所述的右支撑杆(42)插设在上述右上插孔(123)内,且所述右支撑杆(42)从右上插孔(123)拔出状态下不脱离右插接头(12)并能相对该右插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兴方
申请(专利权)人:金兴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