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图形,触控装置图形包括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第一轴向导线与一对跨线。第一轴向导线,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此对跨线,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据此,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所造成的电阻值可被降低,使得触控装置图形的反应速度可以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触控装置,特别是有关于电容式。
技术介绍
在输入介面中,因为电子材料的快速发展,触控装置已成为目前的主流。传统的靠按压或手控的输入装置,在未来都可能被触控装置所取代。另外,藉由液晶面板产业的蓬勃发展,整合触控装置的显示幕已被业者大量的制造并且贩卖。触控装置可以分为电阻式触控装置与电容式触控装置。而目前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已大量利用电容式触控装置,并将电容式触控装置与显示幕整合。整合显示幕中的电容式触控装置通常具有平面上的两个轴向(例如,X轴与Y轴)的座标感测能力。请参照图1,图1为传统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图形之平面图。电容式触控装置图形10包括基板5。多组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I与第一轴向导线11构成X轴向的感测电极单元,此X轴向的感测电极单元用以感测触控位置的X轴座标。多组两相邻的透明第二轴向电极2与第二轴向导线21构成Y轴向的电极单元,用以感测触控位置的Y轴座标。绝缘层4用以使第一轴向导线11与第二轴向导线21彼此电性绝缘。上述的感测电极单元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形成。绝缘层4通常也是透明绝缘材料,例如聚亚酰胺(Polyimide, PI)。然而,电容式触控装置的反应速度受限于X轴向与Y轴向的感测电极单元的阻值。感测电极单元的阻值主要受到透明第一轴向导线11所形成的瓶颈区(neck)影响而难以降低。受限于传统的电容式触控装置图形的电极配置方式,第一轴向导线11的面积通常较小,而具有较大的阻值。如何降低瓶颈区的阻值,进一步提升电容式触控装置的反应速度,成为电容式触控装置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图形,通过设置跨线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可有效降低触控装置的阻值,提升触控装置的反应速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图形,该触控装置图形包括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第一轴向导线与一对跨线。第一轴向导线形成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此对跨线,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形成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第一轴向导线以及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于基板表面,其中第一轴向导线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分别置于第一轴向导线之两侧边。然后,形成绝缘层覆盖部分第一轴向导线。接着,形成一对跨线以及第二轴向导线,其中此对跨线位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之上,第二轴向导线横跨绝缘层并连接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而使第一轴向导线与第二轴向导线之间为电性绝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形成一对跨线与第二轴向导线位于基板上,此对跨线分别置于第二轴向导线之两侧。然后,形成绝缘层覆盖部分第二轴向导线。接着,形成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第一轴向导线与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于基板上,其中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分别连接第二轴向导线之两端,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分别置于第二轴向导线之两侧边,第一轴向导线部份覆盖绝缘层且覆盖此对跨线,第一轴向导线连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第一轴向导线与第二轴向导线之间藉由绝缘层的间隔而成为电性绝缘。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触控装置图形可有效降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导线连接所造成的电阻值,藉此电容式触控装置的反应速度可以提升。同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触控装置图形的制造方法中,只需要使用一次蚀刻制程即可将一对跨线与第二轴向导线同时完成,不会增加额外的制造成本。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之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系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触控装置图形之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3至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各步骤所对应之结构的平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的示意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在A轴的剖面图。 图7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在B轴的剖面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9至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各步骤所对应之结构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传统的触控装置图形40、50、90 :触控装置图形1:第一轴向电极2:第二轴向电极11:第一轴向导线21:第二轴向导线3 :跨线4 :绝缘层5 :基板Sll S13、S61 S63 :步骤流程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2至图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3至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的各步骤所产生之图形的平面图。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例如可利用黄光制程或透过电路印刷技术来完成。触控装置图形之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步骤Sll中,形成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1、第一轴向导线11与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2于基板5的表面。如图3所示,第一轴向导线11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I之间,以连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I。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2分别置于第一轴向导线11之两侧边。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1、第一轴向导线11与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2可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制成。透明的导电材料具有对于可见光透明且可导电的特性。所述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但透明导电材料的类型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第一轴向电极I与第一轴向导线1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然后,在步骤S12中,形成绝缘层4覆盖部分第一轴向导线11,如图4所示。绝缘层4可以由透明的绝缘材料构成,例如,聚亚酰胺(Polyimide,PI),但透明的绝缘材料的类型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接着,在步骤S13中,形成一对跨线3与第二轴向导线21,如图5所示。此对跨线3位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I与第一轴向导线11连接处之上。第二轴向导线21横跨绝缘层4并连接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2,而使第一轴向导线11与第二轴向导线21之间为电性绝缘。一对跨线3与第二轴向导线21可以是金属导线,具体可为钥/铝/钥之金属膜。据此,图5之触控装置图形40可以经由步骤Sll S13形成。于图5的触控装置图形40中,第一轴向导线11为狭长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因此会有两相邻第一轴向电极I之间的电阻值较高。然而,当一对跨线3被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I与第一轴向导线11连接处后,两相邻第一轴向电极I之间的电阻值可以被降低,而整个触控装置的感测速度也可以藉此被提升。另外,在完成触控装置图形40之后,触控装置图形40可以透过导电性佳的周边线路与外部的控制单元(未绘示于图1 图4)连接。例如,形成第一轴向周边线路(未绘示于图1 图4)以及第二轴向周边线路(未绘不于图2 图5)在基板5的两相邻侧边,而使第一轴向周边线路连接第一轴向电极I,并使第二轴向周边线路连接第二轴向电极2。〔触控装置图形的实施例〕请同时参照图5与图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图形的平面图。触控装置图形50为图5之触控装置图形40以矩阵方式排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装置图形,包括: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一第一轴向导线,形成于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以及一对跨线,电性连接于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装置图形,包括 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 一第一轴向导线,形成于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以及 一对跨线,电性连接于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导线 为一体成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更包括 两相邻的透明第二轴向电极,分别置于该第一轴向导线之两侧边; 一第二轴向导线,横跨该第一轴向导线并连接该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 一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轴向导线与该第二轴向导线之间且覆盖部分的第一轴向导线,使该第一轴向导线与该第二轴向导线之间为电性绝缘; 其中,该对跨线位于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一轴向导线连接处之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对跨线为金属跨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对金属跨线为钥/铝/钥组成之金属膜。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更包括 一基板,所述触控装置图形形成于所述基板之上。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更包括 一第一轴向周边线路以及一第二轴向周边线路,位于该基板的两相邻边,而使该第一轴向周边线路连接该第一轴向电极,并使该第二轴向周边线路连接该第二轴向电极。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轴向导线为钥/铝/钥组成之金属膜。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更包括 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 一第二轴向导线,第二轴向导线形成于该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之间以连接该两相邻的第二轴向电极; 一绝缘层,覆盖部分的该第二轴向导线; 其中,该对跨线位于该第二轴向导线之两侧; 该第一轴向导线覆盖部分的该绝缘层且覆盖该对跨线; 该两相邻的第一轴向电极分别置于该第二轴向导线之两侧边,以分别连接该第一轴向导线之两端,该两相邻的该第一轴向导线与该第二轴向导线之间藉由该绝缘层的间隔而成为电性绝缘。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对跨线为金属跨线。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装置图形,其特征在于该对金属跨线为钥/铝/钥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峰,林清山,邱见泰,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