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限流电路,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中的限流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的现有限流电路,电路结构复杂,电路元件众多,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存在正温度系数,限流值精度低。如图1所示的载波模块中的限流电路,限流电路作用是限制载波模块对+12V的最大电流消耗,若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Hfe=300,限制输出电流应不超过156mA,当电路进入限流模式后,三极管V3会发热,温度升高,导致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Hfe增大,从而使输出电流变大,三极管V3的温度继续升高,继续使输出电流变大,形成了正反馈,达不到良好的限流效果。限流电路还受到电源电压的影响,当电源电压升高时,限流值增大,当电源电压降低时,限流值减小,限流值不稳定。而且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Hfe的精确度较低,也会应先限流值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限流电路结构复杂,电路元件众多,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存在正温度系数,限流值精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限流电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限流电路,包括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与输出端相连的滤波电容、限流三极管、控制三极管、控制开关三极管,滤波电容接地;限流三极管的基极与控制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限流三极管的集电极与输出端连接;限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连接;控制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相连;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与+12V电源连接;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连接在电源电路输出端和+12V电源之间;控制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控制开关三极管的基极与使能信号端连接,其间串连有限流电阻;控制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与限流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其间串联有分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限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R38、R39)、与输出端相连的滤波电容(C26)、限流三极管(Q7)、控制三极管(Q8)、控制开关三极管(Q9),滤波电容(C26)接地;限流三极管(Q7)的基极与控制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限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输出端连接;限流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VCC)连接;控制三极管(Q8)的基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VCC)相连;控制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12V电源连接;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R38、R39)连接在电源电路输出端(VCC)和+12V电源之间;控制开关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控制开关三极管(Q9)的基极与使能信号端连接,其间串连有限流电阻(R42);控制开关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限流三极管(Q7)的基极相连,其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40);控制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12V电源连接,其间串连有分压电阻(R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R38、R39)、与输出端相连的滤波电容(C26)、限流三极管(Q7)、控制三极管(Q8)、控制开关三极管(Q9),滤波电容 (C26)接地;限流三极管(Q7)的基极与控制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限流三极管(Q7) 的集电极与输出端连接;限流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VCC)连接;控制三极管(Q8)的基极与电源电路输出端(VCC)相连;控制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12V电源连接;并联的两个电流取样电阻(R38、R39)连接在电源电路输出端(VCC)和+12V电源之间; 控制开关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控制开关三极管(Q9)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宪贤,傅涛,崔健,胡亚军,王锐,张旭华,聂廷卫,周健,胡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