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流待机开关电路及待机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器设备,特别家用电器在每个老百姓的家里日益普及。高速发展的电子技术不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在整个的世界范围内,能源日趋紧张,国际市场对各类电气设备的能耗指标都有严格的限制,也出台了相应的能效标准,如能源之星。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是家用电器的发展的趋势。要发展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家用电器,就要降低相应的家用电器的能耗,尤其是具有待机功能的家用电器待机时候的功耗,家用电器的待机技术发展运用必将日益广泛。目前的待机控制通常采用机械式交流开关,而机械式交流开关体积较大,会占用较大的家用电器的空间,并且其有触点的连接会产生火花,易导致接触的弹簧片产生接触噪声(接触噪声是材料间不完全接触,使电导率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并且不能实现无线式的对交流的开关控制。并且,现有的待机控制电路基本采用下述方式实现待机功耗控制一种是传统的待机技术,即在每组输出的电路中串接一个电子开关或者继电器来进行待机工作和正常电压输出工作的切换,但是,这种方式会降低多路输出或者低电压大电流设备的电源效率,造成能源的浪费,待机功耗相对较大,不能很好的满足能源标准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节约能源;另外一种是在传统的待机技术上增加一个小功率的辅助电源,由辅助电源为待机控制电路提供所需的工作电压,待机时,控制电路关断主电源实现待机,但是,这种方式电路复杂,电路变动和调整非常麻烦,电路的实际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待机开关电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待机开关电路,串接于交流电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降压转换单元,用于进行降压变换,提供低压直流电源,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一无触点开关,用于通过所述无触点开关控制交流电的通断,进而实现待机控制,所述控制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直流电源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接地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接地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交流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待机开关电路,串接于交流电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 降压转换单元,用于进行降压变换,提供低压直流电源,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连接;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一无触点开关,用于通过所述无触点开关控制交流电的通断,进而实现待机控制,所述控制单元的交流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直流电源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接地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接地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交流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出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包括 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阻RFl、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l、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感LI以及降压转换芯片; 所述二极管Dl的阳极为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一交流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l的阴极与所述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的另一端为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另一交流输入端,所述电容Cl的另一端同时接地,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C3均与所述电容Cl并联,所述二极管Dl的阴极还与所述电阻RF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Fl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电容C5与所述电容C4并联,所述电阻RFl的另一端还与所述降压转换芯片的漏极引脚连接,所述降压转换芯片的旁路引脚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和所述降压转换芯片的源极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为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降压转换芯片的反馈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l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还同时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I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还与所述降压转换芯片的源极引脚连接,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为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还通过所述电容C8接地,所述电容C9和所述电阻R3均与所述电容C8并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处理单元、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无触点开关以及电阻RH-电阻R25、电容Cll-电容C16、二极管D11、稳压二极管D12 ; 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交流输入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交流输出端,所述电阻Rll的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交流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ll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l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l的另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交流输出端,所述电容Cll的另一端还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一导通端和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另一导通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还同时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12的阴极和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第一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12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第二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驱动输入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电流输出端接地并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处理单元的第二数据端连接,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驱动输入阳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5的一端和所述处理单元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容C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处理单元的电源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直流电源端,所述处理单元的电源端还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ll的阴极和所述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ll的阳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所述处理单元的复位端连接,所述电阻R15与所述电容C12并联,所述处理单元的复位端还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处理单元的振荡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处理单元的振荡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同时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直流电源端,所述处理单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处理单元的第一数据端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6的一端和所述无触点开关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与所述无触点开关的接地端同时接地,所述处理单元的第三数据端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所述无触点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直流电源端与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无触点开关为信号接收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处理单元、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无触点开关以及电阻RH-电阻R25、电容Cll-电容C15、二极管D11、稳压二极管D12 ; 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交流输入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交流输出端,所述电阻Rll的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交流输入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ll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l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l的另一端为所述控制单元的另一交流输出端,所述电容Cll的另一端还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一导通端和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另一导通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还同时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12的阴极和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第一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12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第二驱动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驱动输入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电流输出端接地并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处理单元的第二数据端连接,所述开关器件驱动单元的驱动输入阳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宏,赵居,唐勤华,肖琴,李洪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