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3356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第一分流电阻、第二分流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偏置电阻、第一电容、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第一插座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第三分流电阻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偏置电阻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滤光片切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摄像机上所用的移动滤光片切换电路,大多采用BTL推挽电路加单片机或使用专用的驱动芯片来控制,不但电路结构复杂、调试繁琐、电子元件多、成本较高,而且烧录、调试程序要消耗很多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现有移动滤光片切换电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移动滤光片切换电路,不仅结构简单、调试简单、所用电子元件极少、成本较低,而且控制灵敏,电源功耗小,切换完后基本不消耗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包括第一 NPN型三极管、第二 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第一分流电阻、第二分流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偏置电阻、第一电容、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第一插座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第三分流电阻连接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连接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第二插座具有与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二端口经第一电容接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二电阻接地;偏置电阻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当第一插座的“C0NT”端输入低电平时,低电平经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分流输入到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二 NPN型三极管反向,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第一 NPN型三极管导通,PNP型三极管截止,正极电源的电压经第一分流电阻、第一 NPN型三极管、第二插座外接的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给第一电容充电,移动滤光片切换器有电流通过,移动滤光片切换器对滤光片进行切换,当第一电容充满,电路断开,完成切换。当第一插座“C0NT”端输入高电平,高电平经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分流输入到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二 NPN型三极管反向,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PNP型三极管导通,第一 NPN型三极管截止,电容经第二插座外接的移动滤光片切换器、PNP型三极管、第二分流电阻放电,移动滤光片切换器有电流通过,移动滤光片切换器对滤光片进行反向切换,当第一电容放完电,电路又重新处于断开状态,完成切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还包括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串联于正极电源与第一分流电阻之间。滤波电路的加入,目的是尽可能减小脉动的直流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保留其直流成分,使输出电压纹波系数降低,波形变得比较平滑。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相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目的是尽量减小脉动的直流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保留其直流成分。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源的电压为12V。目的是保证使用效果最佳。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电阻、第二分流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和偏置电阻均为可调电阻。目的是在实际运用中通过调整电阻适应不同的使用情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电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能满足大多数摄像机移动滤光片切换的使用,比采用BTL推挽电路加单片机或使用专用的驱动芯片驱动方式成本低;(2)所用电子元件少,只需要几个常规的电阻、电容和三极管,不需要额外的单片机和驱动1C,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布板、布线空间,并能很好的把电路规划好,加装在镜头板或灯板驱动板上,而不需要额外设计移动滤光片切换器驱动板;能使设计的产品更轻巧、更稳定,并节约开发、生产、售后、维修的材料和人力投入成本;(3)在静态工作时几乎不耗电,使产品更省电、更节能、使用寿命更长;(4)电路调试简单,适应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述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Ql-第一 NPN型三极管,Q2-PNP型三极管,Q3-第二 NPN型三极管,Rl-第一分流电阻,R2-第二分流电阻,R3-第三分流电阻,R4-偏置电阻,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Jl-第一插座,J2-第二插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包括第一 NPN型三极管Q1、第二 NPN型三极管Q3、PNP型三极管Q2、第一分流电阻R1、第二分流电阻R2、第三分流电阻R3、偏置电阻R4、第一电容Cl、第一插座Jl和第二插座J2。第一插座Jl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第三分流电阻R3连接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 NPN型三极管Ql的基极、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Ql的基极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Ql的集电极经第一分流电阻Rl连接正极电源,第一 NPN型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连接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二插座J2的第一端口,第二插座J2的第一端口连接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第二插座J2具有与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插座J2的第二端口经第一电容Cl接地。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第二插座J2的第一端口,PNP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第二电阻接地;偏置电阻R4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Ql的基极、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偏置电阻R4的另一端经第一分流电阻Rl连接正极电源。所述正极电源的电压为12V。所述第一分流电阻R1、第二分流电阻R2、第三分流电阻R3和偏置电阻R4均为可调电阻。第一分流电阻Rl的电阻可以设置为150 Q、第二分流电阻R2的电阻可以设置为150 Q、第三分流电阻R3的电阻可以设置为IKQ,偏置电阻R4的电阻可以设置为IOKQ。第一 NPN型三极管Ql和第二 NPN型三极管Q3可以选用2SC8050三极管,PNP型三极管Q2可以选用2SA8550三极管。本实施例所述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当第一插座Jl的“C0NT”端输入低电平时,低电平经电阻第三分流电阻R3分流输入到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经第二 NPN型三极管Q 3反向,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第一 NPN型三极管Ql导通,PNP型三极管Q2截止,正极电源的电压经第一分流电阻R1、第一 NPN型三极管Q1、第二插座J2外接的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给第一电容Cl充电,移动滤光片切换器有电流通过,移动滤光片切换器对滤光片进行切换,当第一电容Cl充满,电路断开,完成切换。当第一插座Jl“CONT”端输入高电平,高电平经电阻第三分流电阻R3分流输入到第二 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经第二 NPN型三极管Q3反向,第二 NPN型三极管Q 3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第一分流电阻、第二分流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偏置电阻、第一电容、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第一插座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第三分流电阻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连接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第二插座具有与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二端口经第一电容接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二电阻接地;偏置电阻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偏置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滤光片切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 NPN型三极管、第二 NPN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第一分流电阻、第二分流电阻、第三分流电阻、偏置电阻、第一电容、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 第一插座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第三分流电阻连接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一分流电阻连接正极电源,第一 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口连接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 CR+端,第二插座具有与移动滤光片切换器的ICR-端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插座的第二端口经第一电容接地; 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凡裕张瑞斌高静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