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成像光学系统、具有该系统的摄像装置、信息处理装置,该成像光学系统至少由5个透镜构成,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并满足预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光学系统、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电话、便携终端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的薄型化,要求将这些设备具有的光学系统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薄型化到极限的照相机模块。此外,由于摄影元件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提高,使用高像素数的摄像元件,且要求摄像镜头为高分辨率。为了应对这些需求,提出了很多由五个非球面透镜构成的单焦点的光学系统。设为透镜个数是5个的结构,在提高成像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光学全长的缩短,作为这样的光学系统,提出了日本特开2010-23740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0-262270号公报记载的光学系统。这些光学系统由5个非球面透镜构成,实现了高性能化。但是,在以往的光学系统中,在提高成像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光学全长的缩短时,需要复杂的非球面透镜。此时,出现在复杂形状的透镜表面产生的反射光和杂散光,从而造成重影或眩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在实现高性能化和光学全长缩短时可能成为问题 的重影、眩光产生的高性能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至少由5个透镜构成,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并满足如下的条件式(I )。0.55<fs9<fsl0<0.70 (I)此处,<ps9是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CpsiO是第5透镜的物体侧的有效口径。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fs9<f field (2)此处,<ps9是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ffieW是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Θ11<40° (3)此处,θ 11是第5透镜的像侧面有效口径内整个范围的、法线与光轴所成的角度的最大值。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O. 26 < L123/TTL < O. 294 (4)此处,L123是从第I透镜的物体侧面到第3透镜的像侧面的透镜厚度与空气间隔的总和,TTL是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全长。 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O. 6 < r8/f < -O. 35 (5)此处,r8是第4透镜的物体侧的近轴曲率半径,f是成像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O. 35 < fl/f3 < O. 48 (6)此处,fl是第I透镜的焦距,f3是第3透镜的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光圈相比第I透镜的面顶配置于像侧。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第I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第4透镜和第5透镜由树脂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优选的是,使上述任意一个成像光学系统和自动对焦机构一体化。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优选的是,使上述任意一个成像光学系统和摄像元件一体化。本专利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输入部,其用于对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操作;处理部,其至少对来自所述输入部的信息进行处理;摄像装置,其根据来自所述处理部的信息取得图像信息;图像处理部,其对所述摄像装置所取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及显示部,其对所述处理后的图像进行显示,其中,所述摄像装置是前面说明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优选还具有通信部,能够对由摄像装置取得的图像信息进行传送(进行通信)。本专利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优选还具有声音取得部和信息记录部。本专利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优选为便携电子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摄像光学系统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图2A、图2B、图2C、图2D是分别示出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摄像光学系统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图4A、图4B、图4C、图4D是分别示出实施例2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摄像光学系统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图6A、图6B、图6C、图6D是分别示出实施例3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摄像光学系统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图8A、图8B、图8C、图8D是分别示出实施例4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9是示出组装了本专利技术的摄像光学系统的数字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视立体图。图10是数字照相机40的后视立体图。图11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光学结构的剖面图。图12是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即电脑300的已打开盖的状态的前视立体图,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内置有本专利技术的摄像光学系统来作为物镜光学系统。图13是电脑300的摄影光学系统303的剖面图。图14是电脑300的侧视图。图15A、图15B、图15C是不出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即移动电话的图,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内置有本专利技术的摄像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光学系统,图15A是移动电话400的主视图,图15B是侧视图,图15C是摄影光学系统405的剖面图。图1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且是示出Θ11的图。图17是示出信息处理装置的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图18是示出移动电话的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至少由5个透镜构成,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并满足如下的条件式(I)。0.55<<ps9<<psl0<0—70 (I)此处,<ps9是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tpslO是第5透镜的物体侧的有效口径。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并使出射光瞳与像面隔开,减小入射到摄像元件周边部的光线的角度,能够实现光学长度的缩短并避免摄像元件周边部的感光度降低。此外,能够通过将主点的位置配置于光学系统的物体侧,相对于焦距充分减小全长,从而能够实现全长的缩短。而且,能够通过取第4透镜为正的5个透镜结构,用第4透镜抑制轴外光束的发散,能够确保光学系统的远心性同时减小最终透镜直径。条件式(I)是与第4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以及第5透镜的物体侧的有效口径相关的式子。在高于条件式(I)的上限值时,第4透镜的有效口径变大,向第5透镜的入射角度变得厉害(变大)的轴外光束的反射光再次入射到第4透镜内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其至少由5个透镜构成,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如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1),此处,是所述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是所述第5透镜的物体侧的有效口径。FDA00002247139900011.jpg,FDA00002247139900012.jpg,FDA00002247139900013.jpg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4 JP 2011-2266971.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其至少由5个透镜构成,将光圈配置在最靠物体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如下透镜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 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I ),0.55<tps9<tpsl0<0.70 (I) 此处, (ps9是所述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 CpslO是所述第5透镜的物体侧的有效口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2),fs9<f field (2) 此处, (ps9是所述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有效口径, ffieW是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3), Θ11<40° (3) 此处, Θ 11是所述第5透镜的像侧面有效口径内整个范围的、法线与光轴所成的角度的最大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4 ),O. 26 < L123/TTL < O. 294 (4) 此处, L123是从所述第I透镜的物体侧面到所述第3透镜的像侧面的透镜厚度与空气间隔的总和, TTL是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全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满足如下的条件式(5),-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津卓也,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