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蒸发加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2232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蒸发加湿器,包括多孔体,在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或在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不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或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设为加水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蒸发加湿器,无噪音、不产生颗粒物、不耗能、对空气不仅加湿而且有净化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湿器领域,尤其是一种自蒸发加湿器
技术介绍
目前,所有加湿器都是雾化加湿器,这种加湿器产品不仅结构复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例如水中电解质会以颗粒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影响空气环境和人身健康。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加湿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方案1:一种自蒸发加湿器,包括多孔体,在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或在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不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或所述多孔体的上端部设为加水区。方案2 :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集水区,所述集水区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多孔体的下端部上、或所述集水区不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多孔体的下端部上,或所述多孔体的下端设为集水区。方案3 :在方案I或2的基础上,所述加水区设为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开口的槽体,所述多孔体的上端与所述开口配合安装。方案4 :在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开口设为长条开口、开孔、回形开口、十字开口、弧形开口或设为波浪形开口。方案5 :在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槽体设为矩形槽体、圆形槽体、弧形槽体、环形槽体或设为异形槽体。方案6 :在方案3的基础上,在所述槽体的底部设置空气对流开口,在所述空气对流开口的周边设水堰。方案7 :在方案4或5的基础上,无论何种槽体,在其底部设置空气对流开口,在所述空气对流开口的周边设水堰。方案8 :在方案I或2的基础上,所述加水区设为上端附属多孔体,所述上端附属多孔体的宽度大于15mm。方案9 :在方案I或2的基础上,所述加水区设为由所述多孔体上端部折叠构成的宽度大于15mm的上端多孔区。方案10 :在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集水区设为槽体,所述多孔体的下端与所述槽体配合安装。方案11 :在方案10的基础上,所述槽体设为矩形槽体、圆形槽体、弧形槽体、环形槽体或设为异形槽体。方案12 :在方案10的基础上,在所述槽体的底部设置空气对流开口,在所述空气对流开口的周边设水堰。方案13 :在方案11的基础上,无论何种槽体,在其底部设置空气对流开口,在所述空气对流开口的周边设水堰。方案14 :在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集水区设为下端附属多孔体,所述下端附属多孔体的宽度大于15mm。方案15 :在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集水区设为由所述多孔体下端部折叠构成的宽度大于15mm的下端多孔区。方案16 :在方案I至15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加水器,所述加水器与所述加水区连通。方案17 :在方案16的基础上,所述加水器设置在所述加水区上方。方案18 :在方案14的基础上,在所述附属多孔体上设高分子吸水剂。方案19 :在方案15的基础上,在所述下端多孔区上设高分子吸水剂。方案20 :在方案I至19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回折支架,所述多孔体穿挂在所述回折支架上。方案21 :在方案I至19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孔体外表面设有蒸发栅。方案22 :在方案14的基础上,在所述下端附属多孔体上设空气对流开口。方案23 :在方案I至22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孔体设为纤维纺织物、纤维无纺物、纤维捻制物、纤维编织物、海绵或设为硬质多孔物。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多孔体”是指具有毛细孔的,吸水量大于自身重量一半的多孔物体,可以为多孔吸水物,包括纺织物、纤维无纺物、也包括硬性的多孔材料。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加水区”是向所述多孔体加入水的区域,设置所述加水区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水被所述多孔体吸收的速度,达到快速加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集水区”是收集超出所述多孔体吸收能力的多余水的区域,设置所述集水区的目的是防止超出所述多孔体吸收能力的多余水份流至地面。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空气对流开口 ”是指空气对流的流通通道,其目的是增加空气对流速度,加大蒸发量,其周边的水堰是为了防止水流出而设置。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 图2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 图3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 图4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 图5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 图6和图7所示的是图5的局部剖视 图8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 图9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 图10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 图11和图12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 图13和图14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 图15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 图16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 图18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 图19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 图20所示的是图19的局部剖视 图21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 图22所示的是图21的局部剖视 图23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 图24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I多孔体、2加水区、2000开口、2001槽体、201矩形槽体、202开孔、203空气对流开口、204水堰、205回形开口、206长条开口、207十字开口、208弧形开口、209圆形槽体、3集水区、301下端附属多孔体、302下端多孔区、4回折支架、5加水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专利技术的自蒸发加湿器,无噪音、不产生颗粒物、不耗能、对空气不仅加湿而且有净化作用。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自蒸发加湿器,包括多孔体1,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部设为加水区2,所述多孔体I设为纤维纺织物。可选择地,所述加水区2设为由所述多孔体I上端部折叠构成的宽度大于15mm的上端多孔区。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自蒸发加湿器,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集水区3,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设为集水区3,所述集水区3设为下端附属多孔体301,所述下端附属多孔体301的宽度大于15mm,所述多孔体I设为纤维无纺物。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自蒸发加湿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集水区3不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部上,且所述集水区3设为由所述多孔体I下端部折叠构成的宽度大于15mm的下端多孔区302,在所述下端多孔区302上设高分子吸水剂。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自蒸发加湿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所述下端多孔区302上设空气对流开口 203。实施例5 如图5至图6所示的自蒸发加湿器,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部不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2,所述加水区2设为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开口 2000的槽体2001,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与所述开口 2000配合安装; 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集水区3,所述集水区3不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部上,所述集水区3设为槽体2001,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与所述槽体2001配合安装。所述多孔体I设为纤维捻制物。如图7所示为所述加水区2沿其底的上平面剖的剖面图,所述开口 2000所对应的所述槽体2001设为矩形槽体201。可选择地,所述加水区2设为上端附属多孔体,所述上端附属多孔体的宽度大于15 mm。实施例6 如图8所示的为实施例5中所述自蒸发加湿器的加水区2沿其底的上平面剖的剖面图,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所述开口 2000所对应的所述槽体2001的底部设置空气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蒸发加湿器,包括多孔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孔体(1)的上端部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2),或在所述多孔体(1)的上端部不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2),或所述多孔体(1)的上端部设为加水区(2)。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19 CN 201310020450.2;2013.01.21 CN 2013101.一种自蒸发加湿器,包括多孔体(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部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2),或在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部不可拆卸地设置加水区(2),或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部设为加水区(2)。2.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蒸发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蒸发加湿器还包括集水区(3),所述集水区(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部上、或所述集水区(3)不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部上,或所述多孔体(I)的下端设为集水区(3)。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自蒸发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区(2)设为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开口(2000)的槽体(2001),所述多孔体(I)的上端与所述开口(2000)配合安装。4.如权利要求3所述自蒸发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000)设为长条开口 (206)、开孔(2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北彪
申请(专利权)人: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