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按重量份计,具有如下配方:聚丙烯32~78wt%;热稳定剂0~2wt%;助剂0~2wt%;光照稳定剂0~2wt%;成核剂0~2wt%;增韧剂5~20wt%;相容剂2~10wt%;短切玻璃纤维15~30wt%。由于采用短切玻璃纤维填充,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刚性和耐热性,同时短切玻璃纤维还可以降低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CLTE),解决了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制件尺寸变化以及变形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得的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高刚性、尺寸稳定性、耐候性以及高耐冲击性,很好的满足了汽车散热器格栅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汽车散热器格栅是发动机舱热空气排出通道,因此散热器格栅不仅需要良好的外观,而且材料本身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冲击性以及耐候性。传统的汽车散热器格栅材料主要为电镀级ABS,电镀级ABS材料具有金属光泽以及优异的刚性和耐冲击性,但是电镀工序产生的废水对环境污染极大,而且电镀工序成本高昂。因此,随着环保压力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大,非电镀散热器格栅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镀ABS材料。目前的非电镀格栅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丙烯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ASA),ASA具有良好的刚性、耐热性和耐候性,但是其价格昂贵,增大了生产成本;另一种是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和滑石粉的复合物,虽然该复合材料的成本低廉,但是该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冲击性不·佳。因此上述两种材料均不能很好的满足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高刚性、尺寸稳定性、耐候性以及高耐冲击性,很好的满足了汽车散热器格栅的需求。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重量份计,具有如下配方聚丙烯32 78wt% ;热稳定剂O 2wt% ;助剂O 2wt% ;光照稳定剂O 2wt% ;成核剂O 2wt% ;增韧剂5 20wt% ;相容剂2 10wt% ;短切玻璃纤维15 30wt%。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丙烯采用熔体流动速率均为0.01 10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稳定剂为酚类、胺类、亚磷酸酯类、半受阻酚类、丙烯酰基官能团与硫代酯的复合物类和杯芳烃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剂为低分子酯类、金属皂类、硬脂酸复合酯类、酰胺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照稳定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核剂为超细滑石粉、山梨醇类、有机磷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增韧剂为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氢化的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氢化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乙烯-a -辛烯共聚物、三元乙丙胶和聚氨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相容剂为极性单体接枝聚合物,该极性单体接枝聚合物的基体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α -乙烯-辛烯共聚物、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共聚物、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该极性单体接枝聚合物的极性单体为马来酸酐及其类似物和丙烯酸及其酯类衍生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短切玻璃纤维为无碱短切玻璃纤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I)首先将按配方比的聚丙烯、热稳定剂、助剂、光照稳定剂、成核剂、增韧剂和相容剂共同投入至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及分散;(2)然后将短切玻璃纤维通过失重式计量秤从侧喂料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3)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中,双螺杆挤出机各段温度设置为190 240°C。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聚丙烯、短切玻璃纤维、热稳定剂、光照稳定剂、助剂、成核剂、增韧剂和相容剂共混制备了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于采用短切玻璃纤维填充,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刚性和耐热性,同时短切玻璃纤维还可以降低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CLTE),解决了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制件尺寸变化以及变形问题。本专利技术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高刚性、尺寸稳定性、耐候性以及高耐冲击性,很好的满足了汽车散热器格栅的需求。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 4提供了本专利技术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实施例1 :本实施例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69. 8份聚丙烯PP SP179、0. 2份酚类热稳定剂1790、0. 3份亚磷酸酯类热稳定剂168、0. 3份助剂EBS、0. 2份受阻胺类光稳定剂770、0. 2份成核剂TMP_5、10份乙烯-α -辛烯共聚物POE LC670、4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CA-100投入至长径比40 1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分散;然后再将15份无碱短切玻璃纤维305K通过失重式计量秤从侧喂料精确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200°C条件下挤出造粒,即得到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实施例2 本实施例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63. 5份聚丙烯PP K9017.0. 5份酚类热稳定剂1790、0. 5份亚磷酸酯类热稳定剂168、0. 5份助剂EB-FF、0. 5份受阻胺类光稳定剂944、0. 5份成核剂HPN_20E、10份乙烯-α-辛烯共聚物POE LC670、4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001CN投入至长径比40 1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分散;然后再将20份无碱短切玻璃纤维508A通过失重式计量秤从侧喂料精确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200°C条件下挤出造粒,即得到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实施例3 本实施例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48份聚丙烯PP K9026U份酚类热稳定剂1010、I份亚磷酸酯类热稳定剂627A、1份助剂硬脂酸锌、I份受阻胺类光稳定剂622、1份成核剂HTPUTRA5U5份乙烯-α -辛烯共聚物POE 8130、7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001CN投入至长径比40 1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分散;然后再将25份无碱短切玻璃纤维508Β通过失重式计量秤从侧喂料精确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200°C条件下挤出造粒,即得到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实施例4 本实施例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将32. 5份聚丙烯PP K9026、1. 5份酚类热稳定剂1010、1. 5份硫代酯类热稳定剂412S、1. 5份助剂硬脂酸锌、1. 5份受阻胺类光稳定剂622、1. 5份成核剂3988、20份乙烯-α-辛烯共聚物POE 8130、10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001CN投入至长径比40 1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分散;然后再将30份无碱短切玻璃纤维249Α通过失重式计量秤从侧喂料精确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220°C条件下挤出造粒,即得到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照行业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具有如下配方:聚丙烯32~78wt%;热稳定剂0~2wt%;助剂0~2wt%;光照稳定剂0~2wt%;成核剂0~2wt%;增韧剂5~20wt%;相容剂2~10wt%;短切玻璃纤维15~30w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具有如下配方聚丙烯32 78wt% ;热稳定剂O 2wt% ;助剂O 2wt% ;光照稳定剂O 2wt% ; 成核剂O 2wt% ;增韧剂5 20wt% ;相容剂2 10wt% ;短切玻璃纤维15 30w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采用熔体流动速率均为O. 01 10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稳定剂为酚类、胺类、亚磷酸酯类、半受阻酚类、丙烯酰基官能团与硫代酯的复合物类和杯芳烃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剂为低分子酯类、金属皂类、硬脂酸复合酯类、酰胺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照稳定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核剂为超细滑石粉、山梨醇类、有机磷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格栅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韧剂为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刚,周英辉,李国明,程文超,李欣,李志平,陈延安,丁超,罗忠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