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藻电絮凝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工业化用气助藻水分离收集的电絮凝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从生物能源应用领域来看,微藻培养己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海产养殖、食品、制药和能源等领域,然而微藻的分离和收集成为制约微藻培养大规模放大主要因素之一。从环境保护领域来看,随着城市化进度加快和工业发展,水体中氨氮磷类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湖泊水体中,蓝藻等微生物藻类大面积爆发性繁殖,向水体排放有毒的代谢物质,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对富含微藻的水体进行藻水分离处理,对净化水体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微藻的分离和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 离心、过滤、絮凝。由于微藻体粒度极细,采用离心方法不仅效率低下且需要昂贵的固定资产 (离心机)投资及较大能耗;采用过滤方法的膜容易堵塞、操作难度大;采用絮凝方法分离和收集微藻需要使用各种絮凝剂,容易造成目标产物的污染或水体的二次污染。近年来,采用电絮凝进行藻水分离的工艺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电絮凝分离微藻的机理主要有①电氧化对微藻生物体破坏导致团聚絮凝洁性金属电极使用时从电极溶解出的金属离子作为絮凝剂产生絮凝作用;③水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对微藻气浮分离。与其他藻水分离方法相比,电絮凝具有分离效率高、无需添加化学絮凝剂、操作简便和工艺过程可控等优点。电絮凝己经被尝试用于不同微藻水体的分离Alfafara和Nakano等采用电絮凝的方法除去湖水中的微囊藻(Microcrystissp) (Alfafara C. G. , Nakano K. , Nomura N. , Igarashi T.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助藻水分离收集的电絮凝装置,包括:塔体(10)、主轴(1)、侧连杆(5)、转盘电极板(8)、环状电极板(9)、气体分布器(12)和送气装置(14),所述主轴(1)位于塔体(10)内,主轴(1)上固定有至少1个同极转盘电极板(8),侧连杆(5)紧邻塔体(10)内壁,侧连杆(5)上固定有至少1个同极环状电极板(9),所述转盘电极板(8)与环状电极板(9)交错分布,主轴(1)和转盘电极板(8)可在外部动力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的主轴(1)与侧连杆(5)为导电材质,分别与塔体(10)外直流电源(19)的两极相连接;气体分布器(12)位于塔体(10)下部,与主轴(1)底部连接,气体分布器(12)与位于塔体(10)外的送气装置(1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助藻水分离收集的电絮凝装置,包括塔体(10)、主轴(I)、侧连杆(5)、转盘电极板(8)、环状电极板(9)、气体分布器(12)和送气装置(14),所述主轴(I)位于塔体 (10)内,主轴(I)上固定有至少I个同极转盘电极板(8),侧连杆(5)紧邻塔体(10)内壁, 侧连杆(5)上固定有至少I个同极环状电极板(9),所述转盘电极板(8)与环状电极板(9) 交错分布,主轴(I)和转盘电极板(8)可在外部动力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的主轴(I)与侧连杆(5)为导电材质,分别与塔体(10)外直流电源(19)的两极相连接;气体分布器(12)位于塔体(10 )下部,与主轴(I)底部连接,气体分布器(12 )与位于塔体(10 )外的送气装置(14) 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19)的电压为4 30伏特, 进一步优选为5 27伏特,特别优选为6 24伏特;优选地,所述直流电源(19)的电流为O. 6 2安培,进一步优选为O. 8 1. 8安培,特别优选为I 1. 5安培;优选地,所述主轴(I)为导电金属材质;优选地,所述侧连杆(5)为导电金属材质;所述塔体(10 )上部设有料液进口( 17 )和藻体出口( 6 ),且料液进口( 17 )位于转盘电极板(8)和环状电极板(9)的上方,藻体出口(6)位于料液进口(17)上方;优选地,所述塔体(10)下部设有料液出口(15),所述料液出口(15)位于气体分布器 (12)下方;优选地,所述塔体(10 )底部设有放料口( 16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10)为绝缘材料,特别优选为玻璃或塑料;优选地,所述塔体(10)上部或/和下部设有扩大段;藻体出口(6)位于上部扩大段(3) 的侧面,料液进口(17)位于上部扩大段(3)下方,且在转盘电极板(8)和环状电极板(9)的上方;所述料液出口(15)位于气体分布器(12)下方,且在下部扩大段(4)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布器(12)由气体分布头和防护罩(11)连接组成,防护罩(11)位于气体分布头上方,防护罩(11)与主轴(I)底部连接,气体分布头与位于塔体(10)外的送气装置(14)连接;优选地,所述气体分布头为陶瓷基多孔材料。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装置(14)为脉冲送气装置;优选地,所述送气装置(14)的供气间隔为100秒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 80秒,特别优选为30 60秒;优选地,所述送气装置(14)每次的供气时长为O. 5 10分钟,进一步优选为O. 8 8 分钟,特别优选为I 5分钟;优选地,所述送气装置(14)的气压为O. 6 7MPa,进一步优选为O. 8 6MPa,特别优选为I 4MPa。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良嵘,邢慧芳,王丽,李昊剑,刘会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