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45678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该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依次包括电解腔、过滤腔和排污腔,所述电解腔内壁设有第一滤网,电解腔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腔内壁设有第二滤网,过滤腔内部设有允吸扫描组件,过滤腔邻近排污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有压差计,所述排污腔远离过滤腔的一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允吸扫描组件与驱动装置连接,排污腔的一侧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有排污阀,第一滤网内设有至少一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通过导线与电源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对微小颗粒悬浮物有电絮凝作用,并通过第二滤网进行拦截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同时,还具有杀菌消毒功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
技术介绍
自清洗过滤器是一种利用滤网直接拦截水中的杂质,去除水体悬浮物、颗粒物,降低浊度,净化水质,减少系统污垢、菌藻、锈蚀等产生,以净化水质的精密设备。自清洗过滤器在水处理行业中应用广泛。自清洗过滤器主要包括粗滤网、细滤网、允吸扫描组件,清洗驱动装置、排污阀和压差计等。待处理的污水由入水口进入机体,首先经过粗滤网滤掉较大颗粒的杂质,然后再经过细滤网过滤。在过滤过程中,细滤网逐渐累积水中的脏物、杂质,形成过滤杂质层并堆积在细滤网的内侧,在细滤网的内、外两侧形成一个压差。当压差计检 测到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清洗驱动装置驱动允吸扫描组件清洗细滤网,清洗出来的污物经过排污阀排出机体内,自动完成清洗过程。自清洗过滤器滤除污物是通过滤网完成。由于现有的自清洗过滤器只设有粗滤网和细滤网,污水只经过粗滤网和细滤网两级过滤,过滤精度一般在50微米 1000微米,对于更加细微的悬浮污物则不能滤除,污水净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水净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该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能够更有效的滤除污水中的污物,提高污水净化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依次包括电解腔、过滤腔和排污腔,所述电解腔内壁设有第一滤网,电解腔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腔内壁设有第二滤网,过滤腔内部设有允吸扫描组件,过滤腔邻近排污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有压差计,所述排污腔远离过滤腔的一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允吸扫描组件延伸至排污腔并与驱动装置连接,排污腔的一侧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有排污阀,所述第一滤网内设有至少一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通过导线与电源系统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极组件为铝电极组件或铁电极组件或不锈钢电极组件或钛基贵金属电极组件。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滤网的滤孔孔径为7 8_。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滤网的滤孔孔径为l(T500um。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力驱动装置和/或水力驱动装置。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在第一滤网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极组件和电源系统,对微小颗粒悬浮物起到电絮凝作用,并通过第二滤网进行拦截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同时,电絮凝也具有对水体杀菌消毒的功能,避免在细滤网上形成生物污染,更加有利于细滤网的吮吸扫描排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圆筒形壳体,2-电极组件,3-第一滤网,4-第二滤网,5-允吸扫描组件,6-电源系统,7-驱动装置,8-排污阀,101-电解腔,102-过滤腔,103-排污腔,104-进水口,105-出水口,106-排污口,201-正电极板,202-负电极板,601-第一直流输出端,602-第二直流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本实施例列举的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包括圆筒形壳体1,所述圆筒形壳体I依次包括电解腔101、过滤腔102和排污腔103,所述电解腔101内壁设有第一滤网3,所述第一滤3的滤孔孔径可以为7 8_,优选滤孔孔径为7_,电解腔101下侧设有进水口 104,第一滤网3内设有三组电极组件2,所述三组电极组件 2通过导线与电源系统6连接。当然,所述电极组件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但必须为至少一组。一组电极组件2由一个正电极板201和一个负电极板202组成,所述正电极板201和负电极板202极板的涂层材料相同,可选用铝、铁、不锈钢或钛基贵金属等材料。三组电极组件2中的正电极板201与负电极板202依次交替放置,所有的负电极板202通过电导体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导线接入电源系统6的第一直流输出端601 ;所有的正电极板201通过电导体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导线接入电源系统6的第二直流输出端602,电源系统6输出的直流电通过第一直流输出端601和第二直流输出端602分别输入到正电极板201和负电极板202上。所述过滤腔102内壁设有第二滤网4,所述第二滤网104的滤孔孔径可以为10 500um,以50um较佳,过滤腔102内部设有允吸扫描组件5,过滤腔102邻近排污腔103的下侧设有出水口 105,所述进水口 104与出水口 105之间设有压差计9。所述排污腔103远离过滤腔102的一端设有驱动装置7,所述驱动装置7可以为电力驱动装置或水力驱动装置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驱动装置同时使用。例如本实施例中,当压差计测得的压力低于O. 2MPa时,选用电动驱动装置,当压力高于O. 2MPa时,选用水力驱动装置。所述允吸扫描组件5延伸至排污腔103并与驱动装置7连接,排污腔103的上侧设有排污口 106,所述排污口 106上设有排污阀8。第一直流输出端601和第二直流输出端602上的直流电的正极和负极极性进行周期性交替变换。直流电的电压不高于36V,电流值根据被处理水的水质参数和流量进行设置调节。待处理的污水通过进水口 104进入电解腔101内的第一滤网3的外表面,先通过第一滤网3拦截大颗粒杂质,然后通过电极组件2进行电絮凝,水中的微细颗粒经过电絮凝作用后在水流喷撞作用下逐渐变成较大颗粒,同时水中的细菌微生物被电絮凝产生的强氧化物质杀死。被电絮凝和杀菌消毒后的污水进入过滤腔102内的第二滤网4内,被絮凝后的杂质被第二滤网4的内表面拦截,清水穿过第二滤网4并经出水口 105流出。电源系统6不仅可输出直流电供电极组件使用,还可接收压差计9输出的压差信号,并完成对驱动装置7和排污阀8的自动控制。压差计9对进水口 104和出水口 105之间的压差进行监测,并传输至电源系统6。随着第二滤网4内侧的杂质越聚越多,进水口 104和出水口 105之间的压差越来越大,当压差计9输出的压差值达到电源系统6内设定的值(一般设置为O. 03 O. 05MPa)时,电源系统6输出清洗指令,打开排污阀8,并控制驱动装置7带动吮吸扫描组件5完成对第二滤网4内表面的清洗工作,吮吸扫描下来的杂质污物被吸入吮吸扫描组件5的中心管内,并排入排污腔103内,通过排污口 106排出。 本技术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将电絮凝技术和自动过滤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第一滤网内设置有电极组件和电源系统,对微小颗粒悬浮物起到电絮凝作用,并通过第二滤网进行拦截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同时,电絮凝也具有对水体杀菌消毒的功能,避免在细滤网上形成生物污染,更加有利于细滤网的吮吸扫描排污。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依次包括电解腔、过滤腔和排污腔,所述电解腔内壁设有第一滤网,电解腔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腔内壁设有第二滤网,过滤腔内部设有允吸扫描组件,过滤腔邻近排污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有压差计,所述排污腔远离过滤腔的一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允吸扫描组件延伸至排污腔并与驱动装置连接,排污腔的一侧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有排污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内设有至少一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通过导线与电源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絮凝自清洗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依次包括电解腔、过滤腔和排污腔, 所述电解腔内壁设有第一滤网,电解腔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腔内壁设有第二滤网,过滤腔内部设有允吸扫描组件,过滤腔邻近排污腔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有压差计,所述排污腔远离过滤腔的一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允吸扫描组件延伸至排污腔并与驱动装置连接,排污腔的一侧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有排污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内设有至少一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群飞谢晓琼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