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86001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7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本体,固定本体包括由两翼边和底边构成并用来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人体的U形结构粘性固定部和与U形结构粘性固定部固定连接并与人体皮肤表面形成用于引导和放置硬膜外导管的通道空间的导向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人体脊柱弯曲幅度,固定本体中间采用中空设计,在放置导管时,把导管往穿刺孔方向多放一段距离,这样当患者脊柱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硬膜外导管长度,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形成张力把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确保术后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就能在无明显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而且对需较长时期镇痛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穿刺部位被污染,甚至感染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具,特别涉及一种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麻醉是目前国内比较广泛应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使用该方法麻醉,必须有一根导管置入硬膜外间隙,随着科学的发展,导管置入从麻醉使用已延伸到了术后镇痛使用。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将硬膜外导管从穿刺孔引出体外,并通过固定物(一般为医用胶布)将其固定于体外。目前,硬膜外导管固定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正常人从直立到脊柱完全前屈,脊柱的长度可增加8 10cm左右,因此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将会牵拉硬膜外导管,甚至会将其拔出来;2.目前硬膜外导管固定物所采用的材料透气性差,由于固定在背部,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平躺,出汗多,粘贴物很容易因汗水潮湿而脱落;3.由于硬膜外导管是与穿刺孔固定在一起,在调整硬膜外导管深度,以及观察导管的刻度,或消毒穿刺孔时,需要把整个粘贴物撕下来,这样就为操作者带来了使用上的困难,稍有不慎,甚至会造成病人麻醉或术后镇痛的失败。因此,需要对硬膜外导管固定物进行改进,采用独特的设计,可使患者脊柱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硬膜外导管长度,防止形成张力把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采用独特的设计,使其利于皮肤散热和排汗,避免汗水蓄积而引起潮湿脱落,同时便于观察穿刺孔和导管深度等操作,并且可使患者脊柱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硬膜外导管长度,防止形成张力把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进一步,本专利技术的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人体的固定本体,所述固定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粘性固定部和非粘性导向部,所述非粘性导向部与人体皮肤表面形成用于引导和放置硬膜外导管的管状通道空间。进一步,所述固定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粘性固定部为由两翼边和底边构成的U形结构,所述非粘性导向部横截面为拱形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粘性固定部底边内边缘封闭相连,两侧边一一对应与所述粘性固定部两翼边内侧边缘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粘性固定部两翼边顶端。进一步,所述非粘性导向部由透明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粘性固定部底边对应人体穿刺孔设置有用于观察穿刺孔和硬膜外导管深度的观察孔。进一步,所述粘性固定部为网格状结构,其两翼边和底边均设置有用于皮肤散热和排汗的网格孔。进一步,所述网格孔为菱形。 进一步,所述固定本体由弹性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根据人体脊柱弯曲幅度,固定本体中间采用中空设计,在放置导管时,把导管往回多放一段距离,这样当患者脊柱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硬膜外导管长度,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形成张力把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确保术后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就能在无明显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而且对需较长时期镇痛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穿刺部位被污染,甚至感染的可能;粘性固定本体采用网格状设计,这样利于皮肤散热和排汗,避免汗水蓄积而引起潮湿脱落,还设置有观察孔,便于观察穿刺孔和导管深度等操作;同时该装置结构还可减少在术后镇痛技术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一些医疗纠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使用示意图;图2为图1B-B向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B-B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包括用于 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人体的固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粘性固定部I和非粘性导向部2,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与人体皮肤8表面形成用于引导和放置硬膜外导管5的管状通道空间7 ;在放置硬膜外导管时,可把硬膜外导管在通道空间内往穿刺孔方向多放一段距离,这样当患者脊柱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硬膜外导管长度,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形成张力把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粘性固定部I为由两翼边和底边构成的U形结构,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横截面为拱形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粘性固定部I底边内边缘封闭相连,两侧边一一对应与所述粘性固定部I两翼边内侧边缘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粘性固定部I两翼边顶端;U形结构可加大粘性固定部的固定面积,将硬膜外导管紧紧固定于人体皮肤表面,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透明材料制成的导向部可很容易的观察硬膜外导管往回放的距离,易于控制导管回放长度;当然,导向部与粘性固定部固定连接还可为其它方式,如粘接或其它可拆卸式连接方式,只要能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由透明材料制成;易于观察和控制导管放回长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性固定部I底边对应人体穿刺孔6设置有用于观察穿刺孔6和硬膜外导管5深度的观察孔3 ;在观察硬膜外导管深度或穿刺孔感染情况时不再需要将固定本体整个揭开,易于调整硬膜外导管深度,方便观察硬膜外导管的刻度,并可及时且方便的处理穿刺孔的感染情况。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性固定部I为网格状结构,其两翼边和底边均设置有用于皮肤散热和排汗的网格孔4 ;粘性固定部I采用网格状设计,这样利于皮肤散热和排汗,避免汗水蓄积而引起潮湿脱落。本实施例中,所述网格孔5为菱形;菱形的网格孔的拉伸性更大,延展的范围更广,随粘性固定部变形却不易撕裂;当然,网格孔也可为圆形或其它多边形结构,只要能实现利于皮肤散热和排汗的目的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本体由弹性材料制成;可随患者脊柱的弯曲进行弹性变形,防止硬膜外导管从硬膜外腔拔出,确保术后镇痛效果。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 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人体的固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粘性固定部(1)和非粘性导向部(2),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与人体皮肤表面形成用于引导和放置硬膜外导管的管状通道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人体的固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粘性固定部(I)和非粘性导向部(2),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与人体皮肤表面形成用于引导和放置硬膜外导管的管状通道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膜外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粘性固定部(I)为由两翼边和底边构成的U形结构,所述非粘性导向部(2)横截面为拱形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粘性固定部(I)底边内边缘封闭相连,两侧边一一对应与所述粘性固定部(I)两翼边内侧边缘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粘性固定部(I)两翼边顶端。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