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杰专利>正文

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4689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4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上设有刻度线,导管本体的头段采用软聚氯乙烯制成,头段上设有弯曲部,弯曲部呈“鱼钩状”,导管本体上距离导管头段1.5-3.0cm之间设有多个侧孔,侧孔按圆周角纵向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通过改变导管头段材质硬度、弯曲度,改变导管侧孔开口位置,并增加侧孔数目来实现的,通过对硬膜外导管材质与外形的新型设计,切实改善和提高硬膜外麻醉效果,提升麻醉质量,杜绝或极大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硬膜外导管在置入过程中不刺破血管、硬脊膜,不伤神经,降低置管风险,同时会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更均匀、更广泛,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学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
技术介绍
在医学领域中,连续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其方法是先将直径1mm的麻醉导管经穿刺针置入椎管硬膜外腔隙约3-5cm(如图3),再经导管注入麻醉药品,以达到相应阶段的脊髓麻醉效果。临床工作中此麻醉方式应用广泛,但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和风险:(一)麻醉效果方面:(1)麻醉效果较差(2)麻醉失败;(二)并发症方面:(1)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2)导管穿破血管导致局麻药毒性反应、形成硬膜外血肿造成截瘫(3)导管刺伤脊神经根或脊髓(4)导管穿入硬膜下间隙导致异常广泛阻滞。上述问题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和不良后果,是每位医患都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一直以来又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施麻医生的操作水平以及麻醉经验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硬膜外导管本身的设计相关联:如麻醉导管上的侧孔在椎管内的位置是否合适,决定局麻药扩散及麻醉效果是否满意;麻醉导管的质地与头端设计决定着导管前端是否会伤及椎管内的硬脊膜、血管和脊神经系统。本技术旨在解决以上临床实践中长期困扰的难题。现有的硬膜外麻醉导管是由过去的单侧孔硬膜外导管(如图4)改进而成,多为头端开孔的三孔硬膜外麻醉导管(如图1),其材质多用软聚乙烯材料制成,管的长度为75cm,管径粗1mm,管身呈直型,没有任何弯度设计,但管身柔软而又有一定韧性,可在一定角度(<90°)内进行弯曲,头端封闭,距头端0.5cm以内有3个不同位置和方向开孔,其目的是使局麻药扩散更广泛。此三孔麻醉导管虽较单孔硬膜外导管麻醉效果有所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临床麻醉仍然会出现阻滞效果不全或失败,导管误入硬膜外腔血管或穿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以及损伤脊髓或神经根等现象。上述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一)麻醉失败或效果较差的问题:(1)麻醉导管在硬膜外腔位置不适当:导管头端穿入硬膜外腔脂肪组织或其结蹄组织,导管头端侧孔被全部或部分包埋,影响局麻药扩散;(2)导管头端沿椎间孔穿出至椎旁,局麻药没能注入或仅少量注入椎管内;(3)导管头端及其开孔在硬膜外腔偏于一侧,局麻药扩散受限;(4)导管侧孔过于集中于头端,因此头端位置与麻醉导管侧孔位置较为接近,硬膜外穿刺和导管置入过程又属于盲探性,因而导管的最前段进入硬膜外腔后活动度和不确定性较大,由此导致的麻醉效果也就存在不确定性;(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导管穿破血管、硬脊膜以及刺伤脊髓或神经根组织,由此引发的局麻药毒性反应、硬膜外腔血肿、广泛阻滞和全脊麻,以及脊神经损伤,均系由硬膜外导管置入时直接机械性刺伤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导管前端仍具有可穿透血管、脊髓膜的硬度或柔韧度,当麻醉导管头端进入椎管抵达这些组织或遇到阻力时仍然向前直入,而不能改变方向,于是出现损伤性结果,这与导管材质和头端设计相关联。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导管的设计应用直接影响椎管内麻醉效果的好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通过对硬膜外导管材质与外形的新型设计,切实改善和提高硬膜外麻醉效果,提升麻醉质量,杜绝或极大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导管本体的头段采用软聚氯乙烯制成,所述头段上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呈“鱼钩状”,所述导管本体上距离导管头段1.5-3.0cm之间设有多个侧孔,所述侧孔按圆周角纵向均匀分布。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弯曲部的长度范围为0-0.5cm。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头段的长度范围为0-1.0cm。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侧孔的个数为6-9个。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弯曲部弯曲180度。作为进一步优化:相邻的两个所述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1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是通过改变导管头段材质硬度、弯曲度,改变导管侧孔开口位置,并增加侧孔数目来实现的,使硬膜外导管在置入过程中不刺破血管、硬脊膜,不伤神经,降低置管风险,同时会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更均匀、更广泛,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具体的优势如下:(1)将头段1.0cm的导管材质用柔韧性更好的软聚氯乙烯制成。降低了导管头段在置入硬膜外腔过程中直接刺入血管、硬脊膜或其它组织的力度,避免导管前端进入硬膜外腔血管、蛛网膜下腔或其它组织中造成损伤。(2)将头段0.5cm范围设计为“鱼钩状”,即弯曲180度,增大导管头端部与硬膜外腔血管、硬脊膜、脂肪的接触面积,避免尖利的导管头直接刺入其中;弧形的导管前端在置入过程中遇阻力可改变方向,不会对血管、硬脊膜、神经组织造成损伤,也不容易穿出椎间孔,利于硬膜外导管存留于硬膜外腔。这样既保障了导管在硬膜外腔隙中的位置适当,也避免了导管性损伤,消除了并发症的发生。(3)距导管头端1.5-3.0cm段,按圆周角纵向均匀分布多个(6-9个)侧孔。目的为:多侧孔均匀分布是为了使局麻药扩散与分布更加广泛和均匀;而将开孔位置设计于1.5-3.0cm这一节段,是由于导管置入硬膜外腔长度为3.0-5.0cm,系盲探性置入,由此可见导管前端在进入硬膜外腔活动性和随意性较大,有很大不确定因素,有走偏可能,这样就会影响局麻药的分布,影响麻醉效果。而麻醉导管距头端1.5-3.0cm段位置相对固定和稳定,有可靠性,属理想开孔位置,因而局麻药分布弥散确切,保证了麻醉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硬膜外麻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硬膜外麻醉导管的置入示意图;图4是单孔硬膜外麻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管本体;2、刻度线;3、头段;4、弯曲部;5、侧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上设有刻度线2,所述刻度线2的刻度范围为0.5cm。所述导管本体1的头段3采用软聚氯乙烯制成,长度范围为0-1.0cm,降低了导管头段在置入硬膜外腔过程中直接刺入血管、硬脊膜或其它组织的力度,避免导管前端进入硬膜外腔血管、蛛网膜下腔或其它组织中造成损伤。所述头段3上设有弯曲部4,所述弯曲部4的长度范围为0-0.5cm。所述弯曲部4呈“鱼钩状”,弯曲180度,增大导管头端部与硬膜外腔血管、硬脊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上设有刻度线(2),所述导管本体(1)的头段(3)采用软聚氯乙烯制成,所述头段(3)上设有弯曲部(4),所述弯曲部(4)呈“鱼钩状”,所述导管本体(1)上距离导管头段(3)1.5‑3.0cm之间设有多个侧孔(5),所述侧孔(5)按圆周角纵向均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
所述导管本体(1)上设有刻度线(2),所述导管本体(1)的头段(3)采用软
聚氯乙烯制成,所述头段(3)上设有弯曲部(4),所述弯曲部(4)呈“鱼钩
状”,所述导管本体(1)上距离导管头段(3)1.5-3.0cm之间设有多个侧孔(5),
所述侧孔(5)按圆周角纵向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头多孔防损伤硬膜外麻醉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4)的长度范围为0-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杰李茹慧
申请(专利权)人:安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