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复方败酱草汤剂,其特征是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败酱草12~20%、垂盆草10~18%、红藤10~14%、地肤子8~10%、穿山甲6~8%、紫草3~4%、萹蓄6~8%、泽兰6~8%、皂刺5~7%、半边莲3~7%、栀子5~7%、白芷4~6%、砂仁3~5%、甘草3~6%,将上述14味中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无明显毒副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寻常型痤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寻常型痤疮的复方败酱草汤剂。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寻常型痤疮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是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强,加之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形成炎症性丘疹、脓胞、结节,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常常会导致面部的疤痕形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容貌,使人形象大损,有碍仪容,而且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给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对求职者来说,经常有人因此而不能通过面试关,甚至被革职,且这些人的婚恋也常受到影响。因此,很多痤疮患者都为之苦恼,据调查结果显示,在青春发育期,痤疮的发病率90%左右,如化脓感染性损害对身体确有一定威胁,如急性化脓性病变可有发热、畏寒、不适、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慢性化脓性病变则可形成感染灶,对身体影响虽然较隐匿,但也更深更广。几种重症型痤疮,皮损主要是大的结节、囊肿、脓肿和溃疡,并形成疤痕,对身体影响更大,有的尚伴有全身症状,治疗起来亦比较困难。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抑制局部炎症、抗雄激素疗法、抑制皮脂腺分泌、光动力疗法等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耐药及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无毒副作用、临床效果好的治疗寻常型 痤疮的复方败酱草汤剂。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方败酱草汤剂,其特征是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败酱草12 20%、垂盆草10 18%、红藤10 14%、地肤子8 10%、穿山甲6 8%、紫草3 4%、篇蓄6 8%、泽兰6 8%、皂刺5 7%、半边莲3 7%、桅子5 7%、白芷4 6%、砂仁3 5%、甘草3 6%,将上述14味中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无明显毒副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寻常型痤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 :采用败酱草、垂盆草、红藤、地肤子、穿山甲、紫草、篇蓄、泽兰、皂刺、半边莲、桅子、白芷、砂仁、甘草为原料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 )为败酱草18%、垂盆草16%、红藤10%、地肤子9%、穿山甲6%、紫草3%、篇蓄6%、泽兰6%、皂刺5%、半边莲5%、桅子5%、白芷4%、砂仁3%、甘草4%,取上述14种原料总重量56千克,精选洗净后在温室条件下用20000ml水浸泡20分钟左右,然后煎熬60分钟,常规去渣过滤,高压、灭菌工艺后,所得滤液共9000ml,袋分装,密封,每袋150ml。每日分2次口服,每次早晚空腹服150ml。本专利技术的治疗原则寻常型痤疮俗称“青春痘”,属于中医“粉刺、面疱、酒刺、暗疮”等范畴,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由于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肝阳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化热,瘀于肌肤;久病肾精亏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所致。临床上多表现实证为主,以热、湿、痰、瘀为标,痤疮虽病位在皮肤,但与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遂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由情志内伤,气分郁滞,日久化热,热伏营血所致;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物,使肠胃燥结,中焦积热,郁于面部皮肤而致。故拟定了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消痈排脓、行气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湿的治疗大法。本专利技术中方中败酱草性味辛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本品既能泻热解毒,散结排脓,又能祛瘀止痛之功,可以治痤疮脓已形成者,亦可以治痤疮脓未成者,本品有消肿、止痛、生肌之功,《本经》“败酱草,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呢痔,马鞍热气”,现代药理研究,败酱草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减少油脂分泌,对痤疮患者皮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垂盆草性味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散痈肿之功,本品能解毒,清热利湿,又能消痈散结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垂盆草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保肝等作用;二者共为君药。红藤性味苦平,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本品既能清热解毒,消痈,又能活血散瘀、止痛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鞣质,大血藤煎剂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性味苦寒,具有清热利湿、止痒之功,《本草原始》“ 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去皮肤外湿痒。”,《本草求真》“地肤子,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地肤子煎剂对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穿山甲性味咸寒,归肝肾经,本品有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之功,穿山甲善于走窜,性专行走散,能通经络而达病所,可使痤疮丘疹未成脓者消退,以托毒排脓;紫草有清润凉血及活血功效,又有解血分热毒的作用,多用于痤疮、湿疹、烫伤等证,紫草有缓和的退热作用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篇蓄能清热利湿,收敛,杀虫止痒之功多用于痤疮、湿疮、痱子等皮肤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皮肤霉菌等有抑制作用,共为臣药。泽兰辛散温通,不寒不燥,性较温和,行而不峻,能疏肝气,具有祛瘀散结而不伤正气的特点,用于痤疮丘疹未消者;皂角刺活血消痈,托毒排脓,能减少油脂分泌;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桅子泻火,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白芷,本品芳香上达,祛风燥湿,消肿排脓,其白芷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皮肤霉菌等有抑制作用;砂仁辛散温通,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其性温而不太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佐治苦寒药物伤脾碍胃;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既能缓和药物烈性及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健脾益气,以固后天之本,能防寒凉药物伤脾败胃为使药。本专利技术的组方,标本兼顾,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影响,并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体-窍-华五个系统的理论,来辨证论治用药。本专利技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消痈排脓、行气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湿之功,有效治疗寻常型痤疮。本专利技术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煎熬程序、口服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其含量如下表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方败酱草汤剂,其特征是: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败酱草12~20%、垂盆草10~18%、红藤10~14%、地肤子8~10%、穿山甲6~8%、紫草3~4%、萹蓄6~8%、泽兰6~8%、皂刺5~7%、半边莲3~7%、栀子5~7%、白芷4~6%、砂仁3~5%、甘草3~6%,将上述14味中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方败酱草汤剂,其特征是原料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败酱草12 20%、垂盆草10 18%、红藤10 14%、地肤子8 10%、穿山甲6 8%、紫草3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昌海,宋效芝,
申请(专利权)人:刘昌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