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滲/圧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及其使用和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实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渗/压カ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及其使用和制作方法。背景技木脑定位注射技术对于神经束路、神经回路研究以及药物的神经作用机制、神经药理学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涉及多学科、多技术交叉应用,因此,很多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都要应用脑定位注射技木。应用脑定位注射技术可向脑内特定区域注射示踪剂,观察、分析神经核团之间的纤维联系和神经回路;还可以给脑核团或脑区注射微量药物,如受体的激动剂、拮抗剂、蛋白抑制剂等,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变化,分析药物的作用效果和药物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药物研究、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证据。脑定位注射的难点和基本要求是获得准确的注射部位和局限的药物注射范围并可以微量控制注射剂量。以往的脑定位注射技术包含以下主要步骤采用立体定位仪向脑内埋植套管,套管尖端定位在脑“靶区·”上端2_处,然后结束手术将套管固定在动物颅骨上,并在套管内插入消毒金属芯;制作一根给药金属芯管,使其一端连上PE管,该PE管再连接微量进样器;给药时,以こ醚麻醉动物 ...
【技术保护点】
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微电极、第一PE管(1)、第二PE管(2)和第三PE管(3);玻璃微电极包括玻璃微电极粗段(5)、玻璃微电极细段(6)和玻璃微电极颈部(7);所述玻璃微电极颈部(7)为玻璃微电极粗段(5)和玻璃微电极细段(6)之间的结合部;第一PE管(1)和第二PE管(2)的直径小于第三PE管(3)的直径;第一PE管(1)、第二PE管(2)第三PE管(3)插于玻璃微电极粗段(5)开口处,第一PE管(1)、第二PE管(2)、第三PE管(3)和玻璃微电极粗段(5)间的缝隙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微电极、第一PE管(I )、第二 PE管(2 )和第三PE管(3 );玻璃微电极包括玻璃微电极粗段(5 )、玻璃微电极细段(6 )和玻璃微电极颈部(7);所述玻璃微电极颈部(7)为玻璃微电极粗段(5)和玻璃微电极细段(6)之间的结合部;第一 PE管(I)和第二 PE管(2)的直径小于第三PE管(3)的直径;第一PE管(I)、第二 PE管(2)第三PE管(3)插于玻璃微电极粗段(5)开口处,第一 PE管(I)、第二 PE管(2 )、第三PE管(3 )和玻璃微电极粗段(5 )间的缝隙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玻璃微电极细段(6)的尖端内径为5(T200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PE管(I)和第二 PE管(2)的外径均为400微米,内径均为280微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PE管(3)的外径为800微米,内径为300 500微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PE管(I)、第二 PE管(2)、第三PE管(3)和玻璃微电极粗段(5)间的缝隙通过万能胶或502瞬间粘合剂密封。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PE管(3 )中设有插入玻璃微电极内并接触玻璃微电极内药液的银丝电极。7.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给药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富兴,李云庆,李金莲,冯宇鹏,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