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7164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该注射器包括针头、针筒、柱塞,所述的针筒外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有滑道,针筒外壁上设置有与滑道配套使用的滚轮,滚轮位于滑道内并可在滑道内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个人一手固定大鼠,另一只手即可完成皮下注射工作,同以往采用两人相互配合完成皮下注射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医学试验辅助器械,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
技术介绍
在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试验研究的后期,需要将试验得到的蛋白、病毒或者细菌等物质注射到大鼠的皮下,然后通过检测大鼠的免疫水平,进而完成后续的研究。而通常在给·大鼠进行皮下注射时,使用的均是由针头、针筒、柱塞组成的普通注射器,受结构的局限,在皮下注射时,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一个人固定大鼠,另一个人一手拿注射器,另一只手抓紧大鼠的皮,进行皮下注射。两个人操作,需要相互配合好,否则容易被大鼠咬伤。另外,两个人操作也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一个人即可完成大鼠的皮下注射,用于解决目前采用两个人相互配合的方式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包括针头、针筒、柱塞,所述的针筒外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有滑道,针筒外壁上设置有与滑道配套使用的滚轮,滚轮位于滑道内并可在滑道内滑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针头呈台阶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针头的前端设有标记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1、本技术一个人一手固定大鼠,另一只手即可完成皮下注射工作,同以往采用两人相互配合完成皮下注射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2、本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针头、2针筒、3柱塞、4固定座、5滑道、6滚轮、7标记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包括针头1、针筒2、柱塞3。本技术的改进点在于针筒2外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上设置有滑道5。针筒2外壁上设置有与滑道5配套使用的滚轮6,滚轮6与针筒2外壁可通过连杆连接,滚轮6位于滑道5内并可在滑道5内滑动。设置固定座4后,增加了一个支撑面,可使皮下注射更加稳固,一只手即可完成皮下注射,提高了工作效率。考虑到有些时候注射的药物量较大,针头I需要插入较长的距离,为了在这个时候,针头I还不会偏离皮下,误插入较深的肌肉层或内脏器官内,可将针头I设置呈台阶形。另外,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使在皮下注射时,更加直观地了解插入的深度,可在上述的针头I的前端设置标记线7。通过标记线7的提示,使操作人员在皮下注射时很清晰准确地了解插入的深度。减少误插入肌肉层或内脏器官的情况,提高试验的成功率。需要进行皮下注射时,操作人员一手带上手套将大鼠固定后,另一只手手持注射器,首先缓慢地垂直插入皮下,通过标记线的提示,确定针尖是在皮下,此时将注射器缓慢地横放下来与大鼠身躯一致,此时,固定座位于大鼠的身体上,并作为一个支撑面,向前推·动注射器,推到一定位置后,再缓慢拔出,一边拔出的过程中,一边通过柱塞推出药物。整个过程,一个操作人员即可完成,同以往的需要两人相互配合才能皮下注射相比,提高了皮下注射的工作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包括针头(1)、针筒(2)、柱塞(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筒(2)外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上设置有滑道(5),针筒(2)外壁上设置有与滑道(5)配套使用的滚轮(6),滚轮(6)位于滑道(5)内并可在滑道(5)内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子生物学试验专用大鼠皮下注射器,包括针头(I)、针筒(2)、柱塞(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筒(2)外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上设置有滑道(5),针筒(2)外壁上设置有与滑道(5)配套使用的滚轮(6),滚轮(6)位于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