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莼菜的迁地保护栽培方法,属于植物的栽培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莼菜的冬芽茎段迁栽至莼菜迁入地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所述水的流速为1100-1900mL/min。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莼菜的迁地保护栽培方法,通过控制莼菜生长环境中的水流速度来控制与莼菜共生的水绵的数量,由于在莼菜与水绵的竞争中,莼菜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所以大量的水绵繁殖,致使莼菜的成活率低,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控制莼菜生长环境中的水流速度不仅是为了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水流速来降低水绵的数量,提高莼菜迁地栽培的成活率,实现了莼菜的迁地栽培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的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药菜(Brasenia schreberi),又名马蹄草、湖菜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漸危野生植物和重要水生经济作物以及观赏植物。由于莼菜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组胺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溃疡、抗菌消炎和促进免疫等生物活性。莼菜的主要产区为江苏太湖地区、浙江西湖地区、四川螺吉山和湖北利川地区。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莼菜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及自然种群数量急速减少,濒临灭绝,其野生莼菜更是极少见。现有的栽培莼菜的方法是将长15-20cm含有2_4个节位的莼菜茎段,插入修整好的莼菜田中,这些莼菜田都位于莼菜的主产区,移栽前后保持10-20cm的浅水层,且浅水层的水质清澈且为酸性,在莼菜的生长期要求3-5天添换新鲜水,若有条件最好是保持微流水,微流水的作用是保证莼菜生长环境的水质清澈,调节水的PH值为酸性,减少水中的重金属等物质对莼菜栽培的成活率的影响。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都是在莼菜的主要产区将莼菜就地栽植,并没有相关迁栽的报道,由于莼菜主产区的资源有限,若在莼菜的迁移地采用有性繁殖,则莼菜根本不能萌发;若采用现有的莼菜就地栽培技术进行无性繁殖,所获得的莼菜成活率很低,所以现有的栽培莼菜的方法并不能扩大莼菜的生长范围、以及增加濒危莼菜的种群和个体数量,既不能解决莼菜濒危和迁地保护的问题,也不能实 现莼菜资源在异地的开发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莼菜的迁地栽培成活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所述方法包括将莼菜的冬芽茎段迁栽至莼菜迁入地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所述水的流速为1100-1900mL/min。具体地,所述水的pH值为7. 5-7. 8,且所述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具体地,所述水温为16_28°C。具体地,所述冬芽茎段长5-6cm含有2_3个节位,且所述冬芽茎段的直径为O.3-0. 5cm。进一步地,将壤土、剧木、磨菇渣和黄砂按照6 1 1 :1的质量比混合成制成基质,将所述基质置于所述水中使其充分腐烂后,再迁栽所述冬芽茎段。具体地,所述水淹没迁栽后所述冬芽茎段顶端10-40c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通过控制莼菜生长环境中的水流速度来控制与莼菜共生的水绵的数量,由于在莼菜与水绵的竞争中,莼菜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所以大量的水绵繁殖,致使莼菜的成活率低,本专利技术采用控制莼菜生长环境中的水流速度不仅是为了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水流速来降低水绵的数量,提高莼菜迁地栽培的成活率,实现了莼菜的迁地栽培保护、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为莼菜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所述方法包括将湖北省利川地区的莼菜冬芽茎段迁栽至武汉地区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水的流速为IlOOmL/min,在深约40-50cm的人工水池的一端的上部,距离池底约30_35cm处设置一个进水口,在人工水池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一个出水口,且出水口高度与进水口持平,能够让水不断地流经水池,通过该方式保持水的流速为1100mL/min。具体地,水的pH值为7. 5,且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具体地,水温为16°C。具体地,冬芽茎段长6cm含有2-3个节位,且冬芽茎段的直径为O. 3-0. 5cm。进一步地,将壤土、剧木、磨菇渣和黄砂按照6 1 1 :1的质量比混合成制成基质,将基质置于所述水中使其充分腐烂后,再迁栽所述冬芽茎段。 具体地,水淹没迁栽后所述冬芽茎段顶端25cm。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法,产生的水绵数量较少,且获得的莼菜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所述方法包括将湖北省利川地区的莼菜冬芽茎段迁栽至武汉地区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水的流速为1500mL/min,在深约50cm的人工水池的一端的上部,距离池底约30_35cm处设置一个进水口,在人工水池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一个出水口,且出水口高度与进水口持平,能够让水不断地流经水池,通过该方式保持水的流速为1500mL/min。具体地,水的pH值为7. 8,且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具体地,水温为28 °C。具体地,冬芽茎段长5cm含有2_3个节位,且冬芽茎段的直径为O. 3-0. 5cm。进一步地,将壤土、剧木、磨菇渣和黄砂按照6 1 1 :1的质量比混合成制成基质,将基质置于所述水中使其充分腐烂后,再迁栽所述冬芽茎段。具体地,水淹没迁栽后所述冬芽茎段顶端40cm。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法,产生的水绵数量较少,且获得的莼菜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实施例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所述方法包括将湖北省利川地区的莼菜冬芽茎段迁栽至武汉地区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水的流速为1900mL/min,在深约40-50cm的人工水池的一端的上部,距离池底约30_35cm处设置一个进水口,在人工水池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一个出水口,且出水口高度与进水口持平,能够让水不断地流经水池,通过该方式保持水的流速为1900mL/min。具体地,水的pH值为7. 7,且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具体地,所述水温为20°C。具体地,冬芽茎段长5. 5cm含有2_3个节位,且冬芽茎段的直径为O. 3-0. 5cm。进一步地,将壤土、剧木、磨菇渣和黄砂按照6 1 1 :1的质量比混合成制成基质,将基质置于所述水中使其充分腐烂后,再迁栽所述冬芽茎段。具体地,水淹没迁栽后所述冬芽茎段顶端10cm。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栽培方法,产生的水绵数量较少,且获得的莼菜成活率达到90%以上。对照例将湖北省利川地区的莼菜冬芽茎段迁栽至武汉地区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泥上层的水流速为微流动。具体地,水的pH值为5. 5,且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具体地,冬芽茎段长2_3cm。具体地,水温 为16_28°C。进一步地,将壤土、剧木、磨菇渣和黄砂按照6 1 1 :1的质量比混合成制成基质,将基质置于所述水中使其充分腐烂后,再迁栽所述冬芽茎段。具体地,水淹没迁栽后所述冬芽茎段顶端10-20cm。通过本对照例提供的栽培方法,水绵大量繁殖,且获得的莼菜成活率仅为30%。在试验过程中,莼菜迁地栽培的成活率主要受与莼菜共生的水绵的数量的影响,在莼菜与莼菜的竞争中,由于莼菜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所以大量的水绵繁殖,致使莼菜的成活率低,本专利技术采用控制莼菜生长环境中的水流速度不仅是为了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水流速来降低水绵的数量,提高莼菜迁地栽培的成活率,实现了莼菜的迁地栽培保护,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莼菜的迁地保护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莼菜的冬芽茎段迁栽至莼菜迁入地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所述水的流速为1100?1900mL/mi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莼菜的迁地保护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莼菜的冬芽茎段迁栽至莼菜迁入地的水下的基质中培养,并保持所述水的流速为1100-1900mL/mi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的PH值为7.5-7. 8,且所述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正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为16-28°C。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元火,
申请(专利权)人:江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