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中至少第一风筒为直线风筒,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相互连通且轴线相交,第一风筒与第二风筒之间设有第一风筒与第二风筒连通处,第一风筒与第二风筒连通处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弧形气流分配板,弧形气流分配板将第一风筒与第二风筒连通处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子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气流分配板迫使从第一风筒流入第二风筒的气流或逆向流动的气流被气流分配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子气流,减轻气流在连通处的曲部流通时位于曲部外侧的气流密度偏大情况,改善气流不均匀现象,降低气流噪音,特别利于在第一风筒中设置一个以上子风机工况改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空调系统和工业送风系统是当今时代获得广泛应用的实用技术,涉及使用大量长距离管道。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工业送风系统,通常送风距离较长,主机送出之风经过长距离的管道传输其风压均有显著损耗,导致处于系统末端用户难以获得理想送风,若系统末端用户希望获得理想用风,需要主机付出远超额定能耗的能源消耗,如此非常不经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有效和经济手段在于,在长距离的送风管道系统中设置小功率中继送风>J-U装直。将轴流风机的直线风筒改为直线风筒和弯曲风筒的结合,将风扇电机移出直线风筒装置于弯曲风筒的外部,并使风扇电机轴与直线风筒共轴,风扇电机轴穿越弯曲风筒的外侧壁进入到风筒内部,风扇电机轴端装置风扇体位于直线风筒内,构成一曲管轴流管道风机,可充分发挥轴流风机的优势但又免除了轴流风机的惯常不足,使轴流风机可以应用于空调或工业送风系统的中继气流输送,显著扩展了轴流风机的应用领域。但是,由于气流同样存在运动惯性,导致在曲管风筒中的曲部气流流动存在不均匀性,靠近弯曲处外弧面的空气流密度要大于内弧面空气流密度。所以作为曲管轴流管道风机工作时,风扇扇页位于不同位置需要承受的风负荷不同,靠曲部外侧位置承受的风负荷最大,由此导致风扇体工作稳定性变差,易引发噪音,风机工作效率降低。这种状态为常态情况时易导致风机的早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中至少第一风筒为直线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相互连通且轴线相交,位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弧形气流分配板,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将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子风道。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由连通处的风筒圆滑过渡,连通处的风筒构成内弧面及外弧面结构,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的内弧面及外弧面同心。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内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平面气流分配板,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垂直于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将所述子风道进一步进行分隔为多层子风道。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延伸至所述第一风筒中。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延伸至所述第一风筒中。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设有风扇轴贯通孔,所述风扇轴贯通孔与所述第一风筒共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的风扇轴贯通孔对应所述子风道设置,每个子风道对应设置一个风扇轴贯通孔,且各个风扇轴贯通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风筒轴线平行。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风筒及第二风筒的端部设有接口。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的外弧面连接有外置电机座,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的外弧面对应所述外置电机座设有与所设的所述风扇轴贯通孔共轴的电机座贯通孔。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设有与所述第一风筒共轴的用于装置电机座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设有接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于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连通处的管道曲部内部设置气流分配板,迫使经过曲部的流动气流被气流分配板分隔成多个子气流,减轻气流在连通处的曲部流通时,位于曲部外侧的气流密度偏大情况,改善气流不均匀现象,并且所分隔的子气流愈多,气流不均匀的改善愈理想,通过改善气流不均匀现象,可促进曲管轴流管道风机中的气流噪音降低,促进风扇体工作稳定性的增强,提高风机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特别利于在第一风筒中设置一个以上子风机工况改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的连接管段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10,包括第一风筒11、第二风筒13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筒11与第二风筒13之间的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15。第一风筒11与第二风筒13中至少有一个采用直线风筒。所述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15设有相对设置的外弧面151及内弧面153,所述外弧面151及内弧面153同心。所述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10的内部还设有弧形气流分配板17及平面气流分配板19,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17及平面气流分配板19将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15分隔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风道,子风道用于供流经的空气进行流通。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17的弧度等于所述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15的内弧面153及外弧面151的弧度。可以理解的是,弧形气流分配板17及平面气流分配板19的数量及间隔距离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17与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19垂直相交。弧形气流分配板17可延伸至所述第一风筒11中。平面气流分配板19可延伸至所述第一风筒11中。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17设有风扇轴贯通孔171。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17的风扇轴贯通孔171对应所述子风道设置,每个子风道对应设置一个风扇轴贯通孔171。第一风筒11、第二风筒13均设有接口 22,所第一风筒11、第二风筒13通过所述接口 22连接于其他管道风筒。可以理解的是,接口可以采用法兰接口、螺旋接口、抱箍接口、套管接口等。所述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11的外弧面151还连接有外置电机座21,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11的外弧面151对应所述外置电机座21设有与所设的所述风扇轴贯通孔171同轴的电机座贯通孔211。风扇电机可设置于外置电机座21中,风扇电机的轴可穿设于电机座贯通孔211及风扇轴贯通孔171设置于第一风筒11中以进行中继送风。如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30包括第一风筒31与所述第二风筒33,所述第一风筒31与所述第二风筒33连通处设有与所述第一风筒31共轴的用于装置电机座的延伸段35,所述延伸段35设有接口 351。接口 351用于安装电机座,电机座装置电机后安装在接口 351,电机位于延伸段35的外侧以便利电机维修,使电机不影响管道中的工作介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于第一风筒11和第二风筒13连通处的所述第一风筒11与所述第二风筒13连通处的风筒15内部设置弧形气流分配板17及平面气流分配板19,迫使经过曲部的流动气流被气流分配板分隔成多个子气流,减轻气流在连通处的曲部流通时,位于曲部外侧的气流密度偏大情况,改善气流不均匀现象,并且所分隔的子气流愈多,气流不均匀的改善愈理想,通过改善气流不均匀现象,可促进曲管轴流管道风机中的气流噪音降低,促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中至少第一风筒为直线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相互连通且轴线相交,位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弧形气流分配板,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将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子风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中至少第一风筒为直线风筒,所述第一风筒和所述第二风筒相互连通且轴线相交,位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弧形气流分配板,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将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子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由连通处的风筒圆滑过渡,连通处的风筒构成内弧面及外弧面结构,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的内弧面及外弧面同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筒与所述第二风筒连通处的风筒内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平面气流分配板,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垂直于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所述平面气流分配板将所述子风道进一步进行分隔为多层子风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曲管轴流管道具有均衡气流输送功能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气流分配板延伸至所述第一风筒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曲管轴流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邻,谢小莲,
申请(专利权)人:曾德邻,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