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82135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频器供电技术,具体是一种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停机的问题。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包括由第一-第二二极管、第一-第三晶体管、蓄电池组、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以及变频器直流母线;其中,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组的负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要求不间断运行的用电设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变频器供电技术,具体是一种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供电设备,现有变频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一般是额定电压的±10%。换言之,当变频器工作的电压超出额定电压的±10%时,便会触发变频器的保护而导致变频器停机。变频器停机会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对某些要求不间断运行的用电设备(如煤矿矿井的通风设备、高温设备的散热循环水泵、精密机床等)而言,变频器停机更是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全新的变频器供电技术,以解决现有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停机的问题,进而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停机的问题,提供了 一种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包括由第一-第二二极管、第一-第三晶体管、蓄电池组、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以及变频器直流母线;其中,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组的负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正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负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二晶体管的基极。工作时,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分别连接变频器的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和变频器的逆变单元的正输入端。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分别连接变频器的整流单元的负输出端和变频器的逆变单元的负输入端。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实时监测变频器直流母线的电压。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变频器的工作电压未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第二、第三信号输出端均输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导通,第二、第三晶体管均截止。此时,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依次通过第一二极管、第一晶体管向蓄电池组充电。待充电完成后,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截止。当变频器的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第二、第三信号输出端均输出高电平,第一晶体管截止,第二、第三晶体管均导通。此时,蓄电池组依次通过第二晶体管、第二二极管向变频器的逆变单元放电,第三晶体管起到对蓄电池组起到保护作用,由此实现了变频器不间断运行,进而保证了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基于上述过程,本技术所述的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通过采用全新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停机的问题,由此实现了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仍能不间断运行,进而保证了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某些要求不间断运行的用电设备而言,更是避免了因变频器停机而造成的严重损失和严重后果。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变频器在工作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范围时停机的问题,适用于各种用电设备,尤其适用于要求不间断运行的用电设备(如煤矿矿井的通风设备、高温设备的散热循环水泵、精密机床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包括由第一-第二二极管D1-D2、第一-第三晶体管Q1-Q3、蓄电池组S1、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以及变频器直流母线;其中,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Dl连接第一晶体管Ql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Ql的发射极连接蓄电池组SI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蓄电池组SI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组SI的负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第三晶体管Q3的发射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正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负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第一信号输出端Gl连接第一晶体管Ql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第二信号输出端G2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第三信号输出端G3连接第二晶体管Q3的基极;具体实施时,第一晶体管Ql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之间连接有由第一充电接触器触点Md、第二充电接触器触点Mc2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连接有由第一电阻RU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第一电容Cl的两端并接有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2的两端并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一晶体管Ql的集电极与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R2。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的正输入端与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之间连接有由第五-第七电阻R5-R7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之间连接有由第八电阻R8、第五二极管D5并接而成的并联支路。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六二极管D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第二二极管(D1?D2)、第一?第三晶体管(Q1?Q3)、蓄电池组(S1)、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以及变频器直流母线;其中,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D1)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蓄电池组(S1)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蓄电池组(S1)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组(S1)的负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第三晶体管(Q3)的发射极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的正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的负输入端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负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的第一信号输出端(G1)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的第二信号输出端(G2)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1)的第三信号输出端(G3)连接第二晶体管(Q3)的基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频器停电不间断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第二二极管(D1-D2)、 第一-第三晶体管(Q1-Q3)、蓄电池组(SI)、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Tl)、以及变频器直流母线;其中,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Dl)连接第一晶体管(Ql)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Ql)的发射极连接蓄电池组(SI)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连接蓄电池组(SI)的正极;第二晶体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变频器直流母线的正极;蓄电池组(SI)的负极连接变频器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永宁李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原平市兴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