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入装置,该导入装置用于被安装于电路板上,以引导排线插入到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接口中,该导入装置包括底部和两侧部,所述底部具有用于放置所述排线的端部的放置面,该放置面包括位于排线的插入方向的前段的导入区,和位于插入方向的后段的用于将所述排线的端部导入连接器的接口的导正区,所述两侧部沿插入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两侧并高于所述放置面,该两侧部限定所述导入区和所述导正区的宽度,使所述导入区的宽度大于所述排线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小于导入区的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大小形成为,在所述排线被朝着插入方向推动时,所述排线的端部能够通过所述导正区并准确进入所述连接器接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入装置,尤其涉及用于将排线导入到安装于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导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排线直接插入连接器的方式,使得排线与连接器连接,但由于排线的软性特质,因此操作者通常无法准确掌握插入排线时的力度,从而可能造成排线产生扭曲甚至损坏,而且排线的扭曲也会影响到排线插入连接器的准确性。专利技术人鉴于上述课题,旨在提出一种导入装置,排线通过该导入装置的引导被插入到连接器,从而解决排线发生扭曲或损坏的问题,并能够提高排线插入连接器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方面涉及一种导入装置,该导入装置用于被安装于电路板上,以引导排线插入到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接口中,该导入装置包括底部和两侧部,所述底部具有用于放置所述排线的端部的放置面,该放置面包括位于排线的插入方向的前段的导入区,和位于插入方向的后段的用于将所述排线的端部导入连接器的接口的导正区,所述两侧部沿插入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两侧并高于所述放置面,该两侧部限定所述导入区和所述导正区的宽度,使所述导入区的宽度大于所述排线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小于导入区的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大小形成为,在所述排线被朝着插入方向推动时,所述排线的端部能够通过所述导正区并准确进入所述连接器接口。通过采用本技术的导入装置,在将排线插入至连接装置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完全依靠操作者的手来进行导正时所可能导致的歪斜,从而提高对准的精度,并防止用力不当而损坏排线。另外, 由于通常排线的端部具有镀层线,通过观察镀层线与导入装置的前端边缘的关系可准确地判断插 入深度,从而确保排线与连接器的准确连接。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电路板,其包括上述导入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导入装置被安装于电路板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显示导入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是显示排线放置于导入装置并朝插入方向被推进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显示导入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5是显示导入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导入装置的背面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使用新型。但是,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技术主旨的前提下,对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或改进、组合。图1是显示导入装置10被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排线30能够通过导入装置10的引导作用而被插入到电路板20上的连接器40的接口(图未示)中。该电路板20通常为印刷电路板(PCB),其上设有实现各种功能的电路模块(图未示)。导入装置10是引导排线30将其连接到固定于电路板20上的连接器40的装置。具体来说,操作者的手指按压住软性的排线30,沿着插入方向推动排线30,随着导入装置10的引导而将排线30插入到连接器40的接口。导入装置10如何起到引导排线的作用在下文进行详细叙述。图2是显示导入装置10的第I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导入装置10具有底部11,位于底部11两侧的两侧部12,底部11和两侧部12可以是一体形成的。底部11具有放置排线30的放置面,放置面区分为导入区111和导正区112。在底部11的两侧沿着插入方向分别形成有两侧部12。该两侧部12高于底部11的放置面,以限定该放置面的导入区111和导正区112的宽度。导入区111位于排线30的插入方向的前段,而导正区112则位于排线30的插入方向的后段。为便于排线30从上方或斜上方放入,导入区111的宽度通常形成地较大,但是其宽度可根据实际要求适当确定,以方便排线30的放入为主。而导正区112的宽度形成为小于导入区111的宽度,其具体的宽度形成为略大于排线30的宽度,且能够将排线30的端部准确地导入到连接器10的接口中。图2所示的导入区111的宽度沿着插入方向为逐渐减小,即,两侧边为直线状斜边,这是为了使得排线30放入导入区111之后,通过手指按压住排线30的上表面,在手指的推动下排线30能够相对平滑地被导入到导正区112。另外,导入区111的宽度也可沿着插入方向为逐渐减小,但导入区111的两侧边为带有弧度的边,这也同样能够起到使得排线30相对平滑地进入到导正区112的作用。但是,导入区111的宽度也可如图4的实施方式2那样为固定不变,之后详述。或者,导入区111的两侧边也可为其他线形,只要不影响排线30的端部的放入和继续推进即可。同样的,如图2所示,导正区112的宽度也形成为沿着插入方向逐渐减小,S卩,两侧为直线状斜边,这样随着排线30的推进,排线30的端部进一步地被准确地引导,进而被插入到连接器40的接口。另外,导正区112的宽度也可如图4所示的,逐渐减小,但导正区112的两侧边为带有弧度的边,这同样能够使得排线30的端部被准确地导入到连接器40的接口。或者,导正区112的两侧边也可为其他线形,只要使得排线30的端部能够通过导正区112的引导准确进入连接器40的接口。图3是显示排线30放置于导入装置10并朝着插入方向前进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所述,排线30放置于导入装置10的底部11的放置面上,并沿着插入方向被推进。然后,随着操作者的手指的推进,排线30沿着插入方向从导入区111进入到宽度更小的导正区112,以更准确地被导入到连接器40的接口。图4是显示导入装置10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由位于底部11的两侧的两侧部12所限定的放置面的形状具体为,放置面的导入区111形成为大致矩形,即两侧边相对平行,这样也不会影响到排线30的放入和沿插入方向的推进。而导正区112则形成为沿插入方向宽度逐渐减小,且导正区112的两侧边(即两侧部12所限定的两侧边)呈一定的弧度,这样,排线30从导入区111被推进到导正区112后,排线30的侧边能够由导正区112的带弧度的两侧边引导,最终进入到连接器40的接口中。图5是显示导入装置10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从导入装置10的两侧部12的与导正区112对应的位置处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凸起形成有止挡部13。该止挡部13构成为起到限制排线30从上方脱出的作用。也就是说,止挡部13分别从两侧部12的两相对侧面凸起,两侧的止挡部13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排线30的宽度。另外,止挡部13距离所述底部11的放置面的最小距离大于排线30的厚度。优选的是,为了便于操作者的操作,两侧的止挡部13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互之间的距离是便于手指按压着排线30沿插入方向活动的宽度。另,优选的是,为了防止伤害到操作者的手指,止挡部13的边缘形成为圆弧状,如图5所示。作为变换例,导入装置10的止挡部13还可以形成为,从导入装置10的两侧部12的与导正区112对应的位置处的两相对侧面分别凸起多处。将导入装置10固定到电路板20上的方法可采用公知的固定方法,例如,弹性卡扣、螺钉、粘结剂等各种方法。图6显示了在采用弹性卡扣的方式将导入装置10固定于电路板20上的情况下, 导入装置10的背面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弹性卡扣14位于底部11的背面,由具有弹性的塑料等材料构成。设于电路板20的安装孔(图未示)的大小略小于不受力状态下的弹性卡扣14的大小。将导入装置10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入装置用于被安装于电路板上,以引导排线插入到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接口中,该导入装置包括底部和两侧部,所述底部具有用于放置所述排线的端部的放置面,该放置面包括位于排线的插入方向的前段的导入区,和位于插入方向的后段的用于将所述排线的端部导入连接器的接口的导正区,所述两侧部沿插入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两侧并高于所述放置面,该两侧部限定所述导入区和所述导正区的宽度,使所述导入区的宽度大于所述排线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小于导入区的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大小形成为,在所述排线被朝着插入方向推动时,所述排线的端部能够通过所述导正区并准确进入所述连接器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入装置用于被安装于电路板上,以引导排线插入到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接口中, 该导入装置包括底部和两侧部, 所述底部具有用于放置所述排线的端部的放置面,该放置面包括位于排线的插入方向的前段的导入区,和位于插入方向的后段的用于将所述排线的端部导入连接器的接口的导正区, 所述两侧部沿插入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两侧并高于所述放置面,该两侧部限定所述导入区和所述导正区的宽度,使所述导入区的宽度大于所述排线宽度,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小于导入区的宽度, 所述导正区的宽度大小形成为,在所述排线被朝着插入方向推动时,所述排线的端部能够通过所述导正区并准确进入所述连接器接口。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向明,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