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9408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包括:上壳体、镜头、第一手把、第二手把、底座、定位板、定位螺钉、下壳体、电池盒盖;其中,镜头用背帽紧固于下壳体上,两个手把分别用螺帽紧固于上壳体的两侧,下壳体用螺钉紧固于底座上,上壳体用螺钉紧固于下壳体上,定位板装配于底座的燕尾槽内,将定位螺钉装配于底座的燕尾槽底面的螺钉孔并且上紧。底座设有梯形槽,底座右端设有燕尾槽;定位板的下部设有燕尾槽,该燕尾槽与底座的燕尾槽成间隙配合;定位板在燕尾槽内可上下移动,底座端部装配有定位螺钉,螺钉头部插入定位板中部的小槽内,定位板中部的小槽长度限制定位板相对于底座的上下移动距离,防止定位板脱离底座的燕尾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
技术介绍
全自动测距仪集成电路板、电器元件多,外形复杂;全自动测距仪运用时放置于管材圆柱表面,测量管材的有效长度必须以管材的端部抬肩作为基准,所以全自动测距仪外壳结构必须有可靠的定位机构,底座卡在管材圆柱表面稳定,操作时能保证全自动测距仪平稳。基于上述实际需要,本技术设计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与现有技术相比,操作方便,结构紧凑,放置稳定,定位方便准确可靠,外形美观大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该外壳包括上壳体101、镜头102、第一手把1031、第二手把1032、底座104、定位板105、定位螺钉106、下壳体107、电池盒盖108;其中,镜头102用背帽紧固于下壳体107上,两个手把1031、1032分别用螺帽紧固于上壳体101的两侧,下壳体107用螺钉紧固于底座104上,上壳体101用螺钉紧固于下壳体107上,定位板105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1042内,将定位螺钉106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底面的螺钉孔并且上紧。进一步,所述上壳体101的上部开有视屏窗、指示灯孔、接线孔;上壳体101的两侧开有喇叭孔。进一步,所述镜头102包括中心圆孔,外部是用于佩戴和固定镜头盖的螺纹;所述两个手把1031、1032采用U形结构。进一步,所述底座104下部是用于在测量管材时卡在管材外圆表面的梯形槽1041,右端是燕尾槽1042,燕尾槽中部有螺钉孔;所述定位板105上段是四方形,下段是燕尾槽1051,该燕尾槽1051与底座的燕尾槽1042成间隙配合;定位板在燕尾槽1042内可上下移动,板中央有限位移槽结构;所述定位螺钉106用于限位。进一步,所述下壳体107右端部有镜头孔、电源开关孔、USB插孔、充电插头孔;左端部中央有电池盒孔;所述电池盒盖108的四角布有螺钉孔。进一步,定位螺钉106的螺钉头部插入定位板中部的小槽1052内,定位板中部的小槽长度限制定位板相对于底座的上下移动距离,防止定位板脱离底座的燕尾槽。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有益效果包括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定位方便准确可靠,减轻操作者劳动量;全自动测距仪外壳结构设计有可靠的定位机构,底座卡在管材圆柱表面稳定,操作时能保证全自动测距仪平稳,外形美观大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使用状态图之一。图7是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使用状态图之二。其中,附图标记含义为I——全自动测距仪(含外壳);101——上壳体;102——镜头;1031——第一手把;1032——第二手把;104——底座;1041——底座上的梯形槽;1042——底座后端的燕尾槽;105——定位板;1051——定位板的下部的燕尾形结构;1052——定位板中部的小槽;106——定位螺钉;107——下壳体;108——电池盒盖;2——管材;201——管材抬肩部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根据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包括上壳体101、镜头102、第一手把1031、第二手把1032、底座104、定位板105、定位螺钉106、下壳体107、电池盒盖108。所述上壳体101的上部开有视屏窗、指示灯孔、接线孔;上壳体101的两侧开有喇叭孔;所述镜头102包括中心圆孔,外部是用于佩戴和固定镜头盖的螺纹;所述两个手把1031和1032采用U形结构,便于手握;所述底座104下部是梯形槽结构,右端是燕尾槽结构,燕尾槽中部有螺钉孔;所述定位板105上段是四方形,下段是尾槽形,板中央有限位移槽结构;所述定位螺钉106用于限位;所述下壳体107右端部有镜头孔、电源开关孔、USB插孔、充电插头孔;左端部中央有电池盒孔;所述电池盒盖108的四角布有螺钉孔。其中,镜头102用背帽紧固于下壳体107上,两个手把1031和1032分别用螺帽紧固于上壳体101的两侧,下壳体107用螺钉紧固于底座104上,上壳体101用螺钉紧固于下壳体107上,定位板105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内,将定位螺钉106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底面的螺钉孔并且上紧。其中,底座104设计成梯形槽结构1041,测量管材时能卡在管材外圆表面更平稳,底座右端设计有燕尾槽结构1042,定位板105的下部设计成燕尾槽结构1051,与底座的燕尾槽1042成间隙配合,定位板在燕尾槽1042内可上下移动,底座端部装配有定位螺钉106,螺钉头部插入定位板中部的小槽1052内,定位板中部的小槽长度限制定位板相对于底座的上下移动距离,防止定位板脱离底座的燕尾槽。根据图6和图7,将本技术所述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用于测量管材时,其具体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把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的底座104上的梯形槽卡置于管材2的外圆面上;步骤二,下移定位板105,然后平移全自动测距仪直到定位板105紧贴管材抬肩部位201,校正后,即可实施测量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实用 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于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01)、镜头(102)、第一手把(1031)、第二手把(1032)、底座(104)、定位板(105)、定位螺钉(106)、下壳体(107)、电池盒盖(108);其中,镜头(102)用背帽紧固于下壳体(107)上,两个手把(1031、1032)分别用螺帽紧固于上壳体(101)的两侧,下壳体(107)用螺钉紧固于底座(104)上,上壳体(101)用螺钉紧固于下壳体(107)上,定位板(105)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1042)内,将定位螺钉(106)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底面的螺钉孔并且上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01)、镜头(102)、第一手把(1031)、第二手把(1032)、底座(104)、定位板(105)、定位螺钉(106)、下壳体(107)、电池盒盖(108); 其中,镜头(102)用背帽紧固于下壳体(107)上,两个手把(1031、1032)分别用螺帽紧固于上壳体(101)的两侧,下壳体(107)用螺钉紧固于底座(104)上,上壳体(101)用螺钉紧固于下壳体(107)上,定位板(105)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1042)内,将定位螺钉(106)装配于底座(104)的燕尾槽底面的螺钉孔并且上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101)的上部开有视屏窗、指示灯孔、接线孔;上壳体(101)的两侧开有喇叭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测距仪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102)包括中心圆孔,外部是用于佩戴和固定镜头盖的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代美杨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美高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