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880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其室内机的热交换体芯设置有彼此间依靠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其室内机的进气道和排气道分别经由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与所述热交换体芯连接;在室内机的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底部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口的冷凝水回收槽;在其室外机的冷凝器上方设置有将冷凝水引入至冷凝器外表面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与上述冷凝水回收槽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冷凝器设置在室内机室外排气口的对侧。由此,实现了室内排气及冷凝水的能量的回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风空调机组,特别是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调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对空调系统的空气品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根据人们的这一需求,诞生了新风空调机组。新风空调机组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还可通过吸入新鲜空气、排除污浊空气来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目前的新风空调机组大多使用直排方式将室内空气、及冷凝水排出,由此白白浪费了室内排气及冷凝水中所携带的能量,进而变相增加了新风空调机组的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以实现室内排气及冷凝水的能量的收回。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包括一体或分体、且成上下方设置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在所述室内机中设置有彼此隔开的进气道、排气道、与所述进气道、排气道连接的热交换体芯和设置在进气道内的蒸发器,其中,所述排气道由室内排气口、排气风机和室外排气口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室外机包括冷凝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对侧的室外风机;其中,所述热交换体芯设置有彼此间依靠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分别经由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与所述热交换体芯连接;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排气口的对侧;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底部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口的冷凝水回收槽;在所述冷凝器上方设置有将冷凝水引入至冷凝器外表面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与上述冷凝水回收槽的排水口连接。由上可以看出,进气和排气可在所述热交换体芯内的彼此间依靠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第一次能量回收;将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排气口的对侧,使室内排气可直接吹向冷凝器,从而实现第二次能量回收,以及通过设置在蒸发器下方的冷凝水槽储存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至冷凝器表面以提高冷凝器能效,从而实现第三次能量回收。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冷凝器上部还设置有与所述引水管连通的冷凝水渗透装置。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冷凝水渗透装置包括具有开放式底部的盒体、设置在盒体上方且与所述引水管连通的接水口以及设置在盒体内部的纤维层。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纤维层紧贴所述冷凝器表面安装。由上可以看出,当冷凝水流入冷凝水渗透装置时,会立即通过纤维层均匀向下渗透并扩散到整个冷凝器表面,由此可最大程度地利用冷凝水冷量辅助冷凝器放热。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热交换体芯由多层表面覆盖着超薄型高分子复合膜的传热板层叠而成。由上可以看出,由于超薄型高分子复合膜的透热性较好,由此使所述热交换体芯具有较高的热交换效率。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传热板由树脂制成。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进气道由依次连接的室外进气口、进气过滤装置、杀菌装置、进气通路、进气风机、蒸发器和室内进气口依次连接构成。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过滤装置为多层滤网。在上述新风空调机组中,所述杀菌装置至少为光触媒灯、紫外线灯或杀菌灯之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的室内机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的室外机剖面图;图3为设置在冷凝器上且与引水管连接的冷凝水渗透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所述新风空调机组包括一体或分体、且成上下方设置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包括彼此隔开设置的进气道和排气道、以及热交换体芯120 (如图1所示)。所述热交换体芯120包括彼此间依靠热交换体芯120的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体芯120由多层表面覆盖有超薄型高分子复合膜的传热板层叠而成。传热板可由树脂制成。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道由依次连接的室外进气口 100、进气过滤装置110、杀菌装置(未图示)、热交换体芯120的进气通路、进气风机130、蒸发器140和室内进气口 150依次连接构成。其中,在蒸发器140下方设置底部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口 181的冷凝水回收槽180。所述过滤装置110可为多层滤网;所述杀菌装置可为光触媒灯、紫外线灯或杀菌灯。所述排气道由室内排气口 160、热交换体芯120的排气通路和室外排气口 170依次连接构成。如图2所示,所述室外机包括冷凝器210以及与所述冷凝器一侧对置的室外风机220。而且,所述冷凝器210和所述排气风机220都设置在所述排气道的室外排气口 170的对侧。依照这样的设置,在排气风机220通过所述排气道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之前,可使残留有部分冷量/热量的室内空气首先吹向所述冷凝器210,在与冷凝器210进行热交换后排到室外。所述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凝器210上方的引水管310(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引水管310通过与上述排水口 181匹配连接,实现其与所述冷凝水回收槽180的连通。此外,所述冷凝器210还可设置有冷凝水渗透装置320。该冷凝水渗透装置320包括具有开放式底部的盒体321、设置在盒体321上方且通过引水管310与冷凝水回收槽180连通的接水口 322以及设置在盒体321内部的纤维层323。其中,纤维层323紧贴所述冷凝器210表面安装。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提供的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的工作原理。当室外新鲜空气由进气风机通过室外进气口 100抽入所述风道时,首先由依次设置在室外进气口 100处的过滤装置110和杀菌装置分别对其进行粉尘过滤和杀菌。在经过热交换芯体120和蒸发器110进行热交换后,由室内进气口 150进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由排气风机220通过室内排气口 160抽入所述排气道,此时的室内污浊空气的冷量或热量在经过室内环境的循环后会有一定的损失,但同未经过热交换的室外新鲜空气相比其具有更多的冷量或热量,即此时的室内污浊空气温度要低于或高于室外新鲜空气。因此,室内污浊空气在排气风机作用下由排气通路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120时,会与同时由进气通路流经所述热交换芯体120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可利用即将排出室内的废气的剩余冷量/热量对新进入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蒸发器140的热交换效率同时降低了蒸发器140的使用功耗,缩短了新风空调机组的制冷/制热时间。由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分别与所述热交换芯体120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连接,因此流经所述热交换体芯120的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污浊空气之间由所述热交换芯体120的热交换膜隔开。因此,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污浊空气之间通过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时并不会发生混合现象,即室外新鲜空气并不会混入将要排出的室内污浊空气。因此,上述设置并不会出现新风空调机组进气被污染的现象。在热交换体芯120内与抽入的室外新鲜空气完成热交换后,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所述排气道的室外排气口 170直接吹向与该排气道对置的所述冷凝器210上。虽然,从室内排出的空气的冷量或热量在与抽入的室外新鲜空气完成热交换后会有一定的损失,但其冷量或热量仍然要高于未经过热交换的室外新鲜空气的冷量或热量,即室内排气的温度要低于或高于室外新鲜空气。由此,可利用室内排气的剩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包括一体或分体、且成上下方设置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在所述室内机中设置有彼此隔开的进气道、排气道、与所述进气道、排气道连接的热交换体芯和与设置在进气道内的蒸发器,其中,所述排气道由室内排气口、排气风机和室外排气口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室外机包括冷凝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对侧的室外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体芯设置有彼此间依靠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分别经由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与所述热交换体芯连接;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排气口的对侧;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底部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口的冷凝水回收槽;在所述冷凝器上方设置有将冷凝水引入至冷凝器外表面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与上述冷凝水回收槽的排水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次能量回收结构的全品质新风空调机组,包括一体或分体、且成上下方设置的室内机和室外机; 在所述室内机中设置有彼此隔开的进气道、排气道、与所述进气道、排气道连接的热交换体芯和与设置在进气道内的蒸发器,其中,所述排气道由室内排气口、排气风机和室外排气口依次连接构成; 所述室外机包括冷凝器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对侧的室外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体芯设置有彼此间依靠热交换膜隔开的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所述进气道和所述排气道分别经由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与所述热交换体芯连接; 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室外排气口的对侧; 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底部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口的冷凝水回收槽; 在所述冷凝器上方设置有将冷凝水引入至冷凝器外表面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与上述冷凝水回收槽的排水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上部还设置有与所述引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若星
申请(专利权)人:归谷联合北京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