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840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该支撑板的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该外框的端缘设置有与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通过多个卡爪与多个卡口外框配合,限制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使支撑板被保持于外框。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组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源组件
技术介绍
背光源组件是液晶显示的重要部分。在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支撑板通过设置多个沿着外框的平面的卡爪与形成外框外沿的卡口卡合,从而实现支撑板与外框之间的卡合。具体而言,如图6 (a)所示,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120在其四周的端缘设置有沿着外框平面平行的方向的多个卡爪121,相应地,背光源组件中的外框在其外缘设置多个与上述卡爪121配合的卡口 111。由此,通过将支撑板120上的多个卡爪121与外框110上的对应的多个卡口 111配合,从而实现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配合。其中,支撑板120四周端缘的卡爪121安装到对应的卡口 111之后在支撑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具有从卡口 111突起的部分,由此,可以限制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确保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在上述背光源的组件中,特别是随着液晶显示模块尺寸的增大(例如40寸以上),相应的支撑板与外框的公差也随着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与外框之间的卡合结构存在容易出现脱落的问题,即,例如图6(b)中所示,由于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公差随着增大,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的间隙将增大,因此,支撑板120与外框110之间容易在支撑板12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出现相对移动,有可能出现支撑板120的卡爪121从外框的卡口 111脱出,从而有可能导致支撑板120从外框111脱落,造成背光源组件制品的低成品率。另外,对于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模块而言,随着薄型化的要求的提高,背光源组件中的支撑板的厚度也越来越薄。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板很容易发生变形,有可能导致支撑板从与其结合的外框中脱落,造成产品的不良率。为此,本专利技术人经过潜心研究,对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进行改进,发现若通过在背光源组件的外框的厚度方向也设置卡口,相应地在支撑板上设置与该卡口配合的卡爪,由此,不但限制了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位移,而且限制了支撑板与外框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相对位移,从而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背光源组件的成品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所述支撑板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通过所述多个卡爪与所述多个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支撑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板与外框不仅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不会相对移动,而且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也不会相对移动,从而可以确保支撑板被保持在外框上,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板与外框脱落的问题,因此,可以提高背光源组件的成品率。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备与所述第—^爪配合的第—口,通过所述第—^爪与所述第—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一卡爪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二卡爪,所述外框的所述卡口具备与所述第二卡爪配合的第二卡口,通过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第二卡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不靠近所述支撑板的端缘,并且所述第二卡爪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突起。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二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二卡爪 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口弹性变形而使所述第一卡爪安装于所述第—口。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卡爪通过直接置入所述第二卡口而安装于所述第二卡口。根据本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包括背光源组件和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包括外框和支撑板的背光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3中的区域A的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另一个立体图。图6中,C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外框与支撑板结合时的立体图,(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组件中外框与支撑板出现相对位移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标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2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包括背光源组件20和液晶显示面板30的液晶显示模块2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模块2包括背光源组件20和液晶显示模块30。背光源组件20用于对非发光型的液晶显示模块30进行照射,从而使液晶显示模块30接收来自背光源组件20的背光而发挥显示功能。图3是表示图2中的包括外框21和支撑板22的背光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背光源组件20大致呈矩形状,其包括外框21、支撑板22、以及其他部件23 (包括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灯罩、反射板、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等)。这里虽然示出了背光源组件20为矩形状,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等,这种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由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重点不在于其他部件23,因此这里省略了对这些其他部件的描述。在背光源组件20中,支撑板22用于安装上述的其他部件23。通过将其他部件23安装于支撑板22,从而将光源、灯罩、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等其他部件23保持在支撑板22。另外,外框21与支撑板22配合固定,从而进一步将外框21、支撑板22、其他部件23组成背光源组件20。这里,外框21和支撑板22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起到固定和保持其他部件23的作用即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板22例如可以采用不易于变形的刚性材料例如金属等,外框21例如可以采用塑料等。如图3所示,支撑板22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后述的卡爪221(例如支撑板22的各个长边分别设置有5个卡爪221、各个短边分别设置4个卡爪221)。设置在支撑板22的四周端缘的卡爪221的数目可以根据液晶显示模块2的尺寸大小来进行设置。一般而言,液晶显示模块的尺寸越大,所设置的卡爪个数也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支撑板22的多个卡爪221与后述的外框21的多个卡口 211的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通过所述多个卡爪与相对应的所述多个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支撑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外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四周端缘设置有多个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缘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爪配合的多个卡口, 通过所述多个卡爪与相对应的所述多个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使所述支撑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卡爪具备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备与所述第一卡爪配合的第 通过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一卡口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沿着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端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时所述第一卡爪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治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