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6838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车门锁,其包括锁芯,锁芯包括锁芯体、锁胆及锁芯摇臂,锁芯摇臂随锁胆联动而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锁芯还包括安装在锁芯体上的微动开关,锁芯摇臂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触动微动开关分别呈现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从而,在机械上锁动作同时机械结构触发微动开关发出上锁/解锁信号,来满足整车控制器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门锁,尤其涉及能输出车门锁芯状态的车门锁。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和公共安全的ー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汽车车门的门锁芯零件也属于安全件,其可以在遥控钥匙无电或者整车无电情况下提供机械式的上锁/解锁车门锁,其工作原理是将钥匙插入门锁芯一旋转钥匙一车门锁芯转动带动车门锁芯摇臂一车门锁芯摇臂旋转带动锁芯开启连杆一进而带动锁体上的钥匙摇臂转动来实现上锁/解锁车门锁。图1为传统的车门锁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芯锁I’、锁体4’及连杆5’。钥匙插入芯锁I’旋动芯锁I’的锁胆(未标示),芯锁I’的锁胆通过连杆5’带动锁体4’实现车门锁的开启。为了满足整车电器性能及相关法规要求,车门锁体4’需要输出的信号包括门位置状态、公共端、上锁信号、解锁信号、普通电机、超级电机及电机公共端。因此,锁体4’上需要有至少7个针脚(PIN脚)来满足设计。然而,针脚的数量多会造成锁体4’体积大、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通过其他途径来提供信号输出以满足整车电器性能需求。为此,需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能够在车门锁体针脚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满足整车的电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车门锁,其包括锁芯,所述锁芯包括锁芯体、锁胆及锁芯摇臂,所述锁芯摇臂随所述锁胆联动而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所述锁芯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锁芯体上的微动开关,所述锁芯摇臂在所述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触动所述微动开关分别呈现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微动开关包括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电连接弹性的接触臂,所述第二接线柱电连接触点,所述锁芯摇臂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两个位置的其中的ー个位置使得所述接触臂与所述触点电接触,而在所述两位置的其中另ー个位置使得所述接触臂与所述触点脱离电接触。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锁胆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芯体内,所述锁芯摇臂固定在所述锁胆上,所述锁芯摇臂包括第一臂及第ニ臂,所述第一臂连接连杆,所述锁芯摇臂在所述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做圆弧运动,使得所述连杆操作车门锁体且所述第二臂能触动所述接触臂。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在圆周上错开一定的角度地固定在一起。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锁芯还包括开关夹,所述开关夹能卡止在所述锁芯体而将所述微动开关固定在锁芯体上。 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开关夹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接线柱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接线柱插入所述第二通孔中。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开关夹具有两个弹性的卡接臂,所述锁芯体设置两个卡接孔,所述两个卡接臂分别插入所述两个卡接孔并且卡止在所述两个卡接孔中。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车门锁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ニ接线柱的线束,所述线束电连接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微动开关呈现的上锁状态或解锁状态控制车门锁体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在上述的车门锁中,可选地,所述车门锁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ニ接线柱的线束,所述线束电连接接插件,所述接插件与车辆主线束连接,所述车辆主线束与车身控制器通信,所述车身控制器根据所述微动开关呈现的上锁状态或解锁状态控制车门锁体执行上锁动作或解锁动作。本技术的车门锁在满足基本功能(即机械上锁/解锁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在锁芯零件上増加ー只微动开关,从而,在机械上锁动作同时机械结构触发微动开关发出上锁/解锁信号,来满足整车控制器要求,节约了整车开发成本。并且,本技术的车门锁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方式可靠。通过以下參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參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カ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附图说明结合附图參 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技术,附图中同样的參考附图标记始終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图1显示ー种现有的车门锁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ー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门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图2所示的车门锁的锁芯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显示图3所示的锁芯局部拆解开关夹的示意图;图5显示根据本技术ー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门锁的微动开关的示意图;图6显示本技术的车门锁的锁芯在微动开关呈现上锁状态的示意图;及图7显示本技术的车门锁的锁芯在微动开关呈现解锁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技术要求保护的主题,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ー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门锁100,其包括锁芯1,锁芯I包括锁芯体10、锁胆12及锁芯摇臂14,锁芯摇臂14随锁胆12联动而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锁芯I还包括安装在锁芯体10上的微动开关16,锁芯摇臂14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触动微动开关16分别呈现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从而,在机械上锁动作同时机械结构触发微动开关16发出上锁/解锁信号,来满足整车控制器要求。本技术的车门锁100通过增设微动开关16,能够在锁芯体10的针脚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来满足整车的电器性能。 如图5至图7所示,微动开关16包括第一接线柱161和第二接线柱162,微动开关16的第一接线柱161电连接弹性的接触臂163,微动开关16的第二接线柱162电连接触点164,锁芯摇臂14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两个位置的其中的ー个位置使得接触臂163与触点电接触,而在两位置的其中另ー个位置使得接触臂163与触点脱离电接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接触臂163与触点164相互脱离电接触,从而,本技术的车门锁100的锁芯I在微动开关16的作用下呈现上锁状态;如图7所示,接触臂163与触点164相互电接触,从而,本技术的车门锁100的锁芯I在微动开关16的作用下呈现解锁状态。车门锁100的锁胆12可转动地安装在锁芯体10内,锁芯摇臂14固定在锁胆12上,锁芯摇臂14包括第一臂141及第ニ臂142,第一臂141连接连杆5,锁芯摇臂14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第一臂141和第二臂142做圆弧运动,使得连杆5操作车门锁体4且锁芯摇臂14的第二臂142能触动接触臂163。可选地,锁芯摇臂14的第一臂141与第二臂142在圆周上错开一定的角度地固定在一起。如图4所示,锁芯I还包括开关夹18,开关夹18能卡止在锁芯体10上而将微动开关16固定在锁芯体10上。开关夹18设置第一通孔181和第二通孔182,微动开关16的第一接线柱161插入开关夹18的第一通孔181中,而微动开关16的第二接线柱162插入开关夹18的第二通孔182 中。开关夹18具有两个弹性的卡接臂183,锁芯体10对应设置两个卡接孔101,开关夹18的两个卡接臂183分别插入锁芯体10的两个卡接孔101并且卡止在锁芯体10的两个卡接孔101中。如图1所不,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车门锁100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门锁(100),其包括锁芯(1),所述锁芯(1)包括锁芯体(10)、锁胆(12)及锁芯摇臂(14),所述锁芯摇臂(14)随所述锁胆(12)联动而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1)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锁芯体(10)上的微动开关(16),所述锁芯摇臂(14)在所述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触动所述微动开关(16)分别呈现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车门锁(100),其包括锁芯(I),所述锁芯(I)包括锁芯体(10)、锁胆(12)及锁芯摇臂(14),所述锁芯摇臂(14)随所述锁胆(12)联动而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I)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锁芯体(10)上的微动开关(16),所述锁芯摇臂(14)在所述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触动所述微动开关(16)分别呈现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锁(100),其中,所述微动开关(16)包括第一接线柱(161)和第二接线柱(162),所述第一接线柱(161)电连接弹性的接触臂(163),所述第二接线柱(162)电连接触点(164),所述锁芯摇臂(14)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两个位置的其中的一个位置使得所述接触臂(163)与所述触点电接触,而在所述两位置的其中另一个位置使得所述接触臂(163)与所述触点脱离电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锁(100),其中,所述锁胆(1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芯体(10)内,所述锁芯摇臂(14)固定在所述锁胆(12)上,所述锁芯摇臂(14)包括第一臂(141)及第二臂(142),所述第一臂(141)连接连杆(5),所述锁芯摇臂(14)在所述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动作时,所述第一臂(141)和所述第二臂(142)做圆弧运动,使得所述连杆(5)操作车门锁体(4)且所述第二臂(142)能触动所述接触臂(16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锁(100),其中,所述第一臂(1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玲何丽君倪建华郑剑飞丁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