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登宇专利>正文

具有弹性缓冲层的饰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6566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弹性缓冲层的饰板结构,供安设于彼此相交的第一结构体与第二结构体交界处,所述饰板结构包括:一弹性缓冲层,实质接触所述第一结构体,所述弹性缓冲层具有一内侧面贴抵于所述第二结构体及一外侧面位于所述内侧面的相反侧;一黏着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且所述黏着层的边缘与所述弹性缓冲层的外侧面接触;一装饰面材,安设于所述黏着层上,所述装饰面材具有若干侧边,且所述装饰面材的其中一侧边接触或紧邻所述外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设一弹性缓冲层,来同时提供因装饰面材或黏着层膨胀或第二结构体(墙板)挤压所需的缓冲空间,进而避免或至少减缓黏着层或装饰面材隆起的现象,从而解决了本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饰板结构,其黏着层并不同时接触地面及墙面。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在许多场合中,地板I上会铺设有地砖、磁砖等装饰面材2,且为了将这些装饰面材2加以固定,在装饰面材2与地板I之间还会铺设一黏着层3,而在装饰面材2与墙板4之间的缝隙则填设有填缝剂5。虽然装饰面材2与墙板4之间填设有填缝剂5来稍微减缓装饰面材2因热胀冷缩所造成的影响,但填缝剂5本身的可压缩量并不高。除此之外,由于黏着层3会直接接触到墙板4,以致在黏着层3与墙板4之间并未预留冷缩热胀的空间,因此当受热膨胀或因发生地震而受到墙板挤压时,黏着层3本身可能会产生裂缝甚至连同装饰面材2 —起随地板I隆起或甚至脱落,这样的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业者与使用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黏着层及装饰面材都具有膨胀所需的缓冲空间的饰板结构,其可避免因冷缩热胀或地震而由地板或墙板隆起或脱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弹性缓冲层的饰板结构,供安设于彼此相交的第一结构体与第二结构体交界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饰板结构包括一弹性缓冲层,实质接触所述第一结构体,所述弹性缓冲层具有一内侧面贴抵于所述第二结构体及一外侧面位于所述内侧面的相反侧;一黏着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且所述黏着层的边缘与所述弹性缓冲层的外侧面接触;一装饰面材,安设于所述黏着层上,所述装饰面材具有若干侧边,且所述装饰面材的其中一侧边接触或紧邻所述外侧面。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修边层覆盖于所述弹性缓冲层与所述装饰面材之间的接缝以及所述弹性缓冲层与所述第二结构体间的接缝。所述弹性缓冲层具有一第一板材、一第二板材平行于所述第一板材、以及若干隔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第二板材之间。所述弹性缓冲层的一外缘与所述装饰面材的一外表面齐平。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在黏着层及装饰面材两者与第二结构体(如墙板)的交界处安设一弹性缓冲层,来同时提供因两者膨胀或墙板挤压所需的缓冲空间,进而避免或至少减缓黏着层或装饰面材由于地板隆起或由墙板脱落的现象,即解决了本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饰板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弹性层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作方式示意图(一);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作方式示意图(二);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作方式示意图(三);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制作方式示意图(四);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供安设于第一结构体6 (如楼地板)与第二结构体7 (如墙板)交界处的饰板结构包括一弹性缓冲层10、一黏着层20、一装饰面材30及一修边层40。弹性缓冲层10为实质接触第一结构体6且具有一内侧面11贴抵于第二结构体7及一外侧面12位于内侧面11的相反侧,弹性缓冲层10可因材质特性、结构特性或兼具两者特性之故而具有可变形性,例如,弹性缓冲层10可以是发泡PU、橡胶等材质,这些材质本身即具有可变形性,或者是中空状的格板而具有结构上的可变形性,例如图3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弹性缓冲层10具有一第一板材13、一第二板材14平行于第一板材13、以及若干隔板15连接于第一、第二板材13、14之间,其格状中空结构及所选用的PP材质使得弹性缓冲层10具有可变形性。黏着层20铺设于第一结构体6,且其边缘与弹性缓冲层10的外侧面12接触,换言之,黏着层20并未直接接触墙板4,两者之间间隔前述弹性缓冲层10。具体而言,黏着层20可选用水泥砂浆、树脂益胶泥、环氧树脂或其他常用的黏着剂制成。装饰面材30安设于黏着层20上,并通过黏着层20固着于第一结构体6,装饰面材30具有若干侧边,例如方形的装饰面材30即具有四个侧边,其中一侧边31正对着弹性缓冲层10的外侧面12,侧边31可直接接触弹性缓冲层10或紧邻弹性缓冲层10而与其略微间隔。具体而言,装饰面材30可选用石材、磁砖或其他装饰材质。修边层40设于弹性缓冲层10的外缘16 (即相反于第一结构体6的一面),且修边层40实质覆盖于弹性缓冲层10与装饰面材30之间的接缝17及弹性缓冲层10与第二结构体7之间的接缝18,使本技术的饰板结构具有较佳的防尘性或防水性。具体而言,修边层40可使用硅胶或其他修边材质制成。以下将说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首先在第一结构体6与第二结构体7的交接处设置弹性缓冲层10,使弹性缓冲层10的内侧面11贴抵于第二结构体7并实质接触第一结构体6。接着,如图5所示,在第一结构体6上铺设黏着层20,且黏着层20的边缘接触弹性缓冲层10的外侧面12而并未实质接触第二结构体7。再者,如图6所示,将装饰面材30安设于黏着层20上,使其一侧边31正对并接触弹性缓冲层10的外侧面12。由于第一结构体6在不同位置常有高度落差,因此施工时弹性缓冲层10宜预留适当长度,以避免弹性缓冲层10外缘16低于装饰面材30而降低缓冲效果。因此,实际施工时,弹性缓冲层10外缘16’的高度通常会略高于装饰面材30 (如图6所示),并可在装饰面材30固定后对超出部分进行切除,即可形成如图7中,弹性缓冲层10外缘16与装饰面材30外表面32齐平的态样。此外,黏着层20与装饰面板30的铺设范围一般来说是实质相同的,虽然本案图式中,黏着层20的铺设范围超出了装饰面板30,但较佳的黏着层20的铺设范围是随着装饰面板30而定的。最后,在弹性缓冲层10外缘16覆盖硅胶等修边层40以填塞墙板与弹性缓冲层10之间的接缝17及弹性缓冲层10与装饰面材30之间的接缝18,即成为如图2所示的饰板结构。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体6是以楼地板为例,而第二结构体7则为墙板,但实际上本技术的饰板结构也可如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那样,改以墙板为第一结构体6’,而楼地板则为第二结构体7’,这样的配置设计同样可以让黏着层20’及装饰面材30’不直接接触于第二结构体7’,达到缓冲功效。除此之外,若以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为基础进行第二次饰板结构加工,则可得到如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二次饰板结构的加工过程中,墙板视为其第一结构体6”,而弹性缓冲层10、黏着层20及装饰面材30的整体则定义为第二结构体7”,也就是说,第二次加工所形成的饰板结构中,其黏着层20”及装饰面材30”都并未与第二结构体7”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弹性缓冲层10”达到缓冲功效。基于上述说明可知,由于在本技术中,装饰面材及黏着层都未直接接触第二结构体,且弹性缓冲层以其具有可变形性而可作为装饰面材、黏着层等结构膨胀时的缓冲,在地震时也可避免因第二结构体相对第一结构体晃动而推移黏着层及/或装饰面材使其产生局部隆起甚至脱落,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业界的问题。另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之用,实际上本技术也可进行适当修改,例如适度改变这些隔板的配置方向,凡是这些未脱离本案创作精神所做的润饰或变化,仍应属于本技术专利保护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弹性缓冲层的饰板结构,供安设于彼此相交的第一结构体与第二结构体交界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饰板结构包括:一弹性缓冲层,实质接触所述第一结构体,所述弹性缓冲层具有一内侧面贴抵于所述第二结构体及一外侧面位于所述内侧面的相反侧;一黏着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且所述黏着层的边缘与所述弹性缓冲层的外侧面接触;一装饰面材,安设于所述黏着层上,所述装饰面材具有若干侧边,且所述装饰面材的其中一侧边接触或紧邻所述外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弹性缓冲层的饰板结构,供安设于彼此相交的第一结构体与第二结构体交界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饰板结构包括一弹性缓冲层,实质接触所述第一结构体,所述弹性缓冲层具有一内侧面贴抵于所述第二结构体及一外侧面位于所述内侧面的相反侧;一黏着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且所述黏着层的边缘与所述弹性缓冲层的外侧面接触;一装饰面材,安设于所述黏着层上,所述装饰面材具有若干侧边,且所述装饰面材的其中一侧边接触或紧邻所述外侧面。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登宇
申请(专利权)人:杨登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