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风志专利>正文

浮选脱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119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造纸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墨机。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内下方位置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重杂质沉淀区,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及时排除脱墨机壳体内杂质,脱墨效果好,脱墨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方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造纸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浮选脱墨机
技术介绍
废纸处理技术中,把回收后的废纸,经过破碎、疏解、并加入药剂,使废纸中的印刷与纤维脱离,形成未脱墨的纸浆悬浮液,即灰浆。然后采用浮选工艺对废纸浆进行脱墨,以提闻纸浆的白度。以上浮选过程中,灰浆进入到脱墨机壳体内进行脱墨,灰浆中的油墨粒子进入到脱墨区中排出脱墨机壳体,但是灰浆中存在的其余杂质,沉淀到脱墨机壳体的底部无法排出脱墨机壳体,时间久了,沉淀杂质增多,容易堵塞灰浆在脱墨机壳体内的流动,脱墨效率低,脱墨效果差,也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性能,导致设备运行不平稳,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选脱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墨机壳体底部沉淀的杂质,无法及时排除脱墨机壳体,降低了灰浆的流动性以及脱墨效果,影响设备平稳运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内下方位置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重杂质沉淀区,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连通。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重杂质沉淀区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排渣口位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的底部。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曝气装置包括带有出气孔的内管和包覆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弹性管,所述弹性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内管与所述弹性管之间形成空气腔。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脱墨机壳体内通过挡流板分割为若干个曝气区,所述挡流板上开设有用于稳定流速的通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渣区,且其上设有排渣口,则沉淀到脱墨机壳体底部的重杂质就可以及时地排出脱墨机壳体,从而保证了脱墨机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提高了脱墨效果以及设备的可靠运行。由于脱墨机壳体内采用设置两层或者多层曝气装置,且各层曝气装置产生大小直径不同的气泡,底层产生大气泡,上层产生小气泡,小气泡可以吸附传统设备中大气泡无法捕捉的油墨离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脱墨效果,且大气泡的上浮能力强,小气泡的上浮能力差,大小气泡可以快速到达脱墨区,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闻了脱墨效率,提闻了脱墨效果。由于脱墨机壳体内设有的挡流板上开有一通孔,这样可以连通被挡流板隔断的曝气区,以防止浆体在流动过程中流动不稳定,提高了脱墨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集墨装置与油墨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脱墨机壳体,2、进液口,3、出液口,4、排墨口,5、油墨刮板,6、曝气装置,7、冲液管,8、进气管,9、出气孔,10、挡流板,11、液位箱,12、集墨槽,13、鼓风机,14、油墨收集槽,15、出渣口,16、脱墨区,17、清洗口,18、锥体,19、排渣口,20、内管,21、弹性管,22、空气腔,23、出气孔,24、控制阀,25、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共同所示,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带有进液口 2和出液口 3的脱墨机壳体1,该脱墨机壳体I内上端设有脱墨区,下端设有曝气区,上述脱墨区与曝气区之间的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有若干挡流板10,位于上述曝气区与所述出液口 3之间设有与上述脱墨机壳体I连为一体的锥体18,该锥体18上设有排渣口 19。上述曝气区设有至少两层产生不同直径气泡的曝气装置6,产生小直径气泡的上述曝气装置6位于产生大直径气泡的上述曝气装置6的上方。上述曝气装置6包括带有出气孔23的内管20和包覆于上述内管20外侧的弹性管21,该弹性管21上也设有若干排气孔,上述内管20与上述弹性管21之间为空气腔23。上述曝气区与出液口 3之间设有脱气区,该脱气区内不安装上述曝气装置6。上述曝气区下游不安装曝气装置6的两挡流板10之间的空腔形成脱气区。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有集墨槽12,上述脱墨机壳体I两侧设有油墨收集槽14,上述集墨槽12和油墨收集槽14均连通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脱墨区,该脱墨区内设有若干用于将油墨导入上述集墨槽12和油墨收集槽14内的油墨刮板5,该油墨刮板5呈人字型结构,上述油墨刮板5的一边向上述集墨槽12延伸,上述油墨刮板5的另一边向上述油墨收集槽14延伸。本技术在使用时,脱墨机壳体I底部上设有的曝气装置6与进气管8连接,该进气管8由鼓风机12送气,上述进气管8的出液口 3与液位箱11连接,液位箱11的作用是保持脱墨机壳体I 一定的液位,保证油墨离子能够进入集墨槽12与油墨收集槽14中,灰浆经过脱墨机壳体I内的曝气装置6中的出气孔9中产生的气泡,进行吸附脱墨,气泡吸附的油墨颗粒会随气泡一起上升,进入到集墨装置的集墨槽12中,该集墨槽12的两侧上设有油墨刮板5,该油墨刮板5对应的脱墨机壳体I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油墨收集槽14,该油墨收集槽14与脱墨机壳体I内的脱墨区16的最高液面相连通,且上述油墨刮板5的底面位于该脱墨区16的油墨层中,该油墨刮板5的一边向油墨收集槽14内延伸,另一边向集墨槽12内延伸,这样随气泡上浮的油墨颗粒就会通过油墨刮板5导入进集墨槽12和油墨收集槽14内,很好的将油墨颗粒汇集到集墨槽12中和油墨收集槽14内,上述油墨收集槽14中的油墨颗粒会从其上的出渣口 15中排出,上述集墨槽12中的油墨颗粒会从其上排墨口 4中排出,保证了脱墨机壳体I中的油墨颗粒能够被完全排出壳体外,不留死角,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可靠性;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底部设有的重杂质沉淀区的截面形状为V形即锥体18,沉淀到上述脱墨机壳体I底部的重杂质,可以及时地从锥体18底部上设有的排渣口 19中排出脱墨机壳体1,脱墨机停止工作时,可以打开排渣口 19上的控制阀24,及时清理杂质。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底部设有的重杂质沉淀区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弧形,这样也有利于杂质的排出。上述曝气装置6包括的内管20上设有若干出气孔23,空气从出气孔23进入到上述内管与上述弹性管21之间的空气腔22中,上述弹性管21上也设有若干排气孔,这样空气皆可以从上述空气腔以及上述气孔中出气,空气进入脱墨机壳体I内,然后就可以对进入的浆体进行脱墨。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有的挡流板10上开有通孔25。上述通孔25可以设置在位于上述脱墨机壳体I两重杂质沉淀区之间的挡流板10上,通孔25也可以设置在其余挡流板10上。另外,集墨槽12和油墨收集槽14上分别设有清洗口 17,利用此清洗口 17可以方便的清洗集墨槽12和油墨收集槽14的内壁,方便使用,保证了收集槽内部的干净度。此外,脱墨机壳体I上设有观察口以及油墨清理口,可以方便随时监控脱墨机壳体内的干净程度,然后通过油墨清理口及时的维护设备。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浮选脱墨机,设有的排渣区和排渣口,解决了脱墨机壳体底部沉淀的重杂质不能及时排除,影响设备平稳运行以及脱墨效果的问题,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浮选脱墨机,包括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内下方位置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重杂质沉淀区,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浮选脱墨机,包括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内下方位置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重杂质沉淀区,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选脱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排渣口位于所述重杂质沉淀区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风志
申请(专利权)人:李风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