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003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2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平台主体,在所述平台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监护仪安装台面,在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呼吸机安装台面;在所述平台主体的两侧设置有吸引器安装台面和除颤仪安装台面;在所述吸引器安装台面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安装柜;在所述平台主体的前面设置有气路接口,在所述气路接口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在所述平台主体上设置有电器插座;所述平台主体的背部设置有供电口。通过将便携的急救呼吸机、监护仪、吸引器和除颤仪等设备按照医生使用习惯集成安装在综合急救平台外部,并使得使用部分充分暴露,展开时可直接对病人进行操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
技术介绍
急救“黄金I小时”和“白金10分钟”等理论都明确指出,人在受伤后应尽快获得急救治疗,从而能提高救治效果。特别是在战争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及时地急救对挽救伤者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包扎、止血、通气、固定、搬运、除颤、心肺复苏和基础生命支持等多项技术,涉及到多种器材和仪器,例如除颤需要除颤仪;通气需要呼吸面罩、吸引器和呼吸机等;心肺复苏需要心肺复苏机;生命支持需要监护仪、呼吸机及相关药品器材等。由于急救涉及的器材和仪器种类众多,通常不易携带和运送,使用起来也经常需要找来找去,不仅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宝贵的急救时间。为此,公开号CN201658496U,公开日2010年12月01号记载了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2012年27卷第3期中国医疗设备,熊钰忠等人公开了一种平战急救用多功能生命支持车。上述两种装置能将急救涉及的器材和仪器设备集成在一台设备上,同时各设备互不影响,互相配合,节省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以上两种装置,均只是将仪器存放在所设置的抽屉等内部空间,使用时仍需临时安置,使得监护仪和呼吸机等设备使用起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 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本技术提高设备的集成度和使用方便性,详见下文描述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平台主体,在所述平台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监护仪安装台面,在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呼吸机安装台面;在所述平台主体的两侧设置有吸引器安装台面和除颤仪安装台面;在所述吸引器安装台面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安装柜;在所述平台主体的前面设置有气路接口,在所述气路接口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在所述平台主体上设置有电器插座;所述平台主体的背部设置有供电口。所述呼吸机安装台面是可拆卸结构。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和所述呼吸机安装台面距地面1. lm-1. 5m,并排放置。所述吸引器安装台面距地面O. 3m-0. 6m ;所述除颤仪安装台面距地面O. 5m_0. 8m。所述平台主体的背部还设置有氧气瓶,所述氧气瓶通过氧气瓶固定盖板固定。所述抽屉具体为滑轨式抽屉,所述滑轨式抽屉上还设置有拉手。所述底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脚轮,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可拆卸的四个抬把;所述平台主体的上部还设置有推把。所述平台主体的顶部还设置有输液架,所述输液架穿过输液架安装孔固定在所述平台主体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便携的急救呼吸机、监护仪、吸引器和除颤仪等设备按照医生使用习惯集成安装在综合急救平台外部,并使得使用部分充分暴露,展开时可直接对病人进行操作;同时集中供电、供氧,提供空间内装心肺复苏机、各种包扎固定通气等急救所需器械、配件及药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完成所有急救操作的综合集成平台,同时该设备还能手推移动、两人抬动;急救平台尺寸紧凑,体积较小,可根据选用的设备进一步调整,如果选用设备较小,则体积可相应缩小,重量减轻;能够在野战条件下使用,也可在平时普通医院病房使用,增加了设备的集成度,提高了使用方便性,从而为急救争取更多的时间提供了物质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的背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的右视图。附图中所列部件列表如下所示1:平台主体;2 :监护仪安装台面;3 :气路接口 ;4 :除颤仪安装台面;5 :拉手;6 :抬把;7 :脚轮;8 :抽屉;9 :空气压缩机安装柜;10 :吸引器安装台面;11:电器插座;12:呼吸机安装台面;13 :推把;14 :输液架;15 :氧气瓶固定盖板;16 :底板;17:供电口;18:气体管路口;19:输液架安装孔;20:氧气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为了提高设备的集成度和使用方便性,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参见图1,详见下文描述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包括底板16,底板16上设置有平台主体I,在平台主体I的顶部设置有监护仪安装台面2,在监护仪安装台面2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呼吸机安装台面12 ;在平台主体I的两侧设置有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除颤仪安装台面4 ;在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底板16之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安装柜9 ;在平台主体I的前面设置有气路接口 3,在气路接口 3和底板16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8 ;在平台主体I上设置有电器插座11 ;平台主体I的背部设置有供电口 17。具体实现时,急救平台上的所有设备直接连接到内部供电系统,内部供电系统通过供电口 17连接到外部供电。当外部供电正常提供交流220V时,急救平台上所有设备都可以进行充电或工作;当外部供电不能正常工作时,各设备由自带的蓄电池维持工作。其中,平台主体I可采用金属框架式结构,在平台主体I的框架内部和底部,安装气体管路、电源电路和空气压缩机等辅助结构。具体实现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医生在床旁使用,呼吸机安装台面12是可拆卸结构,通过挂钩挂在平台主体I的左侧或右侧;吸引器安装台面10在平台主体I的左侧或右侧,可根据医生使用习惯或病人位置选择放置位置。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医生在床旁使用,优选监护仪安装台面2和呼吸机安装台面12距地面1. lm-1. 5m,并排放置。实际应用时,监护仪和呼吸机的操作面和显示屏面向前,监护仪可以放置在位于平台主体I的正中顶部,呼吸机可以灵活安装在监护仪的左侧或右侦牝以方便医护人员使用。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医生在床旁使用,吸引器安装台面10距地面O. 3m-0. 6m,除颤仪安装台面距地面O. 5m-0. Sm。实际使用时,吸引器和除颤仪安装在平台主体I两侧。在平台主体I正面设置的抽屉8可容纳仪器设备附件、急救器材、药品和急救仪器设备(例如便携式气动心肺复苏机)等;平台主体I上设置的气路接口 3,可连接到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机等设备。进一步地,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多种需要,在平台主体I的背面还设置有氧气瓶20,氧气瓶20通过氧气瓶固定盖板15固定。为了满足野战等场合的需要,氧气瓶20的配置按照能供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机至少工作半个小时的要求来选择 ,具体实现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具体实现时,氧气瓶20通过气体管路口 18和气路管路与多个气路接口 3相连,提供氧气;空气压缩机气体出口穿过平台主体I内部与气路接口 3连接。气体管路具体由管道、压力表、减压阀、阀门和三通接头等组成,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其中,气路接口 3的数量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当气路接口 3的数量为3个时,可以将其中的两个作为纯氧气接口,另一个作为压缩空气接口。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抽屉8的打开或关闭,抽屉8具体为滑轨式抽屉,滑轨式抽屉上还设置有拉手5。具体实现时,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选择抽屉8和拉手5的数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具体实现时,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包括:底板(16),所述底板(16)上设置有平台主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台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监护仪安装台面(2),在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2)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呼吸机安装台面(12);在所述平台主体(1)的两侧设置有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除颤仪安装台面(4);在所述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所述底板(16)之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安装柜(9);在所述平台主体(1)的前面设置有气路接口(3),在所述气路接口(3)和所述底板(16)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8);在所述平台主体(1)上设置有电器插座(11);所述平台主体(1)的背部设置有供电口(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包括底板(16),所述底板(16)上设置有平台主体(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台主体(I)的顶部设置有监护仪安装台面(2),在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2)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呼吸机安装台面(12);在所述平台主体(I)的两侧设置有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除颤仪安装台面(4);在所述吸引器安装台面(10)和所述底板(16)之间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安装柜(9);在所述平台主体(I)的前面设置有气路接口(3),在所述气路接口(3)和所述底板(16)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屉(8);在所述平台主体(I)上设置有电器插座(11);所述平台主体(I)的背部设置有供电口(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机安装台面(12)是可拆卸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综合急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护仪安装台面(2)和所述呼吸机安装台面(12)距地面1. lm-1. 5m,并排放置。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新武田丰杨健高万玉张彦军孙秋明胡名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