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连接于导电端子的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接地件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前延伸的搭接部,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通过使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之间不发生电性接触来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接地件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日本特许专利第4836740号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接地件。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位于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线缆,所述线缆固持于绝缘本体并同时与遮蔽壳体及接地件相接触。然而,所述线缆是对应每一端子对其进行焊接,如此设计势必会使得线缆的焊接比较麻烦,使得线缆比较繁多。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信号质量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连接于导电端子的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前延伸的搭接部,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因接地 件与遮蔽壳体具有不同的接地作用,因此将两者的接地独立分开,有助于更好的防止信号干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与一片式接地件、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分别连接于导电端子与遮蔽壳体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后端的连接部,上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遮蔽壳体至少包覆于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并与绝缘本体后端形成线缆放置空间;容纳在线缆放置空间内并与接地端子的连接部电性导接的接地件;所述线缆包括连接于信号端子连接部的信号线缆、连接于接地件的第一接地线缆及连接于遮蔽壳体的第二接地线缆,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绝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因接地件与遮蔽壳体具有不同的接地作用,因此将两者的接地独立分开,有助于更好的防止信号干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沿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电连接器100主要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2、遮覆于绝缘本体I的遮蔽壳体3、组装于绝缘本体I的接地件4、焊接于接地件4的第一接地线缆5、信号线缆6及焊接于遮蔽壳体3的第二接地线缆7。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绝缘本体I具有一上表面101及与上表面10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未标号)。所述上表面101向下凹设有复数凹槽103,各凹槽103之间设有凸肋状的约束部104。所述绝缘本体I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有固定壁106,所述固定壁106的后端设有向上突出的凸出部105。在遮蔽壳体3安装于固定壁106后,遮蔽壳体3较绝缘本体I 的后端向后突出,从而形成线缆放置空间107 (参图4)。导电端子2固持于绝缘本体I中,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收容于对应的凹槽103的连接部22及自连接部22向前延伸的对接部21,所述导电端子2藉约束部104方便后续与线缆的焊接。所述导电端子2至少包括两种类型,信号端子201及接地端子202。每两个接地端子202之间设有两个信号端子201,以形成一组差分对信号,用来减少信号端子201之间的信号干扰。电连接器还包括信号线缆6,所述信号线缆6电性连接于信号端子201上。所述遮蔽壳体3包覆于绝缘本体1,用以防止EMI造成的信号干扰。所述遮蔽壳体 3包括上遮蔽壳体31及与上遮蔽壳体31相互配合的下遮蔽壳体32。所述上遮蔽壳体31自上而下组装于绝缘本体I,该上遮蔽壳体31包括一遮覆在上表面101的第一遮覆部311及自第一遮覆部311向后延伸的高出部312。在竖直方向上,高出部312位于第一遮覆部311 的上方,该高出部312亦位于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的上方并遮覆于凸 出部105,同时,该高出部312向后延伸超出连接部22。所述下遮蔽壳体32自下而上组装于绝缘本体I,该下遮蔽壳体32向后延伸并超过绝缘本体I的后端,从而形成供线缆放置空间107。所述上、下遮蔽壳体两端的前、后侧及左、右侧分别设有扣持部313a、313b、323a、323b,该等扣持部相互卡扣从而使得上、下遮蔽壳体固持于固定壁106。两条第二接地线缆7分别焊接于遮蔽壳体3的两端,并位于所有信号端子201及接地端子202两侧。所述接地件4安装于绝缘本体I的后端,该接地件4为一片式设计,其包括支撑部 41及自支撑部41向前延伸并与各接地端子202连接的搭接部42,每一搭接部42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约束部104之间并超出约束部104。所述支撑部41具有一上表面411及与上表面 41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未标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41超出绝缘本体I的后端,而与下遮蔽壳体32相对设置。由于支撑部41系悬空设置于线缆放置空间107中,时间久了可能会因为碰触因素使支撑部41的下表面(未标号)与下遮蔽壳体32接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表面(未标号)镀有绝缘层412,该绝缘层412使得接地件4与下遮蔽壳体 32即使发生接触也不会电性导通。所述上表面411 (未设置绝缘层)及搭接部42可与接地端子202电性导通。第一接地线缆5具有线芯51,该第一接地线缆5收容在对应的凹槽 103中,并藉约束部104方便焊线。所述线芯51焊接于接地件4的搭接部42或支撑部41 的上表面411 (接地件4位于第一接地线缆5与遮蔽壳体3之间)。由于支撑部41及搭接部42与接地端子202电性导通,因此只需在焊接于接地端子202的任意两个搭接部42上焊接第一接地线缆5,即可达到将所有接地端子202接地的目的。因接地件4与遮蔽壳体3 具有不同的接地作用,因此将两者的接地独立分开,有助于更好的防止信号干扰。由于基部10的凸出部105配合高出部312,使得上遮蔽壳体31及下遮蔽壳体32 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由于在接地件4上额外焊接第一接地线缆5而导致电连接器 100增加的高度。同时,由于凸出部105及高出部312的设置,使得上遮蔽壳体31与接地件 4不发生接触,因此上遮蔽壳体31与接地件4之间亦不发生电性连接。同时第一接地线缆 5与信号线缆6也将上遮蔽壳体31与接地件4分隔开。由于遮蔽壳体3与接地件4之间不存在电性连接,焊接于遮蔽壳体3的第二接地线缆7与焊接于接地件4的第一接地线缆5分别独立接地。即,遮蔽壳体3与接地端子202 分别独立接地,从而提高了电连接器100的信号质量。本处所述不接触及发生接触也不产生电性连接都可理解为绝缘。图5至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关图示,所述绝缘本体I’向后延伸有位于凸出部105之间的阻隔部11。所述接地件4的支撑部41的下表面 (未标号)位于阻隔部11的上表面111上方。由于阻隔部11为绝缘体,因此可通过该阻隔部11将下遮蔽壳体32与接地件4阻隔开,进而避免了下遮蔽壳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连接于导电端子的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前延伸的搭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连接于导电端子的接地件,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前延伸的搭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与接地件不发生电性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镀有绝缘层,该绝缘层使得支撑部与遮蔽壳体电性绝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包括向后延伸的阻隔部,所述阻隔部具有一上表面,所述接地件的支撑部位于所述阻隔部的上表面,而遮蔽壳体则位于阻隔部的下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二接地线缆及第一接地线缆,所述第二接地线缆连接于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接地线缆连接于接地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件为一片式设计,该接地件的搭接部搭接于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线缆连接于任意两个搭接部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仕冬,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