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102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22:19
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绝缘壳体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该若干母端子插槽组成至少一排插槽组,所述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内,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和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上设有接触端,所述固定部与母端子插槽固定连接,接触部悬置于母端子插槽内,各接触部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母端子与公端子之间的插入力大,造成装配困难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
技术介绍
在连接器的母端子和与该母端子配合使用的公端子插接时,会产生插入力,阻碍公端子的插入,该插入力在产品端子装配时经常会遇到。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参见附图r4所示,包括绝缘壳体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若干母端子为相同的端子,绝缘壳体I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若干母端子插槽2组成一排插槽组或槽口相对设置的两排插槽组,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2内,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以及由固定部3 —端弯折而成的接触部4,接触部4上设有突起的接触端,固定部3与母端子插槽2固定连接,因此,同一排母端子的接触端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对于一排插槽组的情况,母端子插槽2内的母端子在与公端子8插接时,为单线接触,对于槽口相对设置的两排插槽组的情况,两排插槽组内的母端子之间形成容置公端子8的容置空间,母端子与公端子8插接时,为双面单线接触。不管是单线接触还是双面单线接触,都需克服插接时的插入力才能插入,而该插入力往往很大,这对设备的组装增加了难度,同时,对于双面单线接触情况,还会使插入的公端子产生歪斜和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母端子与公端子之间的插入力大,造成装配困难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绝缘壳体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该若干母端子插槽组成至少一排插槽组,所述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内,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和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上设有接触端,所述固定部与母端子插槽固定连接,接触部悬置于母端子插槽内,其创新在于各接触部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触端由若干第一接触端和若干第二接触端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的中心位置相对第二接触端的中心位置向上或向下设置,同一排插槽组内,所述错位布置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两两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交替布置,且相邻两第一接触端之间至少有两个第二接触端。2、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触端由若干第一接触端、若干第二接触端和若干第三接触端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的中心位置、第二接触端的中心位置和第三接触端的中心位置三者中,一者相对设在上方,再一者相对设在中间,另一者相对设在下方,同一排插槽组内,所述错位布置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所述第一接触端、第二接触端和第三接触端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触端、第二接触端和第三接触端两两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触端、第二接触端和第三接触端交替布置,且相邻两第一接触端之间至少有两个第二接触端和两个第三接触端。3、上述方案中,所述母端子还包括一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到绝缘壳体的外部。4、上述方案中,所述“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是指母端子插槽提供给与母端子配合使用的公端子的插入方向。本技术工作原理是将各接触部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母端子在与公端子插接时,公端子的接触面先部分与最上面一组接触端的接触,再向下与其它组接触端接触,分几个过程进行,将插接过程中的插入阻力进行分散。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将各接触部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分散了插入力,使得将公端子插入每组母端子中的插入力明显降低了,有效减轻了工人作业的难度。2、由于本技术将接触端设计成至少两种,并将接触端上下布置,可以有效保证了公端子的稳定,不会产生歪斜和晃动情况,特别是对于双面接触产品。3、本技术结构简单,适用广泛。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的具有一排插槽组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附图2为母端子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现有的具有两排插槽组的连接器与公端子未插接时的示意图;附图4为现有的具有两排插槽组连接器与公端子插接后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器的外壳;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连接器的局部母端子的排列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母端子与公端子插接后的示意图;附图8为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与插入位移的曲线。以上附图中1、绝缘壳体;2、母端子插槽;3、固定部;4、接触部;5、第一接触端;6、第二接触端;7、焊接部;8、公端子;A、与本技术母端子插接的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与插入位移的曲线;B、与本技术相对应的现有连接器插接的公端子所受的插入力与插入位移的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参见附图5 7所示,包括绝缘壳体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绝缘壳体I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所述若干母端子插槽2组成槽口相对设置的两排插槽组,所述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2内,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以及由固定部3 —端弯折而成的接触部4,该接触部4向内弯折或向外弯折成弧形,向外弯折的弧形的顶部形成接触端,所述固定部3与母端子插槽2固定连接,接触部4悬置于母端子插槽2内,所述固定部3的另一端延伸有焊接部7,所述焊接部7延伸到绝缘壳体I的外部。所述同一排插槽组内的母端子的接触端由个数相同的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5的中心相对第二接触端6的中心向上设置,且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依次交替排列布置,所述第一接触端5与第二接触端6组成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两条上下相互平行的直线,所述平面平行于母端子插槽2槽口所在的平面,所述面对面设置的两排插槽组中,同一相对位置的两个母端子插槽2内的两个母端子为接触端相同的母端子。 所述母端子在与公端子8插接时,公端子8的两接触面先部分与所有第一接触端5接触,再向下与所有第二接触端6接触,分两个过程进行,即公端子8先克服与第一接触端5接触的插入力,再克服与第二接触端6接触的插入力和与第一接触端5的摩擦力,将插接过程中的阻力进行分散。参见附图8所示,A为与本技术母端子插接的公端子8所受的插入力与插入位移的曲线,B为与本技术相对应的现有连接器插接的公端子8所受的插入力与插入位移的曲线,本实施例的插入力明显比现有连接器的插入力小,这有效降低了设备装配的难度,插入和拔出公端子8要相对简单,同时,本实施例有效地见减少了公端子8的歪斜和晃动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中的公端子8可以是FFC软排线,PCB电路板,板对板连接器等。结合本实施例与附图,本技术实施例还有如下变化1、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依次交替排列布置,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的其它相对规则的排列方式,例如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两两交替排列布置,亦可达到相同的效果。2、上述实施例中,母端子的接触端由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5相对第二接触端6的中心向上设置,在实际应用中,母端子的接触端还可以由第一接触端5、第二接触端6和第三接触端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5的中心、第二接触端6的中心和第三接触端的中心三者中,一者相对设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包括绝缘壳体(1)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绝缘壳体(1)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该若干母端子插槽(2)组成至少一排插槽组,所述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2)内,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和一接触部(4),该接触部(4)上设有接触端,所述固定部(3)与母端子插槽(2)固定连接,接触部(4)悬置于母端子插槽(2)内,其特征在于:各接触部(4)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2)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包括绝缘壳体(I)和若干母端子,所述绝缘壳体(I)上设有若干母端子插槽(2 ),该若干母端子插槽(2 )组成至少一排插槽组,所述母端子插设于母端子插槽(2)内,所述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3)和一接触部(4),该接触部 (4)上设有接触端,所述固定部(3)与母端子插槽(2)固定连接,接触部(4)悬置于母端子插槽(2)内,其特征在于各接触部(4)的接触端中心位置之间在母端子插槽(2)提供的插入方向上呈上下错位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连接器插入力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母端子的接触端由若干第一接触端(5 )和若干第二接触端(6 )组成,所述第一接触端(5 )的中心位置相对第二接触端(6)的中心位置向上或向下设置,同一排插槽组内,所述错位布置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所述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依次交替布置;b.所述第一接触端(5)和第二接触端(6)两两依次交替布置;c.所述第一接触端(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月
申请(专利权)人:龙杰苏州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