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及一种电气设备,用以降低单板在调试或者返修时的拆卸难度。所述板极互连装置,包括:公头插针,一端与第一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插入端头;母头插针,一端与第二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夹于插入端头表面的弹性夹爪。当遇到返修或调试需要将第一单板和第二单板拆卸分离时,只需要将公头插针的插入端头从母头插针的弹性夹爪中拔出即可,拆卸较为便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及一种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电气设备产品微型化、高密度的发展趋势,板极互连在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板极互连,是指将主板上的部分元件转移至一块小板上,通过主板与小板之间的板极互连装置来实现主板的整体功能,从而达到节省布局空间、提高布局密度的目的。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板极互连装置为插针式,插针10的一端通过通孔焊接方式焊接至其中一块单板(第一单板3)上,插针的另一端焊接至另外一块单板(第二单板5)上,从而实现两块单板之间的板极互连。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插针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单板焊接,这使得各单板在调试或者返修时的拆卸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当插针数量较多时,拆卸更为不便;当插针的一端焊接至其中一块单板后,另一端往往需要采用手工焊接的方式与另外一块单板连接,装配方式较为受限,装配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难度和加工成本;此外,插针两端无法全部采用表贴焊的方式与单板焊接,其中一端必须采用通孔焊接的方式与单板连接,这就需要在单板上相应开孔,因此,这种板极互连装置不适用于单板无法开孔的情况,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及一种电气设备,用以降低单板在调试或者返修时的拆卸难度。本技术板极互连装置,包括公头插针,一端与第一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插入端头;母头插针,一端与第二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夹于插入端头表面的弹性夹爪。优选的,所述公头插针的一端与第一单板焊接连接,所述母头插针的一端与第二单板焊接连接。优选的,所述插入端头呈圆球状,所述弹性夹爪包括至少两个与插入端头表面贴合的曲面夹紧部,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的插入端口小于插入端头的直径。较佳的,每个曲面夹紧部位于插入端口的一端具有外翻边。优选的,所述公头插针和母头插针的材质为铜,表面具有雾锡镀层。可选的,针对每一对第一单板和第二单板,所述公头插针和母头插针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本技术电气设备,包括第一单板、第二单板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板极互连装置。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将第一单板和第二单板电连接时,只需要将与第一单板固定的公头插针的插入端头插入与第二单板固定的母头插针的弹性夹爪内,使弹性夹爪夹紧于插入端头的表面即可;当遇到返修或调试需要将第一单板和第二单板拆卸分离时,只需要将公头插针的插入端头从母头插针的弹性夹爪中拔出即可,可见,该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板极互连装置使得单板之间的拆装较为便利,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装卸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板极互连装置连接于两个单板之间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板极互连装置连接于两个单板之间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母头插针连接于第二单板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公头插针连接于第一单板示意图。附图标记1-公头插针2-母头插针3-第一单板4-插入立而头5-第二单板6-弹性夹爪7-曲面夹紧部8-插入端口9-外翻部10-插针20-板极互连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降低单板在调试或者返修时的拆卸难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及一种电气设备。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公头插针和母头插针通过插入端头和弹性夹爪的夹紧配合实现电连接,公头插针与母头插针之间的拆装较为便利,因此,大大降低了单板在调试或者返修时的拆卸难度。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板极互连装置,包括公头插针1,一端与第一单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插入端头4 ;母头插针2,一端与第二单板5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夹于插入端头4表面的弹性夹爪6。 本技术所提供的板极互连装置可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的单板连接,能够有效节省电气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提高布局密度。公头插针I的插入端头4形状不限,例如可以为圆球形、圆柱形、棱柱形等等,母头插针2的弹性夹爪6也可以是多种结构,例如具有三片夹板的板夹或者如图2实施例所示的结构等等,只要能够夹紧于插入端头4的表面,实现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可靠的电连接即可。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将第一单板3和第二单板5电连接时,只需要将与第一单板3固定的公头插针I的插入端头4插入与第二单板5固定的母头插针2的弹性夹爪6内,使弹性夹爪6夹紧于插入端头4的表面即可;当遇到返修或调试需要将第一单板3和第二单板5拆卸分离时,只需要将公头插针I的插入端头4从母头插针2的弹性夹爪6中拔出即可,可见,该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板极互连装置使得单板之间的拆装较为便利,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装卸成本。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与对应单板的固定方式不限,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公头插针I的一端与第一单板3焊接连接,母头插针2的一端与第二单板5焊接连接。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插针10的一端焊接至第一单板3后,另一端由于焊接空间受限,往往只能通过手工焊接的方式与第二单板5连接,装配方式较为受限,装配效率较低。而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由于相对于现有插针“一分为二”,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可以分别焊接至对应的单板上,焊接装配互不影响,因此,焊接的具体方式较为灵活,例如可以采用表贴焊、回流焊、波峰焊、手工焊等等(为了保证装配时的对位精度,焊接过程中需要借助工装辅助定位),可以适用于单板无法开孔的情况,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产品的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焊接效率,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制造难度和加工成本。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插入端头4呈圆球状,弹性夹爪6包括至少两个与插入端头4表面贴合的曲面夹紧部7,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小于插入端头4的直径。曲面夹紧部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相邻曲面夹紧部7之间相互隔开不相连接,相邻曲面夹紧部7之间的间隙在插入端头4未插入时可以为零,也可以不为零。当公头插针I的插入端头4插入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时,由于插入端口 8小于插入端头4的直径,将被插入端头4撑开外扩,继续将插入端头4插入直至插入端头4进入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所形成的包容空间内,这时,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与插入端头4表面夹紧贴合,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失去球体的外扩撑力,恢复原状卡住插入端头4,这样便有效保证了插入端头4与弹性夹爪6的可靠接触,两者之间不易脱离,充分保证了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特性。当需要将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分离时,只需要反向拔出公头插针1,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再次被插入端头4撑开外扩,直至插入端头4脱离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可见,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的分离拆卸(也就是相应主板之间的分离拆卸)较为方便。作为优选方案,每个曲面夹紧部7位于插入端口 8的一端具有外翻边9,这样,当插入端头4插入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7的插入端口 8时,外翻边9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插入端头4准确对位插入,进一步提高了单板之间的装配效率。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的材质优选为铜,表面具有雾锡镀层。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对铜表面进行镀雾锡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的耐腐蚀性能。针对每一对第一单板3和第二单板5,公头插针I和母头插针2的数量可以为一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公头插针(1),一端与第一单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插入端头(4);母头插针(2),一端与第二单板(5)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夹于插入端头(4)表面的弹性夹爪(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极互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公头插针(1),一端与第一单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插入端头(4); 母头插针(2),一端与第二单板(5)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夹于插入端头(4)表面的弹性夹爪(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极互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插针(1)的一端与第一单板(3 )焊接连接,所述母头插针(2)的一端与第二单板(5)焊接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极互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端头(4)呈圆球状,所述弹性夹爪(6)包括至少两个与插入端头(4)表面贴合的曲面夹紧部(7),所述至少两个曲面夹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国超,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