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504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具有第一主体部,第一主体部一侧设有所述卡持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抵持面;第二导电端子具有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设有槽孔部,由第二主体部一体弯折形成弹性臂,弹性臂设有接触部,接触部在竖直方向上稍高于槽孔部的上边缘,当第一导电端子插入第二主体部与弹性臂之间,使第一导电端子先被第二导电端子所夹持而稳定插入,直至卡持部进入槽孔部形成卡扣,同时接触部与抵持面相抵接。这样可防止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对插过程中发生偏摆的现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需要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对插而实现电性导通的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现有的如美国专利号US20110053426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具有一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弯折形成的一弹性臂,弹性臂与主体部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夹持空间,第一端子插入夹持空间,且被弹性臂与主体部所夹持,从而形成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电性导通。但由于第一端子为圆柱形状,圆弧面在平面上滑动极不稳定,所以圆柱形的第一端子插入夹持空间的过程中,第一端子极其容易发生偏摆,而引起接触不良的现象。现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防止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在对插过程中发生偏摆,从而保证良好的电性连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设有一卡持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一抵持面;一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一槽孔部,由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体弯折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竖直方向上稍高于所述槽孔部的上边缘,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所述卡持部进入所述槽孔部形成卡扣,同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抵持面相抵接。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接触部相对向设置,且形成一收容空间。进一步,于所述卡持部的下方,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下延伸相对的二滑行面,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进入所述收容空间时,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接触部共同夹持所述二滑行面。进一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边缘,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二第一导引面,用以弓I导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进一步,所述卡持部上方设有一第一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与所述卡持部之间形成一第一距离,所述槽孔部的上边缘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边缘之间形成一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进一步,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一第二导引面,用以引导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进一步,于所述抵持面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一第二挡止面,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抵持面相抵持的同时,所述第二导引面也与所述第二挡止面相抵持而止位。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导接部,由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体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与二外接电子元件相导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交错容设于一第一座体与一第二座体,而形成一第一电连接器和一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进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使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电性导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包括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设有所述卡持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所述抵持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所述槽孔部,由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体弯折形成所述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所述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在竖直方向上稍高于所述槽孔部的上边缘,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先被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夹持而稳定插入,直至所述卡持部进入所述槽孔部形成卡扣,同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抵持面相抵接,这样即可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对插过程中发生偏摆的现象。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另一视角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装入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的的侧视图;图5为图4的组装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第一导电端子I第一主体部11第一导接部12第一挡止面13第二挡止面14卡持部15第一斜面151第二斜面152抵持面16滑行面17第一导引面18第二导电端子2槽孔部20第二主体部21第二导接部22弹性臂24接触部25第二导引面26第一座体3第二座体4第一电连接器100第二电连接器20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I、图2或图3,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I及一第二导电端子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对插而形成电性连接。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具有一第一主体部11,所述第一主体部11向上延伸设有一第一导接部12。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挡止面13,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一第二挡止面14,所述第一挡止面13与所述第二挡止面14均向下倾斜,使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宽度渐渐变窄。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止面13的倾斜度小于所述第二挡止面14的倾斜角度。于所述第一挡止面13下方,所述第一主体部11凸设有一卡持部15,所述第一挡止面13与所述卡持部15之间形成一第一距离,所述卡持部15具有一第一斜面151与一第二斜面152,一上一下设置,所述第一斜面151向上倾斜使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宽度渐渐变窄,而所述第二斜面152向下倾斜使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宽度渐渐变窄。请参阅图I、图4或图5,于所述第二挡止面14的下方,所述第一主体部11设有一抵持面16,所述抵持面16为一平面。于所述卡持部15所处的水平线的下方,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相对两侧设有二滑行面17,一侧的所述滑行面17与所述第二斜面152相交,另一侧的所述滑行面17与所述抵持面16相接且共面。另外,于所述二滑行面17的下边缘,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二第一导引面18,所述二第一导引面18向下倾斜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11渐渐变窄。请参阅图I、图2及图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也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配合导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具有一第二主体部21,所述第二主体部21大致中央位置贯穿设有一槽孔部20,所述槽孔部20呈矩形,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对插导接时,所述卡持部15卡扣于所述槽孔部20,以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 退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而断开连接。于所述槽孔部20的上方,所述第二主体部21的末端为料带连接处。进一步,所述槽孔部20的上边缘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的上边缘形成一第二距离,且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这样则可使所述卡持部15于所述槽孔部20 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从而避免出现未卡扣或卡扣不良的现象。所述第二主体部21—体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导接部22,同时一体弯折并向上延伸一弹性臂24,所述弹性臂24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相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插入所述弹性臂24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 之间而形成电性导接。请参阅图I、图2及图3,所述弹性臂24上设有一接触部25,所述接触臂25与所述抵持面16相抵持,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I电性导接。所述接触部25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1相对向设置,并且所述接触部25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设有一卡持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一抵持面;???一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一槽孔部,由所述第二主体部一体弯折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竖直方向上稍高于所述槽孔部的上边缘,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所述卡持部进入所述槽孔部形成卡扣,同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抵持面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常伟吴永权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