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屋顶的构造,其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安装在屋顶底板的下面侧的椽子,经由热反射膜安装在房屋主体上,将屋顶底板和热反射膜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该通气部和屋顶室由前述热反射膜分隔开,其特征在于,在屋檐下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并且在屋脊部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排气口,屋顶室内由从前述进气口流向排气口的空气进行换气,并且,该空气的一部分在热反射膜的屋檐侧前端部进入通气部,在热反射膜的屋脊侧前端部与前述屋顶室的空气合流,通过前述排气口向外部排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屋顶的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气屋顶的构造、其施工方法及屋顶板。
技术介绍
当前,已知一种通气屋顶,其在屋顶底板的上面铺设热反射膜,在其上面安装第2 椽子,在该第2椽子上面安装第2屋顶底板,将上下屋顶底板之间的第2椽子之间作为用于 屋顶通气的通气部,但在该构造的通气屋顶中,为了确保通气部而双倍地具有椽子和屋顶 底板,存在构造复杂、浪费较多的问题。另外,还存在难以与屋顶室换气合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以简单的构 造实现的通气屋顶的构造等。上述课题由下述通气屋顶的构造解决,该通气屋顶的特征在于,安装在屋顶底板 的下面侧的椽子,经由热反射膜安装在房屋主体上,将屋顶底板和热反射膜之间的椽子之 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该通气部和屋顶室由前述热反射膜分隔开。在该构造中,由于在椽子和房屋主体之间具有热反射膜,将该热反射膜和屋顶底 板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因此,无需第2椽子及第2屋顶底板,可以以 简单的构造实现通气屋顶。在上述构造中,也可以在屋檐下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并且在屋脊部上设 置屋顶室换气用的排气口,屋顶室内由从前述进气口向排气口的空气进行换气,并且,该空 气的一部分在热反射膜的屋檐侧前端部进入通气部,在热反射膜的屋檐侧前端部与前述屋 顶室的空气合流,通过前述排气口向外部排出。也就是说,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和屋顶室由热反射膜隔开,仅使热反射膜的屋檐 侧前端部与屋檐下的进气口相比接近屋脊侧,使屋脊侧前端部与屋脊侧的排气口相比接近 屋檐侧,可以将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作为屋顶通气用的空气入口、出口,使屋顶 通气和屋顶室换气很恰当地合并,也可以简单的构造将其中的某个装入屋顶上。另外,在上述构造中,也可以将前述热反射膜作为第I热反射膜,在第I反射膜和 屋顶底板之间的中间高度位置上,设置至少一个第2反射膜,椽子间的通气部由该第2热反 射膜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在该情况下,由于日照能量而容易成为高温的上侧的空气由第2热反射膜隔断, 防止其由于下侧的空气而受到影响,使上升气流的强度减弱,可以使上侧的空气产生较强 的上升气流,从而可以使接收到的日照能量从通气层向外部高效地排出。另外,本技术包含通气屋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使用屋顶 板,将该屋顶板设置在房屋主体上,该屋顶板具有屋顶底板、安装在屋顶底板的下面的椽 子、及安装在椽子的下面侧的热反射膜,将屋顶底板和热反射膜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 通气用的通气部。并且包含一种屋顶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屋顶底板;椽子,其安装在屋顶底板的 下面,设置在房屋主体上;以及热反射膜,其安装在椽子的下面侧,将该热反射膜和屋顶底 板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也就是说,利用该施工方法、屋顶板,在现场的施工中,无需进行将热反射膜单独 地设置在房屋主体上的施工,仅通过将屋顶板设置在房屋主体上,就可以使热反射膜配置 在椽子和房屋主体之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热反射膜向其位置的施工。技术的效果由于本技术为如上所述的构造,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通气屋顶,另外, 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将屋顶室换气和屋顶通气合并设置,另外,可以使日照能量高效地从通 气层向外部排出,也可以容易地进行施工。附图说明图1是表不第I实施方式的图,图(A)及图(B)是依次表不施工方法的主视首Ij面 图,图(C)是表示通气部中隔热的动作状态的图,是图2 (A)的A部放大详细主视剖面图。图2(A)是概略地表示使屋顶室换气和屋顶通气合并的通气屋顶的构造的主视图, (B)是具有热反射膜的屋顶板的透视图,(C)是该屋顶板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表第2实施方式的图,图(A)是屋顶板的透视图,图(B)是表该屋顶板 的设置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图(C)是表示通气部中的隔热的动作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及图2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的通气屋顶I中,2为房屋主体,3为屋顶板,屋 顶板3如图2 (B)、(C)所示,由屋顶底板4、椽子5及热反射膜6 —体地构成,该椽子5安 装在屋顶底板4的下面,该热反射膜6安装在椽子5的下面侧,例如由铝蒸镀膜等构成,将 热反射膜6和屋顶底板4之间的椽子5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并且,通气屋顶I如图(A)、(B)所示,仅通过将该屋顶板3与通常的屋顶板相同地 设置在房屋主体2的上面而形成,通过该设置,热反射膜6成为夹装在椽子5和房屋主体2 之间的状态,如图1 (B)所示,形成由一片热反射膜6与屋顶室8分隔开的屋顶通气用的通 气部7。并且,如图2 (A)所示,在通气屋顶I中,在屋檐下9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 10,并且在屋脊11上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排气口 12,不仅屋顶室8内由从进气口 10流向排 气口 12的空气进行换气,而且由于热反射膜6的屋檐侧前端部与屋檐下的进气口 10相比 接近屋脊侧,并且屋脊侧前端部与屋脊侧的排气口 12相比接近屋檐侧,因此,从屋檐下进 气口 10进入屋顶室8的室外空气,在热反射膜6的屋檐侧前端部的位置,向通气部7侧和 屋顶室8侧分开,分开的空气分别在通气部7侧、屋顶室8侧流动,在热反射膜6的屋脊侧 前端部合流,通过屋脊排气口 12向外部排出,成为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 10和排气口 12 兼用作屋顶通气用的空气入口、出口的构造。此外,在通气部7中,如图1 (C)所示,由热反射膜6反射的日照能量使通气部7 内的空气温度上升,产生上升气流,从而产生从屋檐侧朝向屋脊侧的空气流动,防止因日照使屋顶温度升高。利用上述通气屋顶的构造、其施工方法及屋顶板,由于在椽子5和房屋主体2之间 具有热反射膜6,将热反射膜6和屋顶底板4之间的椽子5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7, 因此,无需如现有构造所示的第2椽子及第2屋顶底板,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实现通气屋顶。并且,仅通过使热反射膜6的屋檐侧前端部与屋檐下的进气口 10相比接近屋脊 侧,使屋脊侧前端部与屋脊侧的排气口 12相比接近屋檐侧的简单构造,就可以将屋顶室换 气用的进气口 10和排气口 12作为屋顶通气用的空气入口、出口,使屋顶通气和屋顶室换气 适当地合并,也可以以简单的构造将其中任一个与屋顶组合。另外,由于作为在椽子5和房屋主体2之间设置热反射膜6的方法,采用下述方 法使用在椽子5的下面安装热反射膜6的屋顶板3,将其设置在房屋主体2上,因此在现 场的施工中,无需进行将热反射膜6单独地设置在房屋主体2上的施工,仅通过将屋顶板3 设置在房屋主体2的上面,就可以使热反射膜6配置在椽子5和房屋主体2之间,从而可以 很容易地进行热反射膜6向该位置的施工。图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气屋顶1,以设置在椽子5和房屋主体2之间的热反 射膜6作为第I热反射膜,在该第I热反射膜6和屋顶底板4之间的中间高度的位置上,以 横跨相邻的椽子5的方式设置一片第2热反射膜13,椽子5之间的通气部由该第2热反射 膜1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两个通气部7a、7b。此外,也可以根据椽子5的高度尺寸及日照 强度等,利用多片第2热反射膜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大于或等于3个的通气部。根据该通气屋顶1,因日照能量而容易成为高温的上侧的通气部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气屋顶的构造,其安装在屋顶底板的下面侧的椽子,经由热反射膜安装在房屋主体上,将屋顶底板和热反射膜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该通气部和屋顶室由前述热反射膜分隔开,其特征在于,在屋檐下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并且在屋脊部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排气口,屋顶室内由从前述进气口流向排气口的空气进行换气,并且,该空气的一部分在热反射膜的屋檐侧前端部进入通气部,在热反射膜的屋脊侧前端部与前述屋顶室的空气合流,通过前述排气口向外部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气屋顶的构造,其安装在屋顶底板的下面侧的椽子,经由热反射膜安装在房屋主体上,将屋顶底板和热反射膜之间的椽子之间作为屋顶通气用的通气部,该通气部和屋顶室由前述热反射膜分隔开,其特征在于, 在屋檐下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进气口,并且在屋脊部设置屋顶室换气用的排气口,屋顶室内由从前述进气口流向排气口的空气进行换气,并且,该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工藤隆一,七冈宽,
申请(专利权)人: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