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与一周边区域,该触控面板包含有:至少一周边引线,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绕该触控区域的周边区域,以传送触控区域所产生的触控讯号。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采用具有堆叠结构之周边引线,可提升触控面板的触控讯号传递稳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技术,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结合触控功能于显示器已成为携带式电子产品主 流发展之趋势。触控面板(touch display panel)已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例如智慧型 手机(smart phone)、行动电话(mobile phone)、平板电脑(tablet PC)及笔记型电脑 (notebook)。由于使用者可直接透过萤幕上显示的物件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因此触控面 板提供了使用者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人性化操作介面。目前较常见的触控面板技术包括电阻式、电容式、以及波动式等技术。触控面板 一般包含一触控区域及围绕触控区域的周边区域,触控区域用于产生一触控感应讯号,而 在该周边区域内侧设置有复数周边引线,用于将该触控感应讯号传递至讯号处理器进行运 算,藉此可确定触碰位置的坐标。然而在习知的触控面板的结构中,由于周边引线通常为金属材料所组成之单层结 构,若受到外力的撞击或外界环境之侵蚀,此单层结构容易产生断路,导致部分触控区域之 讯号无法传递至讯号处理器进行后续的触控位置运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采用具有堆叠结构之周边 引线,以提升触控面板的触控讯号传递稳定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与 一周边区域,触控面板包含有至少一周边引线,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 绕该触控区域的周边区域,以传送触控区域所产生的触控讯号。根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板之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 域与一周边区域,包含有形成至少一周边引线,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 绕该触控区域的周边区域,以传送触控区域所产生的触控讯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其采用具有堆叠结构的周边引线。当触控 面板之周边引线上层结构(或下层结构)受到外力的撞击或外界环境之侵蚀而产生断裂 时,触控区域之讯号仍可通过下层结构(或上层结构)传递至讯号处理器,藉以进行后续的 触控位置运作,藉此提高触控讯号传递稳定度。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方式,并配 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然而如下之较佳实施方式与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之用途,并 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和图2为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制造触控面板之流程图;以及图3为沿图2所示触控面板切线A-A’的周边引线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下文实施例仅以电容式触控面板技术作为范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之精神可延伸至电阻式、红外线式及表面声波式等其他触控面板技术。图1至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所绘示的一种触控面板制作流程图。如第I 图所示,首先,提供一透明基板13,包含有一触控区域11以及一周边区域12,其中触控区域11为主要之感应区,而周边区域12系为设置周边引线35、36之区域。上述之透明基板13可包含有硬质基板,例如玻璃,或可绕曲基板,例如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methylmesacrylate, PMMA)、聚讽(Polysulfone, PES)或其他环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接着,于周边区域12形成底层结构19、21,并在触控区域11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4和第二轴向电极15。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先在透明基板13之一表面形成一透明导电材料(图未示),其组成包含有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ΙΤ0)、氧化铟锌 (indium zinc oxide, ΙΖ0)、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 CTO)、氧化招锋(aluminum zinc oxide, ΑΖ0)、氧化铟锋锡(indium tin zinc oxide, ΙΤΖ0)、氧化锋(zinc oxide)、氧化镉(cadmium oxide)、氧化給(hafnium oxide,HfO)、氧化铟嫁锋(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nGaZnO)、氧化铟嫁锋续(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 InGaZnMgO)、氧化铟嫁续(indium gallium magnesium oxide, InGaMgO)或氧化铟嫁招(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 InGaAlO),但不限于此。接下来,对透明基板13上之透明导电材料进行一蚀刻步骤,藉以将触控区域11以及周边区域12之透明导电材料蚀刻成所需之图形。如第 I图所示,在触控区域11形成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14,其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以及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15,其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轴向电极14包含有复数第一感应单元 14a以及连接该等第一感应单元14a的复数个第一导线14b ;第二轴向电极15包含有复数第二感应单元15a。在此需注意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4以及第二轴向电极15时,会同时于周边区域12中形成复数底层结构19、21,且底层结构19、 21分别电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14以及第二轴向电极15,其中底层结构19、21系作为周边引线35、36堆叠结构之一部分。因此,底层结构19、21系与第一轴向电极14以及第二轴向电极15经由同一道蚀刻制程而完成,且其位于相同之平面并具有相同之组成材料,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较佳实施例,亦可先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4以及第二轴向电极 15,接着再形成复数底层结构19、21,反之亦然。在此需注意的是,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4、第二轴向电极15及底层结构19、21之方法不仅限于蚀刻制程,另可采用溅镀、沉积、雷射切割或网印等可达到相同效能之制程。请参照第2图所示,继以形成绝缘块37、第二导线31、上层结构33、34以及保护层 39。如第2图所示,首先,形成复数绝缘块37于第一导线14b及第二导线31之间,其目的为用以电性绝缘所述第一轴向电极14以及所述第二轴向电极15。其中,绝缘块37可包含高透光率之多层聚酯薄膜或无机材料,藉以同时满足电绝缘以及高透光率之需求。接着,利用电镀、无电镀、网版印刷或其他可达到相同效能之制程,形成第二导线31在相对应之绝缘块37之上,第二导线31可为金属材料组成,如金、银、铜、铝或钥其中之一者或其组合,并同时于底层结构19、21之表面上形成上层结构33、34。第二导线31之目的在于电连接相对应之第二感应单元15a,使得位于同一条第二轴向电极15之复数第二感应单元15a可彼此电连接。此外,在不影响透光率之前提下,第二导线31可具有较宽之接触末端,藉以增进第二导线31与第二轴向感应单元15a之接触面积。至此,上层结构33、34与底层结构19、21 分别构成具有堆叠结构之至少一第一周边引线35以及具有堆叠结构之至少一第二周边引线36。且根据上述,第一周边引线35与第二周边引线36系分别电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轴向电极14及相对应之第二轴向电极15,藉以传递触控区域的触控讯号至外部电路,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与一周边区域,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含:至少一周边引线,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绕该触控区域的该周边区域,以传送该触控区域所产生的触控讯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与一周边区域,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含 至少一周边引线,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绕该触控区域的该周边区域,以传送该触控区域所产生的触控讯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周边引线包含有一底层结构及至少一上层结构,且该底层结构之短轴宽度大于该上层结构之短轴宽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底层结构之短轴宽度与该上层结构之短轴宽度相差6至10微米。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设置在该触控区域的至少一第一轴向电极以及至少一第二轴向电极,该第一轴向电极与该第二轴向电极之间设置有一绝缘层,其中该第一轴向电极包含有复数第一感应单元,该第二轴向电极包含有复数第二感应单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底层结构与该些第一感应单元和该些第二感应单元具有相同之组成成份。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感应单元和该些第二感应单元由透明导电材料所组成。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向电极更包括连接该些第一感应单元的复数第一导线,该第二轴向电极更包括连接该等第二感应单元的复数第二导线,该绝缘层更包含介于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的复数绝缘块。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上层结构与该些第二导线具有相同之组成成份。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由金属材料组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含有电容式、电阻式、红外线式、声波式或光学式触控面板。11.一种触控面板之制作方法,该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与一周边区域,其特征在于,该制作方法包含 形成至少一周边引线,该每一周边引线具有一堆叠结构且设置在围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耀诚,谢燕俊,陈方义,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