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动态测试的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3205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动态信号分析仪,其具有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用于动态测试的第一模拟信号,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分别用于接收待分析的第二和第三模拟信号;数字式被测系统,其用于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并经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处理后输出第二数字信号;以及测试接口装置,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且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依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减小了待测的第二模拟信号和第三模拟信号之间的时延差,从而保证动态测试结果真实反映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领域的测试技术,更具体地,涉及。
技术介绍
作动系统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飞行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和性能优劣。作动系统的动态测试是通过时域响应和频率响应试验检查伺服作动系统的跟随性和稳定性,验证作动系统的动态性能是否满足设计指标。一般的动态测试方法大都采用动态信号分析仪作为信号注入和分析装置,通过模拟量控制作动系统,来实现动态性能测试。这种方法是依靠动态信号分析仪的测试分析功能来获得动态特性,该方法在作动系统动态测试试验中应用广泛,技术成熟。一般作动系统动态测试方法由动态信号分析仪、模拟控制单元及伺服作动系统组成。从模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和反馈端引出模拟信号分别作为动态信号分析仪的基准信号和反馈信号,比较两组信号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本申请涉及一种采用数据总线的新型灵巧作动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法(数字式作动系统)。数字总线传输数字指令,包括对数字式作动系统输入的控制指令及数字式作动系统反馈的位置指令,通过比较总线上的这两种信号能够获得灵巧作动系统的闭环动态特性。对于这种新型灵巧作动系统,需要对数字总线注入数字控制信号,而传统的动态测试方法注入的是模拟量信号,所以传统动态测试方法不能满足该新型作动系统动态测试的需要,需要研究一种新的动态测试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现有的动态信号分析仪便能检测数字式被测系统动态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包括动态信号分析仪,其具有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用于动态测试的第一模拟信号,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分别用于接收待分析的第二和第二模拟号;数字式被测系统,其用于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并经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处理后输出第二数字信号;以及测试接口装置,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且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接口装置包括模数转换模块和数模转换模块,其中,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法,包括a.由动态信号分析仪发出第一模拟信号并经测试接口装置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b.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输入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以得到表示反馈信号的第二数字信号;以及c.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同时由所述测试接口装置转换为第二和第三模拟信号并将其输出至所述动态信号分析仪,以由所述动态信号分析仪分析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接口装置包括模数转换模块和数模转换模块,其中,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和方法减小了待测的第二模拟信号和第三模拟信号之间的时延差,从而保证动态测试结果真实反映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特性。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即方法能够将传统动态测试方法中采用的动态信号分析仪应用到总线式数字控制的作动系统中,巧妙安排测试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引出点,消除信号转换环节引入的相位延迟,保证测试方法准确性;此外,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其他总线式作动系统的动态测试,而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的飞行控制综合试验项目中,如力纷争试验、振荡故障监控试验等。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出了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地说明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的优点,首先介绍一下其他的解决方案。为了将传统的模拟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法应用于总线式数字系统,一般数字系统动态测试方法考虑采用信号转换技术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总线信号的相互转换。模拟信号转换数字总线信号以下简称A/D,数字总线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以下简称D/A。在一般总线式数字系统动态测试方法中,信号发生装置发出的信号,与被测数字系统反馈信号经D/A转换后的信号,一起输入到分析装置,比较分析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增加的信号转换环节将影响动态测试结果,获得的动态测试结果不准确。假设A/D环节延迟时间为TO ;D/A环节延迟时间为Tl ;被测系统延迟时间为T(被测量)。那么反馈信号与测试信号真实反映系统的闭环动态特性,被测系统延迟时间为(Τ0+Τ)-Τ0 = T0 一般的总线式数字系统的测试方法,通过比较基准通道与反馈通道,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被测系统延迟时间为(Τ0+Τ+Τ1)-0 = Τ0+Τ+Τ1。所以,在动态测试结果中引入了信号转换环节带来的时间延迟,获得的动态测试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被测对象的动态特性。与之相反,为了去除信号转换环节对数字系统动态测试结果的影响,本专利研究一种方法,采用相位延迟抵消方法使得动态测试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系统动态特性。具体地,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100,包括动态信号分析仪110,其具有第一输出端111、第一输入端112和第二输入端113,所述第一输出端111用于输出用于动态测试的第一模拟信号 ,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分别用于接收待分析的第二和第三模拟信号;数字式被测系统120,其用于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并经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处理后输出第二数字信号;以及测试接口装置130,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且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接口装置130包括模数转换模块131和数模转换模块132,其中,所述模数转换模块131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数模转换模块132用于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相应地,反馈信号与测试信号的比较获得数字系统的闭环动态响应,系统的延迟时间为(T0+T)-T0 = T0本专利将比较基准通道与反馈通道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基准通道比测试信号多一个数模转换环节,反馈通道比反馈信号多一个数模转换环节,在时域上都经过一个Tl的延迟时间(频域中都相位滞后Ψ1),比较两个信号,可以将延迟时间抵消,即(T0+T+T1)-(T0+T1) = T0所以本专利测试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数字系统的动态特性。灵巧作动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总线控制的数字式系统,为了应用本专利的动态测试方法,研制了一种测试接口装置,使得动态信号分析仪可以应用于数字式系统的动态测试。灵巧作动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案由动态信号分析仪、测试接口设备及被测对象三部分组成。动态信号分析仪作为作动系统的信号注入设备及信号分析设备,有三个通道,分别输出源信号、接收基准信号及反馈信号。通过比较反馈信号与基准信号,可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接口装置能够支持模拟信号与数字总线信号的相互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100),包括:动态信号分析仪(110),其具有第一输出端(111)、第一输入端(112)和第二输入端(113),所述第一输出端(111)用于输出用于动态测试的第一模拟信号,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分别用于接收待分析的第二和第三模拟信号;数字式被测系统(120),其用于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并经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处理后输出第二数字信号;以及测试接口装置(130),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且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数字式被测系统的动态测试系统(100),包括 动态信号分析仪(110),其具有第一输出端(111)、第一输入端(112)和第二输入端(113),所述第一输出端(111)用于输出用于动态测试的第一模拟信号,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入端分别用于接收待分析的第二和第三模拟信号; 数字式被测系统(120),其用于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并经所述数字式被测系统处理后输出第二数字信号;以及 测试接口装置(130),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且将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转换为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模拟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测试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接口装置(130)包括模数转换模块(131)和数模转换模块(132),其中,所述模数转换模块(131)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数模转换模块(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殿煌金学良戴烨飞崔希振徐真王小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