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武强专利>正文

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3174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图像叠加的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前方设置一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两个面,一面为光滑平面,另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所有凸起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凸起的中轴线垂直,所述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将两个图像相叠加,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立体感,将其应用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上,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图像叠加的方法和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增光膜使两个图像 相叠加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介绍
三维图像相比于二维图像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深度感,也即具有立体感,深 度感的体现来源于图像中的各像素点位于不同的平面上,通过各像素点之间的位置对比可 以感知到图像的深度感。目前三维全息图像印刷于印刷物上广泛用于商品的防伪以及产品的宣传上,三维 全息图像所显示出来的画面与印刷物所在的印刷面是凸出出来的,这样给人一种立体感, 相比于二维平面图画来说,具有活灵活现的感觉。利用上述特征,只要将两个图像进行叠加,使其具有在纵向图像的层次感,这样就 可以使得图像具有立体感,能够广泛应用于商业广告的产品展示方面。目前虽然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要么其设备复杂,成本很高,要么 其在观看时需要佩戴专业的眼镜才可以,这样的三维技术只可以用于影视播放,但是不适 用于产品的广告宣传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三维立体成像设备成本高昂以及观 看时不方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成本低廉的可以应用于广告以及产品展示的能够使两个图 像相叠加的方法和设备。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图 像和第二图像前方设置一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两个面,一面为光滑平面,另一面均匀 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的底面均在同一平 面,所有凸起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 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凸起的中轴线垂直,所述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 二图像相对。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实物所呈现的图像。或者,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图像 和第二图像在同一平面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为同一显示器上两块不 同的区域所显示的图像。或者,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图像 为第一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二图像为第二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 示器相互垂直,且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与透光膜均成45°夹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用于显示第一图像的装置和用于第二图像装置,还包括一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两个面,一面为光滑平面,另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所有凸起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透光膜位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前方,所述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显示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的装置为实物。或者,显示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的装置为显示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同一平面上,更进一步的,所述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装置为同一显示器, 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为同一显示器上两块不同的区域所显示的图像。或者,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图像为第一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二图像为第二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相互垂直,且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与透光膜均成45°夹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采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将两个图像相叠力卩,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立体感,将其应用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上,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原理不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透光膜微观结构的侧面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透光膜微观结构的俯视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的俯视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的侧面视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的俯视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的侧面视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设备的侧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该方法依据的原理如图1所示,位于三棱镜10两个侧边11两个像素点20经过三棱镜10的折射后,都聚焦在位于三棱镜中轴线的人眼30中,即位于三棱镜10两个侧边11的两个像素点在人眼中所成的像40相叠加。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透光膜的微光结构如图2-3所示,所述透光膜50包括两个面,一个面为光滑平面51,另一面52均匀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521,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521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52上,所有凸起521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5211相互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凸起的中心连接形成网状,每个网格均为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每一个三棱镜形状凸起的底面边长的大小在O. 05mm O. 5mm之间, 而且相邻的三棱镜形状凸起的底面相邻的边之间的距离最大不能超过三棱镜形状凸起的底面边长的2倍,即相邻的三棱镜形状凸起的底面相邻的边之间的距离为Omm 1mm。较优 的,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三棱镜形状凸起的底面相邻的边之间的距离,且每一个三棱镜形状 凸起的底面边长的大小为O. 1mm。所以实际上,相邻的三棱镜形状凸起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凸 起之间的大小与显示器的像素点的大小差不多,如此,将透光膜设置于两个图像的前方,并 且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透光膜上凸起的中轴线垂直,将透光 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即可实现图像的叠加。基于上述的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 设备,如图4-5所示,该设备包括两个显示器60,即第一显示器61和第二显示器62,第一 显示器61和第二显示器的显示面积相同,在第一显示器61和第二显示器62的前方设置有 透光膜50,透光膜50的面积和两个显示器的总显示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器61和第二显 示器62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凸起的中轴线垂直,第一显示器61中显示的是第一图像, 在第二显示器62中显示的第二图像,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且透光 膜50与第一显示器61和第二显示器62平行,透光膜50距显示器所在平面的距离为Imm lcm,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实际上,根据上述给出的技术启示,用于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显示器还可 为一个显示器,只是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分别为该显示器不同的两块区域显示的,并且两 块显示区域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透光膜上凸起的中轴线垂直。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上述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装置均为显示器,在 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显示第一图像的装置为显示器,显示第二图像的装置为实物 70,例如在图6-7中,本实施例的实物70为一正方体,所述透光膜50设置在显示器60和实 物70的前方,实物70要比显示器60所显示的图像要小,且显示器60和实物70分别位于 透光膜凸起两腰的两侧,即显示器60和实物70分别位于透光膜凸起中轴线的两侧,所述透 光膜50与显示器60平行,由于实物比显示器距透光膜的距离要近,所以透光膜50距实物 70的距离为Imm 1cm,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前方设置一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两个面,一面为光滑平面,另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所有凸起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凸起的中轴线垂直,所述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前方设置一透光膜,所述透光膜包括两个面,一面为光滑平面,另一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相同大小的微小三棱镜形状的凸起,所述三棱镜形状的凸起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所有凸起的与所述凸起的两侧面平行的中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所述凸起的中轴线垂直,所述透光膜的分布有凸起的面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实物所呈现的图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图像或/和第二图像为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同一平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两个图像相叠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为第一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二图像为第二显示器所显示的图像,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相互垂直,且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与透光膜均成45°夹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武强
申请(专利权)人:刘武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