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805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通过设置在壳体两端的管板支撑固定,所述壳体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折流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板,换热管穿过折流板和支撑板,并且所述折流板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这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能够有效降低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振动,从而使换热管与折流板换热管孔之间的摩擦减小,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管束,尤其涉及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束式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流体在壳程横向冲刷管束,由于工况的变化以及流动状态的复杂性,换热管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振动。产生振动的振源为流体稳定流动产生的振动、流体速度的波动、通过管道或其它连接件传播的动力机械振动等,横向流是流体诱导管束振动的主要根源。现有的管束式换热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防止共振,一是制定合理的开停工程序,加强在线监测,严格控制运行条件,在流体入口前设置缓冲板或导流筒,既可以避免流体直接冲击管束,降低流速,又可以减小流体脉冲;二是降低壳程流体流速可以降低流体诱导振动的频率,是防止管束振动最直接的方法,但同时传热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三是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增大管壁厚度和折流板厚度,折流板上的管孔与管子采用紧密配合,间隙不要过大,可以优化结构设计,增加管束固有频率,使流体诱导振动频率远离管子固有频率;四是改变管束支撑形式,采用新型纵向流管束支撑,如折流杆式、空心环式及整圆形异形孔折流板等,可有效消除流体诱导振动,也可减小壳程压力降。但是以上防止共振方式均不能系统减少共振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效率,使生产更加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管束式换热器共振的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通过设置在壳体两端的管板支撑固定,所述壳体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折流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板,换热管穿过折流板和支撑板,并且所述折流板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为了保证流体流向稳定,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和支撑板与壳体内壁连接部位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旁路挡板。为了保证流体进口内流体冲力变小,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进口内侧设置有防冲板。为了提高防振效果,再进一步地,所述防共振板至少有两个。更进一步地,所述防共振板具有四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是这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能够有效降低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振动,从而使换热管与折流板换热管孔之间的摩擦减小,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内部结构示意 图2是图1中A-A侧面结构剖视 图3是图1中B-B侧面结构剖视图。图中1、流体进口 ;2、流体出口 ;3、管板;4、换热管;5、折流板;6、旁路挡板;7、支撑板;8、防共振板;9、防冲板;10、壳体。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换热管4,换热管4通过设置在壳体10两端的管板3支撑固定,所述壳体10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10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 I和流体出口 2 ;所述流体进口 I内侧设置有防冲板9,可以降低流体的冲力;所述壳体10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5,折流板5之间至少设置有两块支撑板7,经测试,最佳效果为设置四块支撑板;换热管4穿过折流板5和支撑板7,如图3和图2所示,所述折流板5和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8 ;为了保证流体流向稳定,不散发;所述折流板5和支撑板7与壳体10内壁连接部位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旁路挡板6。使用时,流体从流体进口 I进入,经过防冲板9将流体分散,流体进过折流板5与管板3之间的墙体,对换热管4进行热量转换,接着流体通过折流板5与支撑板7以及设置在折流板5和支撑板7两侧的旁路挡板6限制,继续向换热管壳体10内部扩散,最后通过流体出口 2流出,在换热过程中,换热管4通过折流板5和支撑板7的固定以及防共振板8的限制,从而使流体对其影响降低,减少换热管4的振动。这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能够有效降低换热管4与折流板5之间的振动,从而使换热管4与折流板5换热管孔之间的摩擦减小,提高了换热管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换热管式换热器的工作效率。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换热管(4),换热管(4)通过设置在壳体(10)两端的管板(3)支撑固定,所述壳体(10)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10)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I)和流体出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5),折流板(5)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板(7),换热管(4)穿过折流板(5)和支撑板(7),并且所述折流板(5)和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5)和支撑板(7)与壳体(10)内壁连接部位设置有纵向分布的旁路挡板(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I)内侧设置有防冲板(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板(8)至少有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共振板(8)具有四个。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通过设置在壳体两端的管板支撑固定,所述壳体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壳体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折流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板,换热管穿过折流板和支撑板,并且所述折流板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这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能够有效降低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振动,从而使换热管与折流板换热管孔之间的摩擦减小,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管束式换热器的工作效率。文档编号F28F9/013GK102997743SQ20121050457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日专利技术者谢金山 申请人:永胜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共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换热管(4),换热管(4)通过设置在壳体(10)两端的管板(3)支撑固定,所述壳体(10)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壳体(10)内部相通的流体进口(1)和流体出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错位的折流板(5),折流板(5)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板(7),换热管(4)穿过折流板(5)和支撑板(7),并且所述折流板(5)和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若干纵向排列的防共振板(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金山
申请(专利权)人:永胜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