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中央串扰区亮度过高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具有分光效果的棱镜片,实现分光,并将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实现分光的同时提升亮度,最终达到提升双视区亮度,降低中央串扰区亮度,提升双视显示效果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裸眼双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裸眼3D双视场显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裸眼3D双视场显示技术,在显示屏幕上存在左右两个视区,能够同时显示不同的画面,一般左视区显示左视场画面,右视区显示右视场画面,使不同观察者在同一显示器的不同方向观看到不同的画面。但是在左视区与右视区的中间存在一个中央串扰区域,如图1所示,在中央串扰区域内可以看到两种画面,影响显示效果。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双视显示面板来减小中央串扰区域的范围,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该串扰区,该串扰区亮度很高,仍会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中央串扰区亮度过高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包括非平行背光源和扩散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至少两层棱镜片,所述至少两层棱镜片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设置,棱镜轴垂直双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且不同层棱镜片的棱镜轴彼此平行;其中,位于所述扩散片一侧的第一层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用于对所述非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进行聚光,除所述第一层棱镜片以外的其他层棱镜 片用于对聚光后的光进行逐级分光,并将逐级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左视区和/或右视区内。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包括平行背光源和扩散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棱镜片,用于对所述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分光,并将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左视区和/或右视区内,其中,所述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棱镜轴垂直左视区与右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且所述棱镜片的棱镜底角小于arcsin (1/n),其中,η为棱镜的折射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通过将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液晶显示面板, 在分光的同时提升亮度,增大左视区与右视区画面显示亮度,减少串扰区域背光亮度,进而减少串扰区画面的亮度,减轻串扰,提高画面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具有串扰区的双视显不画面不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截面结构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三层棱镜片实现分光效果的示意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分光后的双视背光光场分布的截面极坐标系不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平行背光源经等腰三角形棱镜片实现分光示意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平行背光源经非等腰三角形棱镜片实现分光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通过在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具有分光并 提升双视区亮度的棱镜片,增强双视区亮度,降低中央串扰区的亮度,从而降低中央串扰, 提升双视显示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光源1、反射片2、导光板3、扩散片4以及棱镜片5。 其中,光源1、反射片2、导光板3最终组成非平行背光源,且光源I优选LED光源。具体的,棱镜片5设置于扩散片4以及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并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为 实现分光效果,棱镜片5必须设置至少两层,位于扩散片4 一侧的第一层棱镜片具有棱镜的 一面面向液晶显示面板一侧,用于对非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进行聚光,除第一层棱镜片以 外的其他层棱镜片用于对聚光后的光进行逐级分光,并将逐级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左视区和 /或右视区内。具体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设置于扩散片4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至少两层棱镜 片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设置,棱镜轴彼此平行,且垂直左视区与右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通过将位于扩散片一侧的棱镜片具有棱镜的 一面,面向液晶显示面板,并通过先聚光后分光的棱镜片组合,较大程度的增大视区画面显 不売度,减少串扰区域背光売度,进而减少串扰区画面的売度,减轻串扰,提闻画面显不效 果O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组,是实施例一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并不引以为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三层棱镜片,如图3所示为具有三层棱镜片的背光模组 截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三层棱镜片5彼此平行设置于扩散片4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并 且棱镜片5具有棱镜的一面全部面向液晶显示面板,每一层的棱镜片的棱镜轴都彼此平行 设置,并且棱镜轴垂直于左视区与右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具体的,为实现更好的分光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位于扩散片一侧的第 一层棱镜片具有将非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的半峰值角度控制在不大于45°的棱镜顶角角 度,将分光后的光更多的聚集在双视区内,进一步提升双视区的显示亮度,降低中央串扰区 的亮度。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位于扩散片一侧的第一层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设置为 28° 42°,对非平行背光源发出的光进行聚光,将非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的半峰值角度 控制在不大于45°范围内;为不降低分光后的光亮度,又能将逐级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双视 区内,第二层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设置为114° 122°,对经过第一层棱镜片聚光后的光 进行第一次分光;在液晶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三层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设置为28° 42°, 对第一次分光后的光再次进行分光,实现大角度分光,如图4所不为三层棱镜片实现分光效果的示意图,传统的非平行背光源发射的光线是所有角度的,但是经过上述三层棱镜片分光后,将光线聚集在左视区和/或右视区内,中间串扰区几乎没有光线,即增加了双视区的売度,降低了中央串扰区的売度,减少中央串扰,提闻双视显不效果。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将棱镜片的棱镜形状设置为等腰三角形,实现亮度的对称分布。更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层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角度与第三层棱镜片的棱镜的顶角角度相同,简化制作工艺,同时实现分光效果。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层与第三层棱镜片的顶角角度设置为40°, 第二层棱镜片的顶角角度设置为120°,将分光后的光线聚集在正负14° 45°,也即是最佳的观看显示画面的亮度区域,如图5所示,为经分光后的双视背光光场分布的截面极坐标系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三层棱镜片的组合,通过第一层棱镜片 聚光,第二层棱镜片小角度分光,第三层棱镜片在小角度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大角度分光,更好的实现在提升亮度的同时实现最佳观看区域的分光效果。进一步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区域的亮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在最靠近液晶显示面板一侧的棱镜片5的上方,设置一棱镜轴和左视区与右视区水平方向连线平行的的聚光棱镜片,该聚光棱镜片位于最靠近液晶显示面板的棱镜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 且与最靠近液晶显示面板的棱镜片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设置,用于进一步提高显示区域的亮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视背光模组,通过三层棱镜片不同棱镜顶角角度的组合, 以及在棱镜片上再设置聚光棱镜片,在通过分光提升左右视区显示亮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亮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还提供了一种双视背光模组,该双视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是平行背光源,对于平行背光源也可在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棱镜片,对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进行分光,将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左视区和/或右视区内。具体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液晶显示面板,棱镜轴垂直左视区与右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且该棱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视背光模组,包括非平行背光源和扩散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至少两层棱镜片,所述至少两层棱镜片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设置,棱镜轴垂直双视区水平方向的连线,且不同层棱镜片的棱镜轴彼此平行;其中,位于所述扩散片一侧的第一层棱镜片具有棱镜的一面面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用于对所述非平行背光源入射的光进行聚光,除所述第一层棱镜片以外的其他层棱镜片用于对聚光后的光进行逐级分光,并将逐级分光后的光聚集在双视区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星星,朱劲野,蒋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