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不仅结构简单、防水效果好,且安装方便牢靠。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相邻凸块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台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凹面及凸台上均设有多个导流槽,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和凸台外表面的导流槽相互连通,且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与凹面上的导流槽相互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外墙板,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水作用的防水建筑外墙板,属于房屋建筑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住宅产业化因其现场作业简单,越来越受到重视。预制外墙板不论外墙板尺寸大小,都需要在工地上将预制外墙板拼装。预制外墙板拼装中板缝是不可避免的,板缝存在牵扯到防水,防水性能好坏关系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外墙板接缝防水处理目前采用以下方案1、利用密封材料阻挡雨水侵入;2、利用空腔构造来阻挡雨水。显然密封材料在日照和温度作用下会逐渐老化开裂,难以达到防水作用。利用空腔构造防水目前不能主动导出雨水,容易在空腔内积水,寿命短,防水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不仅结构简单、防水效果好,且安装方便牢靠。为了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相邻凸块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台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凹面及凸台上均设有多个导流槽,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和凸台外表面的导流槽相互连通,且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与凹面上的导流槽相互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凸块纵截面平行四边形;或凸块纵截面为弧形;或凸块纵截面为矩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凸台纵截面为等腰梯形,两个腰构成凸台的上下端面,且上端面向下倾斜,下端面向上倾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凸台上端面向下倾斜,凸台下端面向上倾斜,且凸台上下端面均通过过渡圆弧与凸台外表面相连。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凹面上还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凹槽与凸台从纵截面看呈连续凹凸弧状,且于相邻的弧凸部设为交错形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凹面上的导流槽相对于板体侧立面平行设置,凸块外表面的导流槽沿凸块外表面纵向均匀设置。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连续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外墙板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起,相邻凸起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块数量、形 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凸台上设有多个导流槽。上述实施例中,凸台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板体上设有导流槽,可将水自动导流排除,起到了防水作用;2、预制设备简单,生产效率高;3、整体结构简单,制造、加工方便;4、建筑结构组装过程简单,防雨外墙的施工过程简单,且施工周期短。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4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4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5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5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6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6的反向轴测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7的正向轴测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7的反向轴测示意图。 9、凹槽。图中1、板体,2、凹面,3、凸台,4、导流槽,5、凹陷面,6、凸块,7、凹陷,8、过渡圆弧,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说明书附图来阐明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的本 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下属说明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实施例1参考附图1、2,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板体I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2,凹面2 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台3,凸台3外表面凹于板体I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I另一表面上靠近 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5,凹陷面5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6,相邻凸块6之间形成 的凹陷7与所述凸台3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凹面2及凸台3 上均设有多个导流槽4,凸台3上端面的导流槽4和凸台3外表面的导流槽4相互连通,且 凸台3上端面的导流槽4与凹面2上的导流槽4相互连通,凹面2上的导流槽4相对于板 体侧立面平行设置,凸台3外表面的导流槽4沿凸台3外表面纵向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凸台3纵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结构。实施例2参考附图3、4,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凸台3纵截面为弧形。实施例3参考附图5、6,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凸台3纵截面为矩形。实施例4参考附图7、8,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板体I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2,凹面2上连续设置多个凸台3,凸台3外表面凹于板体I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5,凹陷面5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6,相邻凸块6之间形成的凹陷7与所述凸台3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凸台3上设有多个导流槽4,凸台3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实施例5参考附图9、10,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凸台3纵截面为等腰梯形,两个腰构成凸台的上下端面,且上端面向下倾斜,下端面向上倾斜。实施6参考附图11、12,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凹面2上还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9,凹槽9与凸台3从纵截面看呈连续凹凸弧状,且于相邻的弧凸部设为交错形态。实施7参考附图13、14,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凸台3上端面向下倾斜,凸台3下端面向上倾斜,且凸台3上下端面均通过过渡圆弧8与凸台3外表面相连。使雨水能够向下流,在竖直方向呈一个相互连通的空腔,自动将雨水排除。以上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点。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前提,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做许多变化和改进。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相邻凸块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台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凹面及凸台上均设有多个导流槽,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和凸台外表面的导流槽相互连通,且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与凹面上的导流槽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凸块纵截面平行四边形;或凸块纵截面为弧形;或凸块纵截面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凸台纵截面为等腰梯形,两个腰构成凸台的上下端面,且上端面向下倾斜,下端面向上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凸台上端面向下倾斜,凸台下端面向上倾斜,且凸台上下端面均通过过渡圆弧与凸台外表面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凹面上还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凹槽与凸台从纵截面看呈连续凹凸弧状,且于相邻的弧凸部设为交错形态。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凹面上的导流槽相对于板体侧立面平行设置,凸台外表面的导流槽沿凸台外表面纵向均匀设置。7.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连续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外墙板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起,相邻凸起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块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凸台上设有多个导流槽。8.根据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建筑外墙板,其特征在于:板体表面靠近侧立面一端形成有凹面,凹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台,凸台外表面凹于板体的表面;相对应的板体另一表面上靠近另一侧立面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面,凹陷面上间隔设置多个凸块,相邻凸块之间形成的凹陷与所述凸台数量、形状和设置位置相互匹配并可实现间隙配合,凹面及凸台上均设有多个导流槽,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和凸台外表面的导流槽相互连通,且凸台上端面的导流槽与凹面上的导流槽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睿敏,
申请(专利权)人:王睿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