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起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557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起口方法,其能够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通过放针编织起口部,所述复合针包括针本体和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δ。使给纱口8向形成方向LS移动的期间,进行使一方的针床(BD)的基端线圈列10的对象线圈1从一方的针床(BD)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FD)并且形成与该对象线圈1(增圈2)接续的新线圈3的放针(工序α)。使增圈2移圈到与另一方的针床(FD)相对的针床(BU)上的相比增圈2靠形成方向LS侧的织针(工序β)。使给纱口8向相比工序β中移圈后的增圈2靠始端方向RS侧移动(工序γ)。使增圈2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FD)(工序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通过放针来编织起口部的,所述复合针包括针本体和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周知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使针织物起口的方法。作为最简单的起口方法,周知如下方法向横机的前针床的织针和后针床的织针交替地供给针织·纱,由此编织针织物的起口部。但是,该方法中,由于跨过前后的针床间的过渡纱容易变长,因此担心起口部变松弛。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利用放针来编织起口部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利用放针编织起口部时,首先在前后一方的针床上编织作为基端的基端线圈·列。并且,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以下过程使该基端线圈列的特定的线圈(对象线圈)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并供给新的针织纱,使从该对象线圈抽出的新线圈形成于一方的针床的织针(被移圈的对象线圈本来所钩挂的织针)。像这样编织成的起口部如图2所示,成为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线圈的沉降弧彼此相互缠绕而不解开的起口部。另外,在该起口部上将线圈间连接的针织纱长度不会不必要地变长,成为线圈彼此缩紧的状态,因此成为外观与起口部以外的部分相同的起口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4-732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所示的使用放针的起口方法,是在横机的织针为舌针的情况下有效的方法,在横机的织针是包括针本体和具有使针本体的针钩开闭的2张翼片的导针片的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917146号公报)的情况下是不合适的方法。若假设利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进行专利文献I的起口方法,则如图3所示,基端线圈列的线圈和新线圈的沉降弧彼此不会缠绕,因此不能形成与图2相同的起口部。上述问题因用于利用舌针和复合针在相对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结构不同而产生。在舌针的情况下,在线圈的移圈时,利用位于舌针的侧面的叶片,因此相对的针床的舌针的针钩彼此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稍微错开。相对于此,在包括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的复合针的情况下,是难以利用相对的复合针的针钩取得由位于翼片的齿口侧前端的针舌保持的线圈的构成,因此相对的针床的复合针的针钩彼此不会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这种相对的织针的位置关系的不同产生上述问题。此外,不言而喻,在按照与专利文献I相同的步骤的情况下,仅是不能利用复合针形成与图2相同的起口部,并不是不能利用复合针使针织物起口。如上所述,在使用结构不同于舌针的复合针的横机中,为了编织通过使将钩挂于前针床的线圈彼此连接的针织纱和将钩挂于后针床的线圈彼此连接的针织纱相互缠绕而形成的起口部,要求全新的构思。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能够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通过放针来编织起口部,所述复合针包括针本体和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这些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前后任一方的针床上形成基端线圈列,从针床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反复进行放针,从而编织针织物的起口部,所述起针是形成与作为该基端线圈列的线圈之一的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的过程。该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设沿针床长度方向依次进行放针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该形成方向的相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a 5。 …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形成方向移动的期间,对所述对象线圈进行放针。…使所述给纱口移动到相比在所述工序P中移圈后的增圈靠所述始端方向侧。…使所述增圈移圈到所述另一方的针床。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横机的针床上设置的织针,是包括针本体和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的复合针。在此处,在工序0中使增圈(在工序a中伴随新线圈的形成而从一方的针床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对象线圈)移圈的针床有时根据编织中使用的横机的种类而变化。例如,在假定处于增圈钩挂于前针床的状态的情况下,使增圈移圈的针床如下所述。 具备在如后相对的如针床和后针床的两针床横机…后针床 具备前针床(下部前针床)和后针床(下部后针床)、及设于它们的上方的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四针床横机…下部后针床或上部后针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在工序P中使增圈移圈的织针是与在移圈前钩挂有增圈的织针相对的织针及夹着该织针的左右各三个织针中的任一个织针。例如在设沿针床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织针从左开始依次为织针A I,在工序a中增圈钩挂于前针床的织针E的情况下,在工序P中移圈的织针优选为后针床的织针B H (合计七个织针)中的任一个织针。专利技术效果通过反复进行本专利技术的工序a S,能够在每次进行放针时使增圈(对象线圈)的针织纱和新线圈的针织纱相互缠绕。其结果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编织的起口部成为与利用舌针进行放针而编织的起口部相同的起口部,不会解开。通过限定在工序P中使增圈移圈的织针的范围,缩短线圈移圈的距离,能够防止通过移圈对针织纱施加过度的张力。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编织工序的编织工序图。图2是使用具备舌针的横机,利用现有的放针方法编织成的起口部的线圈图。图3是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机,利用现有的放针方法编织成的起口部的线圈图。标号说明100 起口部10基端线圈列I对象线圈2 增圈3新线圈8 给纱口RS始端方向LS形成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编织对使用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相互对置的下部前针床(FD)和下部后针床(BD)、及设于这些FD和BD的上方的上部前针床(FU)和上部后针床(BU)的四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该横机具备复合针作为配置于针床的织针,所述复合针包括具有针钩的针本体和使针钩开闭的2张导针片,且能够在2张导针片之间进行线圈的交接。此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两针床横机或具备移圈针床的两针床横机。在这些两针床横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在相邻的线圈间夹着空针的抽针编织。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说明在BD上利用作为分离横列线的针织纱形成线圈后,与该分离横列线的线圈接续而使针织物起口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起口方法的例子。图1是用于利用来自由▼表示的给纱口 8的针织纱使针织物起口的编织工序图。图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短的黑棒表示设于各针床的织针,A C表示针床的织针的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中未使用FU的织针,因此FU的织针在图1中未图示。首先,SI中,示出在BD的织针A C上形成了作为起口的基端的基端线圈列10的线圈的状态。基端线圈列10的线圈是在未图示的分离横列线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形成的线圈。以后的编织工序中,从该状态开始朝向纸面左方向形成增圈。因此,设纸面左方向为“形成方向LS”,设其相反方向为“始端方向RS”。S2中,在使给纱口 8向形成方向LS移动的期间,形成与钩挂于BD的织针C的基端线圈列的线圈(参照SI的对象线圈I)接续的新线圈3,并且使该对象线圈I移圈到位于与对象线圈I所钩挂的BD的织针C相对的位置的FD的织针C (参照箭头)。移圈到FD的对象线圈I以后称为增圈2。在该S2的结束时点,从给纱口 8向新线圈3延伸的过渡纱与增圈2的形成方向LS侧的部分交叉。S3中,使在S2中钩挂于FD的线圈C的增圈2移圈到相比织针C靠形成方向LS侧的BU的织针B。此外,使增圈2移圈的织针例如也可以是B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物的起口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这些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前后任一方的针床上形成基端线圈列,从针床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反复进行放针,从而编织针织物的起口部,所述起针是形成与作为该基端线圈列的线圈之一的对象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使该对象线圈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的过程,所述针织物的起口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设置的织针,是包括针本体和具有2张翼片的导针片的复合针,设沿针床长度方向依次进行放针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该形成方向的相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工序α,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形成方向移动的期间,对所述对象线圈进行放针;工序β,使在所述工序α中通过放针移圈到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对象线圈即增圈移圈到与钩挂有该增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的织针;工序γ,使所述给纱口移动到相比在所述工序β中移圈后的增圈靠所述始端方向侧处;及工序δ,使所述增圈移圈到所述另一方的针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一良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