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及纺纱方法和生产工艺技术

技术编号:848551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为蚕蛹/涤/棉混纺纱,蚕蛹/涤/棉的混纺重量比例为50∶25∶25,所述混纺纱的线密度为14.8tex。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使用上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以及所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和所述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的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综合采用了蚕蛹蛋白、涤纶和棉三种纤维,其配比及线密度能够充分发挥各纤维的优点,弱化各自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既满足了美观的要求,又克服了蚕蛹蛋白短纤维的不足,同时具有良好吸湿、悬垂、抗紫外线、舒适、卫生等性能,且生产过程一次成型,节约成本和能源,附加值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及纺纱方法和 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尤其涉及一种混纺纱、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及其相应 的纺纱方法和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在全球石油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合成纤维生产成本会逐步走高,量的增长也会 受到约束;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和服饰的舒适性、环保性也有了更高的 要求,天然功能性纺织品已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倡导“绿色”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 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的生态安全产品。宜宾惠美纤维 新材料公司出品的圣桑蚕蛹蛋白纤维,以其滑爽如真丝,柔软似羊绒的特点,以及蚕蛹蛋白 所蕴含的18种氨基酸能够润泽皮肤,抗紫外线,绿色环保等特性,受到内衣、家纺等行业的 关注。圣桑蚕蛹蛋白纤维种种优良特性,定位其主要适用范围为接触皮肤类产品。“圣桑”蚕蛹蛋白纤维是综合利用高分子技术、化纤纺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将 蚕蛹蛋白与天然纤维素共混后,制成的新型生物质纤维。在加工过程中,采用高科技工艺, 故纤维成形时,蛋白质能富集在纤维的表面,形成皮芯结构的蛋白质纤维。这项以优良的 动物蛋白+纯净的天然植物纤维,制成新型全天然生物质纤维的专利技术,获国家专利技术专利(ZL 03135631. 3),是世界人造纤维专利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开创了纤维史的新纪元。它以 蚕蛹蛋白和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其原料蚕蛹具有较强的可再生性,不会对地球资源造成威 胁,符合绿色纺织品的要求。更为可贵的是其原料原本在剥茧抽丝后是废弃的,这一特点在 当今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宝贵的。用蚕蛹蛋白纱线制成的织物,满足服装未来流行趋势发展方向,SP :轻薄、飘逸、舒 适、富有质感、功能性、绿色环保、保健等。开发面料适宜做女装裙装、衬衣等夏季贴身穿衣 服,旨在运用蚕蛹蛋白短纤维的优良性能与新技术开发出具有高科技、高档次、高附加值的 蚕蛹蛋白纤维机织新产品,以增加纺织品的种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缺乏兼 顾吸湿、悬垂、抗紫外线、舒适、卫生等性能的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吸湿、悬垂、抗紫外线、舒适、卫生等性能 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上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所述纺纱方法制造所述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 的生产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为蚕蛹/涤/棉混纺纱,蚕蛹/涤 /棉的混纺重量比例为50 25 :25,所述混纺纱的线密度为14. 8tex。本发有提供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的织物结构为平纹地提花格,经纬纱均采用所 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所述平纹地提花格的地组织采用平纹组织;所述平纹地提花格的 提花格采用透孔组织;所述平纹地提花格在一个组织循环里有60根经纱和60根纬纱,分 布有2个透孔提花格;所述平纹地提花格的经纱密度433根/10cm,纬纱密度236根/10cm。本专利技术的制造上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的纺纱方法依次包括五道工序,第一道工 序是分别对蚕蛹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棉纤维进行开清棉,蚕蛹/涤/棉的混纺重量比例为 50 25 25 ;第二道工序是梳棉,即对蚕蛹蛋白纤维、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分别进行梳棉;第三 道工序是并条,先对蚕蛹蛋白纤维、涤纶纤维分别进行预并条,再对分别预并条后的蚕蛹蛋 白纤维、涤纶纤维以及未经预并条处理的棉纤维进行三道混并;并条工序中并条机使用防 缠皮辊;第四道是粗纱工序;第五道是细纱工序,细纱工序中采用赛络纺,细纱工序后得到 线密度为14. 8tex的混纺机织用纱。采用赛络纺的细纱工序的工艺参数为前罗拉速度178 r/min,后区牵伸倍数1. 21,捻系数390,罗拉隔距18X31 mm,喇叭口 3. 5X2. 5mm,集合器3. 0mm,皮辊为中硬度皮 辊,钢丝圈使用F09/0,车速180r/min,锭速14454r/min。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所述纺纱方法制造所述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的生产工艺是纺 纱完成后进行织造,织造工艺依次包括络筒工序、整经工序、浆纱工序、穿经工序和织造工 序;浆纱工序中采用的浆液配方为在直径I米的调浆桶内加入37. 5公斤PVA — 1799、12. 5 公斤⑶-747、62. 5公斤磷酸酯、20公斤QL-89和3公斤SLM0-02,加入水使调浆桶内的浆液 高度达到90厘米。络筒工序中采用的工艺参数为S: + 140% XL 5cm, L: + 40% X20cm, T:— 40% X 20cm。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综合采用了蚕蛹蛋白、涤纶和棉三种纤维,其配比及 线密度能够充分发挥各纤维的优点,弱化各自存在的缺陷;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蚕蛹蛋白纤维混 纺纱能够生产出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2.本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在组织配合方面采用了平纹地提花格组织。地组 织采用比较紧密的平纹组织,耐磨性好,提花格采用透孔组织,产生自然的透孔效应,强化 产品的吸湿排汗能力。设计中巧妙地将两种组织联合,制成优美的花式透孔织物。其外观 新颖俏皮,既满足了美观的要求,同时平纹组织满足了织物耐磨、耐用的要求,透孔组织使 得织物的透湿、透气性增强。3.针对蚕蛹蛋白纤维强力低的特点,在纺纱时采用赛络纺技术,使得所纺成的纱 具有类似股纱的结构,对于提高强力,提升混纺纱光洁度和强度、改善条干,减少粗节、细节 及毛羽,以及提高纱线的可织性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显著提升了纱线品质档次,更 好地体现织物的服用性能,并减轻了后道工序的压力(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浆纱时采取措 施以减少毛羽等)。本专利技术在纺纱时利用赛络纺技术以减少毛羽、粗节、细节等,使得所纱线 强力高,条干好,表面光洁,与现有技术相比属于在源头上处理,不但效果更好,同时也节约 了成本。4.本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在一个组织循环里有60根经纱和60根纬纱,分 布有2个透孔提花格,使得该织物以平纹和透孔组织为基本组织,两种组织交替配置制成优美的花式透孔织物。其平纹组织满足了织物耐磨、耐用的要求,透孔组织使得织物的透 湿、透气性增强。5.本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通过组织的设计和适宜的生产加工过程,能够达 到质地轻软,光滑舒适,吸湿排汗,抗紫外线,外观独特美观的综合效果。整个生产过程集实 用性、功能性、装饰性为一体,同时工艺流程短,在普通生产设备上可以生产,加工成本低, 能耗少。6.预并条和并条时并条机使用防缠皮辊,能够增加胶辊抗静电性能。7.蚕蛹蛋白纤维和涤纶纤维混并前先经过一道预并条工序,再经过三道混并(即 并条工序),能够提闻混纺后二种纤维的均勻性。8.细纱工序的具体工艺参数使得赛络纺技术能够很好地运用在细纱工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兼具良好吸湿、悬垂、抗紫外线、舒适、卫生等 性能的面料,利用了蚕蛹蛋白短纤维的优良性能,同时又克服了蚕蛹蛋白短纤维的不足。本 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外观独特美观,耐洗性强;生产过程一次成型,节约成本和能 源,附加值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吸湿悬垂抗紫外面料的织物上机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所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为蚕蛹/涤/ 棉混纺纱,蚕蛹/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为蚕蛹/涤/棉混纺纱,蚕蛹/涤/棉的混纺重量比例为50:25:25,所述混纺纱的线密度为14.8tex。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娟周蓉齐瑞岭姚永标马芹丁艳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