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运婷专利>正文

文物裹包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2173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0:58
文物裹包带包括有内塑料薄膜、外塑料薄膜、干燥膜以及封孔塑料薄膜,内塑料薄膜设有吸湿孔,利用文物裹包带裹包文物后,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通过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吸收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裹包带,特别是一种文物裹包带
技术介绍
目前,文物在出土、维护、运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进行防潮工作,以防止文物受潮造的损害,一种具有吸潮功能的文物裹包带,己成为文物维护、运输以及存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文物裹包带,利用文物裹包带裹包文物,防止文物受潮,特别是形状复杂的文物。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文物裹包带由内塑料薄膜、外塑料薄膜、干燥膜以及封孔塑料薄膜构成,内塑料薄膜的第一边沿与外塑料薄膜的第二边沿密封连接,内塑料薄膜与外塑料薄膜之间形成一个干燥型腔,干燥膜设于干燥型腔内,内塑料薄膜设有吸湿孔,封孔塑料薄膜覆盖于内塑料薄膜的表面,利用封孔塑料薄膜将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封住,使干燥膜密封于干燥型腔内,在文物裹包带裹包文物之前,防止干燥型腔内的干燥膜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干燥膜吸潮功能。使用时,将卷起包装的文物裹包带松开,利用封孔塑料薄膜设有的撕开耳将封孔塑料薄膜于内塑料薄膜的表面撕开,利用文物裹包带来裹包需要防潮的文物,裹包时,内塑料薄膜向着被裹包的文物,使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贴着被裹包的文物,并利用文物裹包带将文物完全裹包起来,再用封口胶带扎紧,使被裹包的文物与外部空气隔离,利用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通过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吸收被裹包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文物裹包带包括有内塑料薄膜、外塑料薄膜、干燥膜以及封孔塑料薄膜,内塑料薄膜设有吸湿孔,利用文物裹包带裹包文物后,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通过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吸收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附图说明图1是文物裹包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1所示的文物裹包带的结构示意图,文物裹包带由内塑料薄膜1、外塑料薄膜2、干燥膜3以及封孔塑料薄膜4构成,内塑料薄膜I的第一边沿5与外塑料薄膜2的第二边沿6密封连接,内塑料薄膜I与外塑料薄膜2之间形成一个干燥型腔7,干燥膜3设于干燥型腔7内,内塑料薄膜I设有吸湿孔8,封孔塑料薄膜4覆盖于内塑料薄膜I的表面,利用封孔塑料薄膜4将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8封住,使干燥膜3密封于干燥型腔7内,防止干燥型腔7内的干燥膜3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文物裹包带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将卷起包装的文物裹包带松开,利用封孔塑料薄膜4设有的撕开耳9将封孔塑料薄膜4于内塑料薄膜I的表面撕开,利用文物裹包带来裹包需要防潮的文物,裹包时,内塑料薄膜I向着被裹包的文物,使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8贴着被裹包的文物,并利用文物裹包带将文物完全裹包起来,再用封口胶带扎紧,使被裹包的文物与外部空气隔离,利用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3通过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7吸收被裹包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为了于内塑料薄膜I与外塑料薄膜2之间形成一个干燥型腔7,内塑料薄膜I的第一边沿5与外塑料薄膜2的第二边沿6热合溶接。干燥膜3为活性炭纤维膜,活性炭纤维膜为经过干燥的活性炭纤维膜,用于加强干燥膜3的吸潮效果。为了使干燥膜3比较容易吸收文物水分,吸湿孔8的孔径为2至10毫米,每个吸湿孔8的孔边与其他的吸湿孔8孔边的距离为2至10毫米;根据文物的大小设置不同孔径以及不同孔边距离的内塑料薄膜I。为了避免强光线照射到文物上,外塑料薄膜2以及内塑料薄膜I为不透明的塑料薄膜;外塑料薄膜2的颜色为黑色,内塑料薄膜I为红色。文物裹包带制造时,利用卷筒卷起包装出厂。权利要求1.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文物裹包带由内塑料薄膜(I)、外塑料薄膜(2)、干燥膜(3)以及封孔塑料薄膜(4)构成,内塑料薄膜(I)的第一边沿(5)与外塑料薄膜(2)的第二边沿(6)密封连接,内塑料薄膜(I)与外塑料薄膜(2)之间形成一个干燥型腔(7),干燥膜(3)设于干燥型腔(7)内,内塑料薄膜(I)设有吸湿孔(8),封孔塑料薄膜(4)覆盖于内塑料薄膜(I)的表面,利用封孔塑料薄膜(4)将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8)封住,使干燥膜(3)密封于干燥型腔(7)内,防止干燥型腔(7)内的干燥膜(3)吸收空气中的水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文物裹包带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将卷起包装的文物裹包带松开,利用封孔塑料薄膜(4)设有的撕开耳(9)将封孔塑料薄膜(4)于内塑料薄膜(I)的表面撕开,利用文物裹包带来裹包需要防潮的文物,裹包时,内塑料薄膜(I)向着被裹包的文物,使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8)贴着被裹包的文物,并利用文物裹包带将文物完全裹包起来,再用封口胶带扎紧,使被裹包的文物与外部空气隔离,利用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3)通过内塑料薄膜(I)的吸湿孔(7)吸收被裹包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塑料薄膜(I)的第一边沿(5)与外塑料薄膜(2)的第二边沿(6)热合溶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膜(3)为活性炭纤维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炭纤维膜为经过干燥的活性炭纤维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湿孔⑶的孔径为2至10毫米,每个吸湿孔⑶的孔边与其他的吸湿孔⑶孔边的距离为2至10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塑料薄膜(2)以及内塑料薄膜(I)为不透明的塑料薄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塑料薄膜(2)的颜色为黑色,内塑料薄膜(I)为红色。全文摘要文物裹包带包括有内塑料薄膜、外塑料薄膜、干燥膜以及封孔塑料薄膜,内塑料薄膜设有吸湿孔,利用文物裹包带裹包文物后,文物裹包带内的干燥膜通过内塑料薄膜的吸湿孔吸收文物的水分,防止文物受潮。文档编号B65D65/22GK102991859SQ20121048799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专利技术者郑运婷 申请人:郑运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文物裹包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文物裹包带由内塑料薄膜(1)、外塑料薄膜(2)、干燥膜(3)以及封孔塑料薄膜(4)构成,内塑料薄膜(1)的第一边沿(5)与外塑料薄膜(2)的第二边沿(6)密封连接,内塑料薄膜(1)与外塑料薄膜(2)之间形成一个干燥型腔(7),干燥膜(3)设于干燥型腔(7)内,内塑料薄膜(1)设有吸湿孔(8),封孔塑料薄膜(4)覆盖于内塑料薄膜(1)的表面,利用封孔塑料薄膜(4)将内塑料薄膜(1)的吸湿孔(8)封住,使干燥膜(3)密封于干燥型腔(7)内,防止干燥型腔(7)内的干燥膜(3)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运婷
申请(专利权)人:郑运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