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登机桥,包括可伸缩桥体通道和遮篷装置,所述遮篷装置包括门形框架和对接框架,所述对接框架包括硬质框架和柔性框架,门形框架和硬质框架之间连接有收放机构和蓄能装置,硬质框架铰接于不可伸缩的地板,柔性框架固接于地板前端,地板层前端两个侧部以及硬质框架两侧分支上还分别设置有测距仪,硬质框架和柔性框架之间连接有多个致动器;所述硬质框架的侧向分支在宽度上要宽于柔性框架的侧向分支,硬质框架上的测距仪安装于所述多出的宽度上。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登机桥,提高了密封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登机通道,具体涉及一种包括遮篷装置的登机桥,尤其涉及一种 包括在与飞机对接之前就能够自适应地具有与飞机表面弧度吻合的外形的对接框架的登 机桥。
技术介绍
飞机登机桥是一款现代客机惯常使用的机场设备,它们被用作登机的入口,可供 乘客从航站楼进入客机内部。这种登机桥通常在其端部都具有一个遮篷装置,它跨接于登 机桥与飞机之间的空间中,从而可以保护登机人员不受到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专利文献CN100355628C公开了一种飞机乘客航梯或飞机登机桥密封装置,包括 一张紧在一连接地板上方的折棚,其中所述折棚在其一开口端上具有一柔性框架,在其另 一端处设置在一用来固定在飞机乘客航梯或飞机登机桥上的门形框架上,其中所述柔性框 架在所述折棚伸出时贴合在飞机外壳上,并且其中设有一用于所述折棚的操纵装置,以展 开或合拢所述折棚,其中所述操纵装置包括卷绕装置和由蓄能装置、多连杆构成的制动致 动机构。专利文献CN100528688C公开了一种遮蓬装置,用于飞机的登机桥,包括柔性框架, 设置在该遮蓬装置的一开口端,用于在该遮蓬装置展开时贴合到该飞机的外壳;门形框架, 设置在该遮篷装置的另一开口端,用于连接到该登机桥;可展开的折篷,跨接在该柔性框架 和该门形框架之间,并连接到该柔性跨接和该门形框架的顶部和两侧,还包括至少两个彼 此独立的操纵机构,用于驱动该遮蓬装置展开和/或合拢,所述操纵机构由卷绕装置和单 个蓄能装置构成。专利文献CN101910001A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式登机桥的吻接装置,包 括充气部,其附接到所述移动式登机桥的遮蓬的端部并且能够注入空气;和缓冲材料,其 设置在所述充气部内,并且所述缓冲材料即使在从所述充气部中排出空气时仍保持固定形 状。专利文献US5267368A公开了一种登机桥遮篷装置,其使用致动器推动可折叠对接框架 实现与飞机舱门的对接。因此可以看出,现有技术在实现遮篷装置与机身对接时通常都采用了蓄能装置, 例如气弹簧等和卷绕装置配合使用,或者液压致动器,文献CN100355628C还使用了多个连 杆或悬臂结构;而为了尽可能使得对接框架紧密贴合机身,且减少遮篷装置对于飞机机身 外壳可能造成的伤害,现有技术中的对接框架还多采用柔性框架,尤其文献CN101910001A 还都采用带有缓冲材料的充气装置。但是,现今的飞机彼此之间的差异都较大,其外轮廓的 曲率变化也都较大,特别是机首过渡区域内有时还存在很大的弯角,使得现有的登机桥遮 篷装置很难精确地贴合到飞机外壳上,进而留存缝隙。这些缝隙在恶劣条件下是极为不利 的,特别是雨雪天气,很容易导致水分进入飞机内部或淋湿旅客,还可能在登机桥或机身内 部造成湿滑风险。前述文献中通过蓄能装置或致动器,例如气弹簧、液压致动器推动对接柔 性框架的顶部,使遮篷装置贴合到机身外壳,由于此种情况下,对接框架是被动的被推压到 机身上,一方面致动结构较为复杂,另一方面柔性框架在面对多种机身曲率时,通常也难以 十分紧密地贴合到机身外壳上。况且,为了实现紧密贴合,气弹簧、液压致动器一般也需要提供较大推力,因此难免对机身外壳造成损害。文献CN202379091U公开了一种登机桥接机测距传感装置,包括安装在接机口端 部的缓冲胶管,所述缓冲胶管上安装有测距传感装置,所述缓冲胶管的一侧上开有探测孔, 所述测距传感装置的传感器探头与所述探测孔正对设置。其主要用于反应缓冲胶管的变形 程度,并及时通知控制系统发出制动信号,防止对机身造成较大冲击。但是它所采用的展开 结构仍属于常规的现有技术,其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文献CN101287649B公开了一种将登 机桥自动对接到舱门上的方法,其采用激光测距仪和计算机控制装置实现登机桥与飞机舱 门的自动对接。上述两篇文献对于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登机桥普遍存在下列缺陷由于蓄能装置或致动器施力点单 一,柔性框架难以适应各种飞机表面曲率,灵活性和密封性都较差;而为了将柔性框架紧 密地贴合机身外壳,通常施加的力都比较大,容易损害机身外壳,另外由于蓄能装置或致动 器通常在遮篷装置触及机身外壳后才开始工作,因此容易因为自身故障或系统失误造成过 载,严重损害机身外壳;缺乏乘客登机过程实时检测和警报装置,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遮篷装置的登机桥,尤其涉及一种包 括在与飞机对接之前就能够自适应地具有与飞机表面弧度吻合的外形的对接框架的登机 桥。登机桥包括可伸缩桥体通道和遮篷装置,所述遮篷装置包括门形框架和对接框架,所 述对接框架包括硬质框架和柔性框架,门形框架和硬质框架之间连接有收放机构和蓄能装 置,硬质框架铰接于不可伸缩的地板,柔性框架固接于地板前端,地板层前端两个侧部以及 硬质框架两侧分支上还分别设置有测距仪,硬质框架和柔性框架之间连接有多个致动器; 所述硬质框架的侧向分支在宽度上要宽于柔性框架的侧向分支,硬质框架上的测距仪安装 于所述多出的宽度上。优选地,柔性框架由塑料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测距仪为激光测距仪或超声波测距仪、红外线测距仪。优选地,硬质框架和柔性框架之间以及硬质框架和门形框架之间连接有遮篷。优选地,还包括接收测距仪信号以及控制致动器的控制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登机桥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本专利技术利用多个测距仪和致动器来 变形柔性框架,因此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飞机表面曲率,且能够具备很好的密封性;(2)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对接框架在触及机身外壳之前已经完成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致动器由于 自身故障或系统失误而过载;(3)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测距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对接情况,并 发出警报,因此更加安全。附图说明图1部分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登机桥的纵向截面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致动器与测距仪的安装关系;图3示意性地模拟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折棚装置的柔性框架的变形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其部分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登机桥,本专利技术中的登机桥是一种包括 滚轮的伸缩式登机桥。其包括桥体通道和遮篷装置1,该折棚装置I包括门形框架2和对接 框架3,对接框架3直接用于实现折棚装置I与飞机机身外壳的对接。对接框架3包括硬质 框架4以及将会与机身外壳直接接触的柔性框架5,柔性框架5由柔性材料制成,但该材料 的延展性较差,例如塑料。柔性框架四周还可进一步地包括缓冲材料、充气垫或弹性可变性 管等等。门形框架2固定连接于地板层6。所述地板层是无法改变形状的不可伸缩式固定 地板层。硬质框架4则枢转地铰接于折棚装置I的地板层6,硬质框架4也可以包括能够 阻止其枢转的扣锁装置;并且门形框架2和硬质框架6之间使用蓄能装置和回收卷绕机构 8,蓄能装置例如可以是气弹簧7。柔性框架可以固定设置于地板上,但作为一种选择,也可 以铰接于地板的前端。为了增加入口面积,优选地,硬质框架4和柔性框架也可以设置于地 板层的外侧面上。在每一侧上,硬质框架4和柔性框架5之间连接有多个致动器(为了能够 适应各种机身表面曲率,在成本能够接受范围内,致动器的数量优选为越多越好),例如液 压致动器9,出于简化考虑,在本实施例中,液压致动器的数目为四个,分别水平地设置于硬 质框架4和柔性框架5之间。这四个致动器优选为分散地分布在硬质框架的每一侧上,但 多个致动器中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括遮篷装置的登机桥,包括可伸缩桥体通道和遮篷装置(1),其特征在于遮篷装置包括门形框架(2)和对接框架(3),所述对接框架(3)包括硬质框架(4)和柔性框架(5),门形框架(2)和硬质框架(4)之间连接有收放机构(8)和蓄能装置(7),硬质框架(4)铰接于不可伸缩的地板(6),柔性框架(5)固接于地板(6)前端,地板层前端两个侧部以及硬质框架(4)两侧分支上还分别设置有测距仪(10,11),硬质框架(4)和柔性框架(5)之间连接有多个致动器(9);所述硬质框架(4)的侧向分支在宽度上要宽于柔性框架(5)的侧向分支,硬质框架上的测距仪安装于所述多出的宽度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狄睿,狄春保,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市科技开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