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砂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1708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砂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适应湿拌砂浆搅拌设备的迅速发展而提供一种原料砂运输设备。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运砂车,包括底盘、砂仓和输砂螺旋,所述砂仓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输砂螺旋设置在所述砂仓的底部,所述输砂螺旋的入料口与所述砂仓的出料口连通。由于采用输砂螺旋进行输送,因此方便湿砂的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砂车
技术介绍
干混砂浆,又称商品砂浆、预拌砂浆,它由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细骨料、外加剂等固体材料组合而成,按照一定配比通过干混工艺进行预拌而成的一种干粉建筑材料。它是在工厂中经过准确配比和均匀混合而成的砂浆半成品,到施工现场加水搅拌即可使用。干混砂浆具有工作效率高、节省原料、利废环保、便于机械化、可满足特殊要求等优势。因此,干混砂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力发展。但是,干混砂浆采用背罐车、干混砂浆运输车运送过程中容易离析;原料砂需要经过烘干后进行多级筛分,能耗大;干混过程中所产生粉尘大,除尘难度大,污染环境等等。另外有一个严重阻碍干混砂浆的发展的问题为保证干混砂浆的质量,国家规定制备干混砂浆时将砂子烘干后再与胶凝材料混合,而施工时又必须加水搅拌形成湿拌砂浆。在干混砂浆的诸多问题出现时,直接生产湿拌砂浆的湿拌砂浆搅拌设备应运而生。现有的湿拌砂浆搅拌设备包括搅拌主楼、粉罐,搅拌主楼内集成有搅拌主机、水箱、水计量系统、外加剂箱、外加剂计量系统、骨料计量系统、控制系统等,骨料、粉料、水、砂子、外加剂等经过计量后送入搅拌主机搅拌生成砂浆。伴随着湿拌砂浆搅拌设备的迅速发展,对原料砂运输设备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适应湿拌砂浆搅拌设备的迅速发展而提供一种原料砂运输设备。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运砂车,包括底盘、砂仓和输砂螺旋,所述砂仓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输砂螺旋设置在所述砂仓的底部,所述输砂螺旋的入料口与所述砂仓的出料口连通。优选的,所述运砂车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砂仓连接,将所述砂仓支撑在所述底盘上。优选的,所述砂仓采用上大下小的V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砂仓侧壁设置有破拱口。优选的,所述运砂车还包括车顶密封装置,所述车顶密封装置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能驱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向左右展开。优选的,所述运砂车还包括分压罩,所述分压罩包括两个分压板、骨架,所述两个分压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两个或以上的骨架,所述每个分压板上相邻骨架间有距离,所述骨架与所述砂仓底部的侧壁连接。优选的,所述输砂螺旋水平设置,并与所述底盘之间保留有间隙。所述输砂螺旋为U形或V形结构。所述输砂螺旋包括螺旋壳体、螺旋主轴、螺旋叶片、卸料蝶阀和驱动系统,所述螺旋主轴设置在所述螺旋壳体内,所述螺旋主轴上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卸料蝶阀设置在所述输砂螺旋的出料口,所述驱动系统用来驱动所述输砂螺旋。所述螺旋叶片为变螺距结构,从所述输砂螺旋的入料口到所述输砂螺旋的出料口螺距逐渐增大。所述运砂车还包括分压罩,所述分压罩包括两个分压板、骨架,所述两个分压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两个或以上的骨架,所述每个分压板上相邻骨架间有间距,所述骨架与所述螺旋壳体连接。所述骨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砂仓底部的侧壁或所述螺旋壳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I)采用输砂螺旋进行输送方便湿砂的输送;螺旋输送装置顶部设计专用分压罩,一方面降低螺旋上方的堆料高度,减少螺旋上方的压力,减少启动力矩和螺旋额定功率,螺旋可以采用液压驱动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另一方面螺旋分压罩上方开设专用的流通通道,保障物料的畅通;采用无吊轴单根主轴的螺旋输送装置,加大主轴直径,一则提高螺旋轴刚性和强度,另一方面取消吊轴,避免堵料问题;采用全敞口入料,入料口长,料仓高度低,容量大、重心低;变螺距螺旋结构,阶段性入料,无堵料现象。2)车顶设置有密封装置,可以防止砂子在运输过程中泄露污染环境。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B视图。图4为图2的A-A视图。图5为分压罩设置在螺旋壳体上的结构视图。图6所示为分压罩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包括底盘1、砂仓2和输砂螺旋3,所述砂仓2设置在所述底盘I上,所述输砂螺旋3设置在所述砂仓2的底部,所述输砂螺旋3的入料口与所述砂仓2的出料口连通。砂子先输送到砂仓2内,由于输砂螺旋3的入料口与砂仓2的出料口连通,因此,砂仓2内砂能顺利落到输砂螺旋3内,砂子在螺旋的带动下由输砂螺旋的入料口向出料口运动,最终由出料口输出。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还包括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I和所述砂仓2连接,将所述砂仓2支撑在所述底盘I上,所述砂仓2采用上大下小的V形结构,所述输砂螺旋3水平设置,并与所述底盘I之间保留有间隙。由于支撑柱7的支撑,使得砂仓2不与底盘I直接接触,相互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便于输砂螺旋3的装卸和维修,输砂螺旋3吊在砂仓2上面并与底盘I不直接接触,避免输砂时相互摩擦产生磨损。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的砂仓2的侧壁上设置有4个破拱口 21,当然破拱口还可以设置更多,并配套有专用的破拱手柄,可以根据需要在砂仓2两侧壁的多个位置设置破拱口 21。含水率较高的湿砂粘结性较强,运砂车装载砂子进行远距离运输及颠簸后,砂仓内部砂子粘结成块,当采用水平螺旋输砂时,在螺旋上方砂子结拱,湿砂难以落入螺旋,此种情况下可以用破拱手柄通过砂仓2侧壁的破拱口 21进行旋转或推拉,破拱手柄在砂仓两侧多点手动破坏砂拱的平衡,便可有效的实现砂子下落。当然,也可以在砂仓侧壁设置振动电机破拱。进一步的,如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运砂车还包括车顶密封装置4,所述车顶密封装置包括左侧板41、右侧板42和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能驱动所述左侧板41和右侧板42分别向左右展开。运砂车进入砂场后,打开车顶密封装置4的驱动系统,驱动左侧板41、右侧板42分别向左右展开,运动至砂仓两侧,通过砂场的上料皮带将已经筛分过的细砂运送至砂仓2中,砂装好后,左侧板41和右侧板42回归到初始位置,对车顶进行密封,可减少砂子在运输过程的扬尘。进一步的,如图1、图4、图5、图6所示,输砂螺旋3包括螺旋壳体31、螺旋主轴32、螺旋叶片33、卸料蝶阀34和驱动系统,所述螺旋主轴32设置在所述螺旋壳体31内,所述螺旋主轴32上设置有所述螺旋叶片33,所述螺旋叶片33为变螺距结构,从所述输砂螺旋3的入料口到所述输砂螺旋3的出料口螺距逐渐增大,所述卸料蝶阀34设置在所述输砂螺旋3的出料口,所述驱动系统用来驱动所述输砂螺旋3 ;本专利技术运砂车还包括分压罩5,所述分压罩可以设置砂仓2底部的侧壁上(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置螺旋壳体31上(如图5所示);所述分压罩包括两个分压板51和多个骨架52,所述两个分压板51的第一端连接成倒V形,第二端均设置有两个或以上的骨架52,相邻骨架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所述骨架52通过连接板6与所述砂仓2底部的侧壁或螺旋壳体31连接,所述分压板51的第二端与所述砂仓2底部侧壁或所述螺旋壳体31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这种间隙大小的调节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活塞杆方式,譬如分压板51和多个骨架52之间可以相对伸缩,也可以是门板式结构,譬如在分压板21上设置一滑板,分压板21和滑板之间相对滑动。在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砂车,包括底盘(1)和砂仓(2),所述砂仓(2)设置在所述底盘(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砂螺旋(3),所述输砂螺旋(3)设置在所述砂仓(2)的底部,所述输砂螺旋(3)的入料口与所述砂仓(2)的出料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全文贤刘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