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小森公司专利>正文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8481433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7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通过墨水供给操作将墨水从墨槽辊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至少一个上墨辊,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墨辊组被分成多个辊子组。分开的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还公开了一种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辊组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技术介绍
图11显示卷筒胶印机中的每一种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辊(墨水供应装置)的主要部分。在图11中,墨辊包括墨槽1、储存在墨槽I中的墨水2、墨槽辊3、沿墨槽辊3的轴向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墨槽键4(4-1至4-n)、墨斗棍5、墨棍组6、印刷板7和印版滚筒8,其中印刷板7安装在所述印版滚筒上。图像被印刷在印刷板7上。在墨水供应设备中,通过调节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将墨槽I中的墨水2供应给墨槽辊3。供应给墨槽辊3的墨水通过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经由墨辊组6被供应给印刷板7。要注意的是与印刷板7接触的墨形成棍6-1至6-4被布置在墨棍组6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处。当在墨水供应设备中切换印刷工作时,即,当用下一个印刷工作使用的印刷板7'更换用于前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时,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等变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墨槽I中的墨水2通过墨辊组6被供应给更换的印刷板7'。在这种情况下,在最终的印刷之前执行测试印刷以调节墨水供应量,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因此,期望的墨膜厚度分布(墨膜厚度的梯度)形成在墨辊组6中。然而,在传统的墨水供应设备中,当印刷板7被更换为印刷板7'以执行下一个印刷工作时,与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保持在墨辊组6中。在这种情况下,与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需求逐渐改变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极度需要墨水供应量的调节和测试印刷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为止。这会引起以下问题例如“预先印刷准备时间的增加”、“工作负荷的增加”、“印刷材料的浪费”、“生产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为止的墨水供应量的调节和测试印刷数,已经提出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0-16193号(文献I)和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1-188844号(文献2)中公开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在文献I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中,当切换印刷工作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当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保持被安装时,印刷机操作以印刷预定数量的纸张(空白纸张印刷),从而减少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水(墨水减少)。保持了使从墨辊组6的上游侧至下游侧变薄且在印刷期间所需的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参见图12A),即与印刷板7的无图像部分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a (墨水清除)。接着,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被设置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印刷机操作以执行墨斗辊5的预定次数的墨水供给操作。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b (参见图12B)叠置在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上,该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保持在墨辊组6中且是在印刷期间所需要的(预加墨水2)。在文献2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中,当切换印刷工作时,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设置成O。在该状态下,执行墨斗辊5的预定次数的墨水供给操作,从而使墨辊组6中剩余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I ( “墨水返回到墨槽”)。结果,墨辊组6中的每一个辊都没有保留任何墨水。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被设置成预定值(例如,50% ),并且墨槽辊3的旋转量被设置成预定值(例如,50% )。接着,以预定次数执行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从而形成在墨棍组6中印刷期间所需的最小墨I旲厚度分布Ma(参见图12A)(预加墨水I的第一步骤)。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被设置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印刷机操作以执行预定次数的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b (参见图12B)叠置在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上,该最小墨膜厚度分布形成在墨辊组6中并且是印刷期间所需要的(预加墨水I的第二步骤)。然而,由于在墨辊组6上留有墨膜厚度分布Ma时执行空白纸张印刷,因此文献I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墨水减少+预加墨水2)会浪费纸张。由于墨辊组6上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I且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a+Mb)从O形成,因此文献2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墨水返回到墨槽”+预加墨水I)费时。在该方法中,乳化的墨水(混合有润湿液的墨水)返回到墨槽I。可能会出现印刷问题,从而浪费印刷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提出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和设备在墨辊组中快速形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并且在切换印刷工作时无需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墨槽”。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通过墨水供给操作将墨水从墨槽辊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至少一个上墨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将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清除分开的多个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定位在墨辊组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脱开,并且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接着,墨辊组被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并且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例如通过使用墨水清除装置或用刀片刮削墨水除去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因此,与将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可以快速在墨辊组中形成,并且在切换印刷工作时无需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墨槽”。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方框图;图2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在分开墨辊组之前的连结状态)的视图;图3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墨辊组分开的状态)的视图;图4是显示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的细节的视图;图5A-5I是显示在切换印刷工作时用于墨辊组中的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墨膜厚度分布的形成过程的视图;图6A-6I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图7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图8是显示图7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图9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图1OA和IOB是显示图8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图11是显示印刷机中每一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和图12A和12B是显不形成在墨水供应设备的墨棍组上的墨I吴厚度分布Ma和Mb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实施例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包括CPU 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2)的墨槽(1)、布置在所述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4?1??4?n)、墨槽辊(3)、墨斗辊(5)和墨辊组(6),墨水根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从所述墨槽被供应到所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所述墨槽辊被传送到所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6?1??6?4),传送到所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所述墨辊组的端部处的所述上墨辊的脱开操作(S103);在使用所述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使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S134);在使用所述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S135);和清除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S137?S14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正大户塚纮通
申请(专利权)人:小森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