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520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包括一壳体、一传输线组及一外披覆层。该壳体可组合成一体或被拆开分离成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该传输线组包括一电连接器连接一传输线且被容置于该上、下壳体内。该外披覆层披覆在该传输线外侧形成一披覆状态,且能从该披覆状态与该传输线分离。所述传输线改良结构能够更换传输线外皮,披覆不同传输线,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电连接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输线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输线,特别涉及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普遍应用,让信息传输的便利性更加受到重视,而目前消费性的电子产品通常具有规格化的连接接口,配合连接接口的传输线组即可完成信息的传输。但是目前的传输线结构包括一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连接的一传输线,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的连接部位被一体成型的包覆在一高分子聚合物内,该高分子聚合物无法与该电接器及该传输线分离。除此之外,目前的传输线采用一内覆层一体成型的包覆复数芯线,该内覆层不能够与该芯线分离,若内覆层受损则会影响传输线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壳体组合成一体或被拆开分离成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本技术之一目的,外披覆层可披覆在一传输线的外侧,或从该披覆状态被脱离。本技术之一目的,提供一种可更换传输线外皮的传输线改良结构。本技术之一目的,提供一种可更换传输线外观的传输线改良结构。本技术之一目的,提供一种可披覆不同传输线的传输线改良结构。本技术之一目的,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电连接器的传输线改良结构。本技术之一目的,提供一种一外披覆层的两开放端分别与两电连接器相连接,并分别容设于两壳体内的传输线改良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包括一壳体,包括一上壳体对接一下壳体形成一组合状态,其中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在组合状态能被拆开分离;一传输线组,包括一电连接器连接一传输线,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容置于该上、下壳体内,且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外部;一外披覆层, 包括一内腔室,所述内腔室具有一开合部贯穿该外披覆层,并经由打开及闭合该开合部,以使该内腔室打开及闭合;其中该传输线通过该开合部容置于该内腔室内,使该外披覆层披覆在该传输线外侧形成一披覆状态,且在该披覆状态下该外披覆层通过该开合部与该传输线分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输线包括复数芯线及一内覆层包覆该复数芯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输线包括复数芯线,每一芯线被一内覆层包覆。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体包括一上接合边围绕该上壳体周缘并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上接合边具有两相对的侧边及一前端与一后端;该两侧边设有两相对称的上扣槽、定位柱、限位柱及第一缺口 ;该前端设有一第一前开槽连通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后端设有一组对称的上扣接柱;一后开槽设在该上扣接柱之间,且该后开槽具有一第一下陷槽; 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底面设有一定位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包括一下接合边围绕该下壳体周缘并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下接合边具有两相对的侧边及一前端与一后端;该两侧边设有两相对称的下扣接柱、挡部、定位柱及第二缺口,其中该下扣接柱扣接该上扣槽,该定位柱插入该定位孔,该第二缺口对应该第一缺口 ;该前端设有一第二前开槽连通开第二容置空间且对应该第一前开槽;该后端设有一组对称的下扣槽及一组对称的凸块,其中该下扣槽供该上扣接柱扣接, 一第二下陷槽设在该凸块之间且对应该第一下陷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凹槽及一对称的组接部,该凹槽设在该电连接器的一侧对接该定位部,该组接部设在该电连接器的末端对接该挡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披覆层包括一开放端于该电连接器连接,且被收容于该上、 下壳体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腔室的形状配合该传输线的外型以容置该传输线。本技术提供另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包括一第一上壳体对接一第一下壳体形成一组合状态,其中该第一上壳体与该第一下壳体在组合状态能被拆开分离;一第二壳体,包括一第二上壳体对接一第二下壳体形成一组合状态,其中该第二上壳体与该第二下壳体在组合状态能被拆开分离;一传输线组,包括两电连接器连接一传输线的两端,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上、下壳体内及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上、下壳体内,且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及第二壳体外部;一外披覆层,包括一内腔室,所述内腔室具有一开合部贯穿该外披覆层,并经由打开及闭合该开合部,以使该内腔室成为打开及闭合;其中该传输线通过该开合部容置在该内腔室内,使该外披覆层披覆在该传输线外侧形成一披覆状态,且在该披覆状态下该外披覆层通过该开合部与该传输线分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输线包括复数芯线及一内覆层包覆该复数芯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输线包括复数芯线,每一芯线被一内覆层包覆。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二上壳体分别包括一上接合边围绕该上壳体周缘并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上接合边具有两相对的侧边及一前端与一后端;该两侧边设有两相对称的上扣槽、定位柱、限位柱及第一缺口 ;该前端设有一第一前开槽连通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后端设有一组对称的上扣接柱;一后开槽设在该上扣接柱之间,且该后开槽具有一第一下陷槽;该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底面设有一定位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二下壳体分别包括一下接合边围绕该下壳体周缘并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下接合边具有两相对的侧边及一前端与一后端;该两侧边设有两相对称的下扣接柱、挡部、定位柱及第二缺口,其中该下扣接柱扣接该上扣槽,该定位柱插入该定位孔,该第二缺口对应该第一缺口 ;该前端设有一第二前开槽连通开第二容置空间且对应该第一前开槽;该后端设有一组对称的下扣槽及一组对称的凸块,其中该下扣槽供该上扣接柱扣接,一第二下陷槽设在该凸块之间且对应该第一下陷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凹槽及一对称的组接部,该凹槽设在该电连接器的一侧对接该定位部,该组接部设在该电连接器的末端对接该挡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披覆层包括一第一开放端及一第二开放端分别于该第一及第二壳体连接,该内腔室从该第一开放端延伸到该第二开放端,且形状配合该传输线的 外型以容置该传输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开放端及该第二开放端分别收纳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 上、下壳体内及该第二壳体的第二上、下壳体内。 本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所述传输线改良 结构的内覆层能够与所述芯线分离,内覆层受损不会影响传输线的使用,外披覆层能够从 披覆状态被脱离,更换传输线的外皮,改变传输线的外观。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适用 于各种规格的电连接器的传输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八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传输线组放置在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八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传输线与外披覆层分离的示意图;图48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传输线进入外披覆层的内腔室的示意图;图犹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传输线与外披覆层成披覆状态下的示意图;图5八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另一状态的传输线与外披覆层的分离示意图;图58是图5 4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应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八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应用该电连接器放置在第一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78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应用该电连接器放置在第一下壳体的俯视示 意图;图70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应用该电连接器放置在第二下壳体的俯视示 意图;图8是本技术传输线改良结构应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壳体 1上接合边11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输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改良结构包括:一壳体,包括一上壳体对接一下壳体形成一组合状态,其中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在组合状态下能被拆开分离;一传输线组,包括一电连接器连接一传输线,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容置于该上、下壳体内,且该电连接器及该传输线的一端延伸于壳体外部;一外披覆层,包括一内腔室,该内腔室具有一开合部贯穿该外披覆层,并经由打开及闭合该开合部,以使该内腔室打开及闭合;该传输线通过该开合部容置于该内腔室内,使该外披覆层披覆在该传输线外侧形成一披覆状态,且在该披覆状态下该外披覆层通过该开合部与该传输线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裕刘大源
申请(专利权)人:高位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