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有一强化上盖基板以及一触控电极层,该强化上盖基板包含一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该强化上盖基板规划有一显示区以及一围绕该显示区的周边区,该触控电极层形通过一包含喷涂光阻及雷射曝光的图案化制程来形成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含盖于该显示区及至少部分的该周边区,以制作出非平面式的触控面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关于一种非平面式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mobile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及平板计算机(tablet PC)等可携式电子产品皆已广泛的使用触控面板(touch panel)作为人机界面。为符合电子产品轻薄化的需求,现今触控面板已具有将触控玻璃与保护玻璃一体化的技术,意即将触控电极直接制作于保护玻璃上,此技术可省去原本用来承载触控电极的触控玻璃,有效地缩减触控面板的整体厚度及降低触控面板的成本。然而,由于一般将触控电极直接制作于保护玻璃的触控面板的微影制程技术,例如包含溅镀光阻、紫外线曝光等,仅能适用于平面结构。因为若光阻采用湿膜,则因流动性佳而导致在非平面结构上会造成涂布不均,若光阻采用干膜,则无法符合实际需求的薄度;另外,由于非平面结构具有高度差,使得紫外线曝光会导致线宽及线距不均匀。也就因此,将触控电极直接制作于保护玻璃的触控面板无法与非平面的显示设备进行贴合与应用,局限了触控面板的应用性。目前有发展出将触控电极制作于非平面结构上的技术,但是由于制程步骤繁琐并且需搭配特殊材质的导电层才得以实现,例如铺附分散用溶剂、使用清洗用溶剂去除分散用溶剂、蒸发清洗用溶剂等一连串的堆积步骤。因此,要如何在不增加制程及改变导电层材料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将触控电极直接制作于保护玻璃的非平面触控面板也就是目前值得加以研究发展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使用具有非平面表面的强化上盖基板来做为触控基板,并且再搭配经设计改良过的触控电极的图案化制程,以制作出非平面式的触控面板,以达到有效地应用于各种非平面的显示设备,增加触控面板应用性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有一强化上盖基板,该强化上盖基板包含一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该强化上盖基板规划有一显示区以及一围绕该显示区的周边区,以及一触控电极层,通过一包含喷涂光阻及雷射曝光的图案化制程来形成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含盖于该显示区及至少部分的该周边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非平面表面为一平滑曲面或一由至少两棱面所构成的表面,其中该两棱面之间形成一夹角。进一步的,所述触控面板更包括一引线结构,位于该周边区,并且电性连接该触控电极层;及一遮蔽层,全面位于该周边区,并且设置于该强化上盖基板及该引线结构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触控面板更包括一保护层,位于该显示区及该周边区,用以覆盖该触控电极层及该引线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复数个第一感应电极,沿该强化上盖基板的一第一轴向来平行排列;及复数个第二感应电极,沿该强化上盖基板的一第二轴向来平行排列;其中,该些第一感应电极与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交错并且彼此绝缘。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及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进一步的,所述触控电极层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些第一感应电极及该些第二感应电极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强化上盖基板进一步包含一对应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的第二非平面表面,其中所述第二非平面表面为一平滑曲面或一由至少两棱面所构成的表面,并且该两棱面之间形成一夹角。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二非平面表面。进一步的,每一该些第一感应电极包含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及复数个第一导线,该些第一导线连接该第一轴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而每一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包含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及复数个第二导线,该些第二导线连接该第二轴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其中该些第一感应电极及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在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的位置形成交错。基于上述,本技术所提供的触控面板不仅本身即具有轻薄化及降低成本的特点,更因采用非平面式的强化上盖基板的设计而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非平面显示设备,并且相较于平板式的基板而言,非平面的结构具有更为强化的结构特性。附图说明图I绘示了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2绘示了图I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绘示了本技术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绘示了本技术触控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6绘示了本技术触控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熟习本技术所属
的一般技艺者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下文特列举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请参考图I至图3。图I绘示了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2绘示了图I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的各图式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技术,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包含有一强化上盖基板110,并且该强化上盖基板110包含有一第一非平面表面112。其中强化上盖基板110规划一显示区120以及一周边区130,周边区130围绕显示区120。一般而言,显示区120例如为习知触控面板的可视区,而周边区130则可为非透明遮掩区。第一非平面表面112可以为一平滑的曲面或是由至少两棱面所构成的表面,且两棱面之间具有一夹角。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层122形成于第一非平面表面112,并且含盖于显示区120及至少部分的周边区130。触控电极层122包含有复数条沿着强化上盖基板110的第一轴向(X轴)平行排列的第一感应电极124以及复数条沿着强化上盖基板110的第二轴向(Y轴)平行排列的第二感应电极126。第一感应电极124以及第二感应电极126呈现交错排列且互相绝缘。本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电极124与第二感应电极126是同样形成于第一非平面表面112。进一步说明的是,各第一感应电极124包含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152及复数个第一导线154,该些第一导线154连接X轴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52 ;而各第二感应电极126包含复数个第二导电单元156及复数个第二导线158,该些第二导线158连接Y轴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56。换句话说,每一条第一感应电极124由复数个第一导电单元152以及复数条第一导线154串接而成;每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6由复数个第二导电单 元156以及复数条第二导线158串接而成。其中该些第一感应电极124及该些第二感应电极126在该些第一导线154及该些第二导线158的位置形成交错。此外,触控电极层122另包含一绝缘层127位于该些第一感应电极124与该些第二感应电极126的交错位置,并形成于第一导线154及第二导线158之间,使该些第一感应电极124与该些第二感应电极126彼此绝缘,避免第一感应电极124与第二感应电极126相互导通干扰,影响触控感应功能而无法正确接收信号。如此一来,在架构上,第一感应电极124的第一导线154藉由绝缘层127的设置而得以形成一架桥结构。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另包含有一引线结构132位于周边区130内,并且电性连接触控电极层122。更具体来讲,引线结构132可例如包含复数条连接线,分别对应电性连接第一感应电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强化上盖基板,包含一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该强化上盖基板规划有一显示区以及一围绕该显示区的周边区;以及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含盖于该显示区及至少部分的该周边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强化上盖基板,包含一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该强化上盖基板规划有一显示区以及一围绕该显示区的周边区;以及 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并且含盖于该显示区及至少部分的该周边区。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非平面表面为一平滑曲面或一由至少两棱面所构成的表面,其中该两棱面之间形成一夹角。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引线结构,位于该周边区,并且电性连接该触控电极层;及 一遮蔽层,全面位于该周边区,并且设置于该强化上盖基板及该引线结构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保护层,位于该显示区及该周边区,用以覆盖该触控电极层及该引线结构。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电极层包括 复数个第一感应电极,沿该强化上盖基板的一第一轴向来平行排列;及 复数个第二感应电极,沿该强化上盖基板的一第二轴向来平行排列; 其中,该些第一感应电极与该些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交错并且彼此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裕文,夏祥龍,陳峰,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