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7153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包括:依次轴向分布的送进机构、可旋转刀盘及安装在可旋转刀盘上的车刀、拉出机构,控制所述送进机构、拉出机构和可旋转刀盘工作的动力及传动装置,以及安装机架;所述可旋转刀盘的前侧设有前定位套,所述可旋转刀盘的后侧设有后定位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材率高、运行安全稳定、工作可靠,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清理工件外表的装置,特别是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用于清理管棒外表的装置一般都将管棒固定并旋转,然后移动车刀对管棒表面进行车削,车完一个管棒后,将车刀退出,再把车好后的管棒取下,当需要车削另一个管棒时,又得重新调整车刀,这样一来,大大影响到了该装置的生产效率,尤其是不能实现对较长管棒表面的处理。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一种车刀只作旋转运动而不作移动,同时管棒通过车刀以完成车削工作的清理装置,例如,中国专利ZL90210399.7公开的一种金属管、棒表面处理机,其将管棒固定在移动小车上,然后由两个送料辊将送料小车上的管棒送进旋转的车刀,经空心轴两端可旋转车刀车削后再由小车拉出。然而,这种装置仍然存在着如下不足1、由于供小车滑动的轨道长度有限,对于超长管棒的加工则无法实现;2、可旋转车刀前后没有精确导向套,必然导致管棒的车削厚度不均、浪费严重;3、在车削管棒头部和尾部时,因没有导向还经常会出现打刀现象;4、由于送进装置不具有矫直功能,当被加工管棒具有一定弯曲程度时,势必会影响到车削工作,甚至不能工作。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其不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材率高、运行安全稳定、工作可靠,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包括依次分布的送进机构、可旋转刀盘及安装在可旋转刀盘上的车刀、拉出机构,控制所述送进机构、拉出机构和可旋转刀盘工作的动力及传动装置,以及安装机架;所述可旋转刀盘的前侧设有前定位套,所述可旋转刀盘的后侧设有后定位套。本技术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的前定位套为一空心导套,其外圆与所述的可旋转刀盘同轴线,内孔可根据管棒的外表面状态来选择偏心距;所述的后定位套亦与所述的可旋转刀盘同轴线。所述的送进机构为一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其包括两组沿管棒轴线两侧交错分布且可与管棒形成摩擦传动的第一转轮,两组第一转轮均由一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的拉出机构为一多对辊拉出机,其包括两组沿管棒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并可与管棒形成摩擦传动的第二转轮,两组第二转轮亦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的两组第一转轮中,至少有一组为活动转轮,所述的两组第二转轮中,也至少有一组为活动转轮,以实现更换管棒的同时保持对管棒施加动态压力,且该动态压力使得管棒与所述转轮表面间的摩擦力确保管棒在被加工时不发生转动。所述的活动转轮均可借助一组外伸于壳体外的手柄作径向移动,并安装在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的活动转轴上;每一活动转轴的外周均套有一与其间隙配合的轴套,所述轴套的一侧与对应的手柄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一可供所述轴套径向移动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的外周壁均呈弧形内凹。所述的可旋转刀盘由动力装置驱动,其上沿周向分布有多把车刀,每一把车刀的刀头部分均沿径向朝向圆心设置,刀柄部分则通过一压下螺丝与固定在所述可旋转刀盘上的固定座可调连接。所述可旋转刀盘的工作面上设有沿径向分布的标尺,所述车刀的刀柄部分则设有相应的标尺。所述可旋转刀盘和一与其同轴线的空心轴相连接,所述的空心轴与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的传动装置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后定位套安装在该空心轴内接近可旋转刀盘的一端。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在可旋转刀盘的前、后侧分别设有前、后定位套,不但可以保证管棒的车削厚度均匀,而且在车削管棒头部和尾部时,不会象现有技术那样出现打刀现象,因而运行安全稳定;2、将前定位套的内孔设置成偏心结构,根据管棒的外表面状态来选择偏心距,对管棒表面不同的部位进行不同深度的车削,从而可以提高管棒的成材率;3、本技术结构简单,其设计的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和多对辊拉出机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受供送进机构滑动轨道长度的限制、不能加工超长管棒的缺陷,同时,又增加了前、后定位套对车削前和车削后的管棒进行导向,因而可以实现对超长管棒的加工;4、对于不同直径的管棒无需更换车刀,只要更换定位套并调节压下螺丝就可以实施对管棒外表的清理,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5、本技术设计的多对辊矫直送进机还可以对管棒进行预先矫直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管棒不直而影响到车削工作的不足,同时,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和多对辊拉出机中的转轮对管棒表面的摩擦力,可以确保管棒在工作时不发生转动,因而工作可靠。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所述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和多对辊拉出机的示意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所述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和多对辊拉出机的示意俯视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示意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所述可旋转刀盘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包括从前向后依次分布的送进机构1、可旋转刀盘2及安装在可旋转刀盘2上的车刀21、拉出机构3,控制所述送进机构1、拉出机构3和可旋转刀盘2工作的动力装置及传动装置,以及安装机架;所述可旋转刀盘2的前侧设有前定位套4,所述可旋转刀盘2的后侧设有后定位套5,前定位套4和后定位套5主要用于对管棒的导向,其不但可以保证管棒的车削厚度均匀,而且在车削管棒头部和尾部时,可以防止打刀现象,因而运行安全稳定。参见图1,所述的前定位套4为一空心导套,其外圆与所述的可旋转刀盘2同轴线,其内孔可根据管棒的外表面状态来选择偏心距,从而对表面不同的的管棒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车削,可以在保证管棒表面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以减少被切削部分,以减小浪费工作时,以外圆定位,当被处理管棒一个方向有明显缺陷时(如水平连铸的管棒),可以根据该缺陷的方向调整前定位套内圆偏心的方向,从而在完成对管棒表面处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被车削部分,这对于有外表缺陷的管棒是非常经济适用的,可以大大提高管棒的成材率;而对于无明显外表缺陷的,则使用偏心度为零的定位套,即内孔与外圆是同心圆的导套,这样可以对管棒外表进行均匀的车削。所述的后定位套5亦与所述的可旋转刀盘2同轴线。参见图2、图3和图4,所述的送进机构1为一多对辊矫直送进机,其包括两组沿管棒轴线两侧交错分布且可与管棒形成摩擦传动的第一转轮11,所述的拉出机构3为一多对辊拉出机,其包括两组沿管棒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并可与管棒形成摩擦传动的第二转轮31,两组第一转轮11和两组第二转轮31均由动力装置7驱动。其中,所述的摩擦传动是指通过第一转轮11和第二转轮31的表面与管棒表面的相互摩擦,以实现管棒向前移动;且第一转轮11的交错分布可以对管棒进行预先矫直,第二转轮31的交错分布可以保持管棒的直线状态。此外,第一转轮11和第二转轮31对管棒表面的摩擦力还必须确保管棒在车削时不发生转动。且所述第一转轮11和第二转轮31的外周壁均呈弧形内凹设计,以保证转轮与管棒表面的有效接触。如上所述,所述的两组第一转轮11中,至少有一组为活动转轮111,其借助一组外伸于壳体外的手柄13可作径向移动,在实现管棒更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该径向移动保持转轮对管棒表面的动态压力,以便在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理超长管棒外表的装置,包括:依次分布的送进机构(1)、可旋转刀盘(2)及安装在可旋转刀盘(2)上的车刀(21)、拉出机构(3),控制所述送进机构(1)、拉出机构(3)和可旋转刀盘(2)工作的动力及传动装置,以及安装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刀盘(2)的前侧设有前定位套(4),所述可旋转刀盘(2)的后侧设有后定位套(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克建田福生祁威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兴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