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8098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用于解决现有的立柱式帐篷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是承重系统采用双坡面直墙式框架结构,帐篷顶架采用人字形折叠结构,榀架直接以檩条插接的方式连接,立柱和地梁也采用插接式构造,提高帐篷结构的稳定性。在篷布材料方面,主要采用28×2/28×2白色涤纶防水帆布,该篷布材料单位面积质量300±15g/m2,静水压4.5KPa,防水透气,解决了背景技术帐篷篷布材料方面透气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帐篷使用面积达30m2,带有门斗和隔帘设计,解决了背景技术帐篷使用面积较小、功能区域少等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
本技术涉及一种帐篷,特别涉及一种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
技术介绍
帐篷是一种便携式的设备,帐篷的种类繁多,主要用于野外作业、旅游、抗险救灾、 军用等。现有的帐篷主要由篷架和篷身组成,帐篷的架设过程是,首先将篷架架设一部分后,再架设篷布,最后篷布与和篷架一起支撑。现有游牧人员及家庭帐篷主要是以立柱式为主,结构不稳定,抗风抗雪性差,架设步骤多,操作繁琐,而且现有帐篷使用面积较小,没有设门斗,通风防雨性能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立柱式帐篷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该帐篷的承重系统采用双坡面直墙式框架结构,帐篷顶架采用人字形折叠结构,榀架直接以檩条插接的方式连接,立柱和地梁也采用插接式构造,可以解决
技术介绍
帐篷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在篷布材料方面,主要采用28X2/28X2白色涤纶防水帆布,该篷布材料单位面积质量300± 15g/m2,静水压4. 5KPa,防水透气,可以解决
技术介绍
帐篷篷布材料方面透气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帐篷使用面积达30m2,带有门斗和隔帘设计, 可以解决
技术介绍
帐篷使用面积较小、功能区域少等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 其特点是包括边人字架I、中人字架2、钢丝绳3、檩条4、篷顶5、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地梁9、前围墙10、围墙11和地布14。帐篷两端分别由两个边人字架I、四根角立柱 6、两根中立柱7,帐篷中间分别由两个中人字架2、四根山墙立柱8,以及十根地梁9和九根檩条4组成帐篷的篷架部分。所述中人字架2檐口设有挂钩;中人字架2与檩条4插接后, 下弦筋钢丝绳3两端悬挂于两榀中人字架2檐口挂钩处,正中竖向吊筋钢丝绳3上的弹簧钩挂于中人字架2梁脊顶处圆环内。中人字架2两端的檩条4同时卡入中人字架2脊顶卡口内。篷顶5整体覆盖于篷架上。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分别插入中人字架2和边人字架I檐口的套管内。地梁9分别对应插入对应的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的底脚通头内。围墙11由一根中立柱7起围绕帐篷后到另一根中立柱7至,前围墙10由一根中立柱7起围绕帐篷前到另一根中立柱7至,围墙11和前围墙10在帐篷山墙正中立柱处合拢。地布14位于帐篷底部,篷顶5、地布14、围墙11和前围墙10固连在一起。还包括门斗12,门斗12由两根门斗柱13、地梁9、山墙立柱8和檩条4组成。篷顶 5檐口的门斗顶与前围墙IO正中的门斗围墙通过连环套连接。还包括三角桩,所述三角桩共十根,通过拉绳与篷顶5连接。拉绳与地面夹角为45°。所述中人字架2下设置隔帘,隔帘吊在钢丝绳3上。所述篷顶5吊围条正中有连环套,围墙11窗洞正中上沿和前围墙10门洞正中上沿有铝篷圈,篷顶5吊围条的连环套对应穿入铝篷圈内向两边套穿连接。所述篷顶5材料是白色涤纶防水帆布、白色阻燃涤纶平布、150D白色涤纶涂层牛津布、双面涂塑布或合成纤维针刺毡的任一种。所述前围墙10材料是白色涤纶防水帆布、白色阻燃涤纶平布、150D白色涤纶涂层牛津布、双面涂塑布或合成纤维针刺毡的任一种。所述围墙11材料是白色涤纶防水帆布、白色阻燃涤纶平布、150D白色涤纶涂层牛津布、双面涂塑布或合成纤维针刺毡的任一种。所述地布14材料是白色涤纶防水帆布、白色阻燃涤纶平布、150D白色涤纶涂层牛津布、双面涂塑布或合成纤维针刺毡的任一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帐篷的承重系统采用双坡面直墙式框架结构,帐篷顶架采用人字形折叠结构,榀架直接以檩条插接的方式连接,立柱和地梁也采用插接式构造,解决了
技术介绍
帐篷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在篷布材料方面,主要采用 28 X 2/28 X 2白色涤纶防水帆布,该篷布材料单位面积质量300 土 15g/m2,静水压4. 5KPa,防水透气,解决了
技术介绍
帐篷篷布材料方面透气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帐篷使用面积达30m2, 带有门斗和隔帘设计,解决了
技术介绍
帐篷使用面积较小、功能区域少等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的半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的立体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的篷架整体示意图。图4是图I中中人字架与檩条的插卡连接放大图。图5是图I中角立柱和地梁的插接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所用环套带与铝篷圈连接示意图。图中,I-边人字架,2-中人字架,3-钢丝绳,4-檩条,5-篷顶,6-角立柱,7-中立柱,8-山墙立柱,9-地梁,10-前围墙,Il-围墙,12-门斗,13-门斗柱,14-地布。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 7,本技术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具体实施如下一、实施。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四个人各持一榀人字梁展开, 两端为边人字架1,中间为中人字架2。两个人将两根人字架下弦筋钢丝绳3两端悬挂于两榀中人字架2檐口挂钩处,将正中竖向吊筋钢丝绳弹簧钩挂于中人字架2梁脊顶处圆环内。 安装檩条4,并同时卡入人字架脊顶卡口内,调整好位置。由两个人扶着人字架的两端,另四个人将篷顶5打开,整体覆盖于人字架上,对正脊顶调整好位置,使篷顶平整。一人钻入篷内,将人字架和脊顶檩条的捆扎带对应捆好,并将隔帘吊在钢丝绳3上。四人各持一根角立柱6,另外两人各持一根中立柱7,将篷顶抬起,使立柱分别插入人字架檐口套管内,并同时安装好另外两根中立柱7和两根山墙立柱8,调整好位置。同时适当收紧篷顶两侧檐口收紧4带。安装地梁9。将地梁分别对应插入立柱底脚通头内。打开前围墙(有门的为前围墙)10 和后围墙11。确定帐篷的朝向,摆放好前后围墙的位置。两围墙在帐篷山墙正中立柱处合拢。安装前围墙10。提起前围墙10,使前围墙10门两侧的蓝色增强布条对准篷架中间两根立柱。将篷顶吊围条正中两根连环套,对应穿入前围墙10门洞正中上沿的铝篷圈内,向两边进行套穿连接,并粘好挡风帘,直至连接到山墙正中立柱处。安装后围墙11。提起后围墙11,使后围墙11正中窗洞两侧的蓝色增强布条对准篷架中间两根立柱,将篷顶吊围条正中两根的连环套,对应穿入后围墙窗洞正中上沿的铝篷圈内,向两边进行套穿连接,并粘好挡风帘,直至连接到山墙正中立柱处。两围墙合拢后,将山墙吊围条正中的连环套穿入前、 后围墙合拢的上沿两个重叠铝篷圈内,依次往下联结,并粘好挡风帘。安装门斗12、门斗柱13。将篷顶檐口的门斗顶与前围墙9正中的门斗围墙,通过连环套连接。由2人各持一根门斗柱13,穿入门斗篷外侧两角套管内,将其插入对应的门斗顶檐口的铁篷圈内,调整好门斗12。系好围墙捆柱带和檐口收紧带。并将订制在围墙下沿的落地收紧带与地梁9固定收紧。铺设地布14。打开地布14,订制尼龙搭扣的一面为反面,摆好相应的位置,将地布四边的尼龙搭扣与围墙四周底边的搭扣一一对应粘合,使地布14平整。粘贴透明窗薄膜。卷起窗帘,将透明窗薄膜与窗洞四周的搭扣对应粘合。打三角桩、拉拉绳。将10根三角桩对应篷顶拉绳位置打入地面,挂上拉绳,并移动拉绳木板,适度收紧。拉绳与地面夹角一般为 45°,三角桩定位位置与篷顶活动三角环方向一致。(注门斗拉绳与前围墙中间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坡框架式游牧民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边人字架(1)、中人字架(2)、钢丝绳(3)、檩条(4)、篷顶(5)、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地梁(9)、前围墙(10)、围墙(11)和地布(14);帐篷两端分别由两个边人字架(1)、四根角立柱(6)、两根中立柱(7),帐篷中间分别由两个中人字架(2)、四根山墙立柱(8),以及十根地梁(9)和九根檩条(4)组成帐篷的篷架部分;所述中人字架(2)檐口设有挂钩;中人字架(2)与檩条(4)插接后,下弦筋钢丝绳(3)两端悬挂于两榀中人字架(2)檐口挂钩处,正中竖向吊筋钢丝绳(3)上的弹簧钩挂于中人字架(2)梁脊顶处圆环内;中人字架(2)两端的檩条(4)同时卡入中人字架(2)脊顶卡口内;篷顶(5)整体覆盖于篷架上;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分别插入中人字架(2)和边人字架(1)檐口的套管内;地梁(9)分别对应插入对应的角立柱(6)、中立柱(7)、山墙立柱(8)的底脚通头内;围墙(11)由一根中立柱(7)起围绕帐篷后到另一根中立柱(7)至,前围墙(10)由一根中立柱(7)起围绕帐篷前到另一根中立柱(7)至,围墙(11)和前围墙(10)在帐篷山墙正中立柱处合拢;地布(14)位于帐篷底部,篷顶(5)、地布(14)、围墙(11)和前围墙(10)固连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鼎华张宁刘剑飞闫文魁胡振宁张少飞王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