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5438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防止凸轮部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脱落。在使安装在绝缘外壳(11)内的触头(13)摆动的促动器(12)的凸轮部(12a),设有由平面构成的凸轮卡合面(12a2),在促动器(12)位于开放位置时,该凸轮卡合面(12a2)与第2触头梁(13a)的凸轮卡定突起(13a)面对配置,即使在促动器(12)位于开放位置时作用有使凸轮部(12a)脱离凸轮转动凹部(13b3)的那样的外力等,凸轮部(12a)的凸轮卡合面(12a2)也能与凸轮卡定突起(13a2)抵接而形成卡定状态,从而防止促动器(12)的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成为通过对促动器进行移动操作而固定信号传输介质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常,在各种电气设备等中,作为电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 (FFC)等各种信号传输介质的部件,广泛采用各种电连接器。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I等所述那样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安装在印刷布线基板上而进行使用的电连接器中,由FPC、FFC等构成的信号传输介质自绝缘外壳(绝缘体)的前端侧开口部插入到该绝缘外壳的内部,在该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时刻,利用操作人员的操作力向连接器的前方侧或后方侧的“闭合位置”例如以推倒的方式转动被保持在使信号传输介质开放的“开放位置”的促动器(连接操作部件)。并且,在将上述的促动器(连接操作部件)转动操作至夹持信号传输介质的“闭合位置”时,将设置于该促动器的凸轮部的一端部推压于导电触头,由此,导电触头的另一端部以压接于信号传输介质(FPC、FFC等)的方式位移,将信号传输介质固定。另一方面,当位于这种“闭合位置”的促动器向原来的“开放位置”例如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转动时,导电触头利用自身的弹性复原力沿离开信号传输介质(FPC、FFC等)的方向位移,由此使信号传输介质处于开放状态。以上述方式使导电触头弹性位移的凸轮部形成为如下结构该凸轮部由截面形状呈大致椭圆的构件形成,该凸轮部能转动地收容在设在导电触头的固定侧梁上的凸轮转动凹部内,在固定侧梁与可动侧梁之间以改变直径的方式转动。对于这种凸轮部,在可动梁的一端部分以沿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与凸轮部相面对的方式设有凸轮卡定突起,即使因外力施加于促动器的情况等而使凸轮部要脱离凸轮转动凹部,凸轮部的一部分也能与凸轮卡定突起抵接而卡定,以防止凸轮部脱离到连接器外。但是,特别是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呈大致椭圆状的截面形状的凸轮部处于平放状态,所以凸轮部的作用于导电触头的接触压力小,凸轮部在凸轮转动凹部处的保持力变小,并且很难与凸轮卡定突起部卡定。结果,例如如图12所示,即使在较小的外力施加于促动器I的情况下,凸轮部4也会越过构成凸轮转动凹部2的台阶部3地向连接器外侧(图12的右侧)移动,尽管有设在导电触头5的端部的凸轮卡定突起部6的卡定作用,但凸轮部4仍有可能脱出到连接器外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30037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00440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1924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防止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的凸轮部脱落的电连接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如下结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安装在该绝缘外壳内的导电触头、和具有使该触头摆动的凸轮部的促动器,上述触头具有夹着被插入在上述绝缘外壳的内部的信号传输介质而面对的、由一对梁状构件构成的第I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在上述第I触头梁的一端部分形成有能使上述凸轮部转动地收容该凸轮部的凸轮转动凹部,并且在上述第2触头梁的一端部设有沿上述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与上述凸轮部相面对的凸轮卡定突起,上述促动器的上述凸轮部构成为在闭合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转动,当上述凸轮部位于上述闭合位置时,上述第I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夹持上述信号传输介质,当上述凸轮部位于上述开放位置时,上述第I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离开上述信号传输介质,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凸轮部设有由平面构成的凸轮卡合面,在该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该凸轮卡合面沿上述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与上述第2触头梁的凸轮卡定突起面对配置。此时,优选的是,在上述凸轮部沿上述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偏离了上述凸轮转动凹部时,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凸轮卡合面处于与上述凸轮卡定突起抵接的配置关系。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即使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因沿向连接器外侧推出凸轮部的方向施加有外力等而使凸轮部要脱离凸轮转动凹部,凸轮部的凸轮卡合面也能与凸轮卡定突起抵接而成为卡定状态,防止促动器的脱落。另外,优选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第2触头梁的一端部分设有自上述凸轮卡定突起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凸轮限制端缘部,另一方面,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凸轮部设有凸轮保持面,在该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该凸轮保持面能够与上述第2触头梁的上述凸轮限制端缘部面接触。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当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促动器被推到连接器外侧的情况下,首先凸轮部的凸轮保持面与第2触头梁的凸轮限制端缘部抵接,维持凸轮部被推压于凸轮转动凹部侧的状态,将凸轮部保持在本来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与上述的凸轮卡合面的相互作用而更加可靠地防止促动器的脱落。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使安装在绝缘外壳内的触头摆动的促动器的凸轮部设有由平面构成的凸轮卡合面,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该凸轮卡合面与第2 触头梁的凸轮卡定突起面对配置,即使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沿向连接器外侧推出凸轮部的方向施加有外力等,而使凸轮部要脱离凸轮转动凹部,凸轮部的凸轮卡合面也能与凸轮卡定突起抵接而形成卡定状态,从而防止促动器的脱落,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防止在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的凸轮部的脱落,能够低廉且大幅地提高电连接器的品质及可靠性。附图说明图I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是在促动器立在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从前方侧表不信号传输介质未插入的状态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2是从后方侧观察图I所示的处于开放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3是从前方侧表示将图I所示的处于开放状态的电连接器的促动器以推倒的方式转动至闭合位置的状态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图I和图2所示的处于开放状态的电连接器时的正面说明图。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纵剖说明图。图6是将图5中的用附图标记VI表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局部纵剖说明图。图7是将处于开放状态的电连接器的促动器以推倒的方式转动至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图5的纵剖说明图。图8是将图7中的用附图标记VIII表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局部纵剖说明图。图9是向后方侧的外力施加于处于开放状态的电连接器的促动器的状态的、相当于图5的纵剖说明图。图10是将图9中的用附图标记X表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局部纵剖说明图。图11是对插入在图I至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的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进行表示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12是将以往的电连接器中的凸轮部的构造放大表示的局部纵剖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应用在如下电连接器中的实施方式,该电连接器为了连接由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构成的信号传输介质而安装在布线基板上进行使用。S卩,图I至图1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具有在绝缘外壳11的后端缘部分(图5的右端缘部分),具有作为连接操作部件的促动器12的所谓后翻型(back flip)构造,上述的促动器12形成为如下结构能够向供信号传输介质(FPC或FFC等)F的终端部分插入的连接器前端侧(图5的左端侧)的相反侧的连接器后方侧(图5的右侧)以推倒的方式转动。此时,上述绝缘外壳11由呈细长状延伸的中空框体状的绝缘构件形成,以下,将该绝缘外壳11的细长的横宽方向称作连接器长度方向,另外,将插入信号传输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安装在该绝缘外壳内的导电触头、和具有使该触头摆动的凸轮部的促动器,所述触头具有夹着被插入在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的信号传输介质而相面对的、由一对梁状构件构成的第1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在所述第1触头梁的一端部分形成有能使所述凸轮部转动地收容该凸轮部的凸轮转动凹部,并且,在所述第2触头梁的一端部设有在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上与所述凸轮部相面对的凸轮卡定突起,所述促动器的所述凸轮部在闭合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凸轮部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第1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夹持所述信号传输介质,当所述凸轮部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第1触头梁和第2触头梁离开所述信号传输介质,该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促动器的所述凸轮部设有由平面构成的凸轮卡合面,在该促动器位于开放位置时,该凸轮卡合面沿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方向与所述第2触头梁的凸轮卡定突起面对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立石仁岛田好伸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