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双杆训练装置,包括竖向设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个缸体,每一个缸体中设有可在缸体中上下滑动的活塞,每一个活塞上连接有向上竖直延伸的活塞杆,每一个缸体于对应活塞下方的空间形成容纳流体的密闭的腔室,上方的空间与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满流体;位于左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互相连通,位于右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连通;位于中部的两个缸体的活塞杆的顶部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缸体的活塞杆顶部分别连接有一水平的手握杆,两手握杆互相平行。本发明专利技术使人们用较小的力就可以做撑双杆动作,适于年幼、年老或体弱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体育训练器材,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撑双杆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双杆常见于校园或小区的休闲运动区,撑双杆是最常见的一种双杆运动,是常见的健身运动,其动作要领是运动者双手向下握住双杆,将身体支撑悬空在双杆之间,然后向下弯曲双臂,使身体向下,再向上撑直双臂,使身体向上,如此重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撑双杆运动,这是因为撑双杆需要双臂具有较大的力量,能够支撑起身体的重量,然而小孩、老人、女性以及体弱者通常无法做引体向上运动,其手臂不能支撑起身体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撑双杆训练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双杆不适于手臂力量小的人做撑双杆动作的缺点。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撑双杆训练装置,包括竖向设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个缸体,每一个缸体中设有可在缸体中上下滑动的活塞,每一个活塞上连接有向上竖直延伸的活塞杆,每一个缸体于对应活塞下方的空间形成容纳流体的密闭的腔室,上方的空间与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满流体;位于左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互相连通,位于右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连通;位于中部的两个缸体的活塞杆的顶部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缸体的活塞杆顶部分别连接有一水平的手握杆,两手握杆互相平行。所述各缸体固定在同一块基板上。所述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缸体的活塞杆顶部分别连接有一 C形的弯折部,该两弯折部的顶端分别形成所述的手握杆。所述两弯折部的中部通过一连接杆连接。所述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两个缸体的横截面大于位于中间的两个缸体的横截面。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使用时,使用者双手握住两手握部,脚踩在支撑板上,当双手向下对手握部用力时,力经手握部下方的活塞杆、活塞,通过下方腔室内的流体传递至支撑板下方的活塞、活塞杆,再传递到支撑板,将整个人体向上顶,使人们用较小的力就可以做撑双杆动作,适于年幼、年老或体弱者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板受到的向上的推力来源于使用者双手对手握部向下的压力,手握部、支撑板上下运动平稳、缓慢,安全可靠,人们容易自如地控制撑双杆动作。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在使用状态下身体处于最低位置时的剖视 图5为本专利技术在使用状态下身体处于最高位置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撑双杆训练装置,参照图I至图3,包括竖向设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于一块基板10上的缸体I、缸体2、缸体3、缸体4,缸体I、缸体2、缸体3、缸体4中分别设有可对应在其中上下滑动的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上分别连接有向上竖直延伸的活塞杆12、活塞杆22、活塞杆32、活塞杆42,缸体I、缸体2、缸体3、缸体4于对应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下方的空间分别形成容纳流体的密闭的腔室14、腔室24、腔室34、腔室44,上方的空间与外界相通,腔室14、腔室24、腔室34、腔室44中充满流体。参照图3至图5,位于左侧的缸体I、缸体2的腔室14、腔室24的底部互相连通,位于右侧的缸体3、缸体4的腔室34、腔室44的底部也互相连通。位于中部的缸体2、缸体3的活塞杆22、活塞杆32的顶部与一支撑板23固定连接,位于最左侧缸体I的活塞杆12和最右侧的缸体4的活塞杆42顶部分别连接有C形的弯折部13、C形的弯折部43,该弯折部13、弯折部43的顶端分别形成手握杆131和手握杆431,手握杆131和手握杆431水平设置且互相平行。弯折部13、弯折部43的中部通过一连接杆100连接。参照图3,为该撑双杆训练装置处于未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腔室14、腔室24、腔室34、腔室44中的流体高度相等,其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缸体I、缸体2、缸体3、缸体4的高度均相等,并且横截面大小相同。活塞杆12和活塞杆42的长度相等,且可设计成伸缩杆,以便适应于不同高度的人,活塞杆22和活塞杆32的长度相等。使用时,使用者双手向下握在手握杆131、手握杆431上,脚踩在支撑板23上,当双手向下对手握杆131、手握杆431用力时,力经流体传递至支撑板23,并使力的方向由向下变为向上,将人体向上顶。参照图4,手握杆131、手握杆431位于最高位置,支撑板23位于最低位置,使用者的手臂处于弯曲状态;参照图5,手握杆131、手握杆431位于最低位置,支撑板23位于最高位置,使用者的手臂处于撑直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是位于最左侧的缸体I和最右侧的缸体4的横截面大于位于中间的缸体2、缸体3的横截面,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手握杆131、手握杆431上下移动的距离小于支撑板23上下移动的距离,这样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因为真正的撑双杆动作是手不动,而身体上下运动。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撑双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个缸体,每一个缸体中设有可在缸体中上下滑动的活塞,每一个活塞上连接有向上竖直延伸的活塞杆,每一个缸体于对应活塞下方的空间形成容纳流体的密闭的腔室,上方的空间与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满流体;位于左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互相连通,位于右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连通;位于中部的两个缸体的活塞杆的顶部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缸体的活塞杆顶部分别连接有一水平的手握杆,两手握杆互相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撑双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个缸体,每一个缸体中设有可在缸体中上下滑动的活塞,每一个活塞上连接有向上竖直延伸的活塞杆,每一个缸体于对应活塞下方的空间形成容纳流体的密闭的腔室,上方的空间与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满流体;位于左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互相连通,位于右侧的两个缸体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连通;位于中部的两个缸体的活塞杆的顶部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缸体的活塞杆顶部分别连接有一水平的手握杆,两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建英,
申请(专利权)人:程建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