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属鱼类养殖水体生物净化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塑料大棚、沉淀池、沼气池、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生物滤池C、蓄水池、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沉淀池、各物滤池、蓄水池、各养殖池分别呈对称状在塑料大棚内一字排列。沉淀池、各物滤池、蓄水池、各养殖池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收水主管、回流管和曝气主管。该系统的养殖水通过自动收集、沉淀和水生植物及填充基质过滤吸收转化等多级处理后,进入蓄水池复氧、消毒、再通过潜水泵提升到各养殖池内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室内工厂化养殖生产成本,在我国缺水地区开展高密度养殖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属鱼类养殖水体生物净化
技术介绍
鱼类室内工厂化养殖,特别是名优鱼类的室内工厂化养殖,是现在鱼类高效养殖的趋势。室内工厂化养殖具有对养殖环境因子,如水温、溶氧、光照、投饲、消毒、杀菌、吸污、 分选、起捕、废水处理及应急发电等进行全部或部分人工控制,并使其最优化,使鱼类在最佳的理化环境中生长,实现优质高效,产品像工业品一样,全年均衡上市。但室内工厂化养殖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产业,投资大、管理严格、技术性强,适合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生产,而且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养殖水体的处理和净化问题。因为养殖过程中,残饵、鱼类代谢产物使水质恶化,其中包括氨氮、尿素、粪便有机物、以及其它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有机物质会进一步降解产生氨氮、亚硝氮和硝氮。在闭合循环系统中,这些物质使PH降低,耗尽溶解氧,增加混浊度,降低水质对养殖鱼类的可适应性;养殖集约化程度越高,这些影响就越大。 一个系统中废物产生的量是基于养殖品种及其生长阶段、系统中的生物量以及投喂给鱼的饲料的质和量。水质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水处理手段来进行调控。为了解决室内工厂化养殖的水体处理问题,人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想了很多办法。目前循环水养殖水质控制中可能用到的手段,包括了物理法如固液分离、泡沫分离、温度调控、气液混合等、 化学法如臭氧消毒及氧化、紫外消毒、离子交换、物化吸附等、生物法如各种类型硝化/反硝化生物过滤工器、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过程。另外,每日的部分补水(换水)是必须的, 以控制硝氮,去除污染物质,以及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完全100%循环的系统目前还很罕见,因为在接近100%的循环率时,技术和管理难度都在增加,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极大限制该技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实践证明,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用于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特别在淡水养殖方面都因为养殖成本太高和鱼价相对便宜而难以为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室内工厂化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水体通过自动收集、初级沉淀,以及水生植物及富含微生物滤料过滤吸收转化等多级处理后,进入蓄水池复氧、消毒、再通过水泵提升到鱼池内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室内工厂化养殖生产成本、 提高室内工厂化养殖生产效率的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该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塑料大棚、沉淀池、沼气池、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生物滤池C、蓄水池、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其特征在于 沉淀池、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生物滤池C、蓄水池、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分别呈对称状在塑料大棚内一字排列,沉淀池一侧设置有沼气池,沉淀池内设置有过滤网,沉淀池底部装有排污管,沼气池通过排污管与沉淀池连通;过滤网一端的沉淀池池壁上设置有溢流孔,生物滤池A通过溢流孔与沉淀池连通;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和生物滤池C内分别设置有防渗层,防渗层上通过填充基质种植有耐水植物,生物滤池A和生物滤池B的底部分别铺设有收水管A和收水管B,生物滤池A和生物滤池B通过收水管A和收水管B连通;生物滤池B内的收水管B上方设置有收水管C,生物滤池B通过收水管C与生物滤池C连通;生物滤池C底部设置有溢流管,生物滤池C通过溢流管与蓄水池连通;蓄水池底部设置有潜水泵,潜水泵上设置有抽水管,抽水管分别与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 C、养殖池D和养殖池E连通。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生物滤池C和蓄水池的底部分别纵向铺设有微孔曝气管。所述的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内分别设置有水位控制溢流管和微孔曝气盘;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排水管。所述的生物滤池A、生物滤池B、生物滤池C、蓄水池、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养殖池E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收水主管、回流管和曝气主管;收水主管和回流管的一端与沉淀池连通,收水主管和回流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水位控制溢流管和排水管连通;曝气主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连通管与微孔曝气管和微孔曝气盘连通,曝气主管的另一端端头设置有旋涡式风机;所述对称状设置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之间设置有补水管,补水管一端分别与养殖池A、养殖池B、养殖池C、养殖池D和养殖池E连通, 补水管另一端与补水源连通。所述的连通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的收水管A、收水管B、收水管C的圆周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孔;所述的填充基质为多孔陶粒,填充基质铺设厚度为80cm-100cm,所述的耐水植物为美人蕉、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或旱伞草。所述的排污管上装有排污泵。为表明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下面通过试验加以说明I.系统运行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为6. 6 m/d,蓄水池置潜水泵(功率2. 2 kW),流量为33 m3/h,潜水泵将水通过水管泵入各养殖池,每池进水水量保持平衡,水交换率为5次/日。2.鲟鱼放养养殖品种为杂交鲟(达氏鱼皇Huso dauricus早X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古), 鱼种平均体重302. 8±50. lg。鲟鱼放养密度设平均为18尾/m2。由于杂交鲟最适生活水温在14-26°C间,夏季高温季节,通过覆盖遮阳网与加注井水加以调控。冬季利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水温可以维持在10°C以上。饲料投喂方式,每天按早中晚投喂三次,平均日投饵率为I. 0-1. 5%,根据水质、温度与鱼的摄食情况略作调整。3.水样采集与分析2010年I月到2010年7月底,水样采集频率为每月2-3次,共16次。采样点依次设置在沉淀池(生物滤池进水)、生物滤池出水及各养殖池。水样快速采集于IL的聚乙烯瓶中, 送至试验室分析。每日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对鱼池水温、PH和溶解氧等基本水质参数进行在线分析;杂交鲟体重每月称量一次,了解鲟鱼生长状况。4.试验结果在6. 6 m/d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养殖废水经生物滤池处理后,生物滤池系统对废水中 NH:-N、NOf-N、NOf-N、TN、TP 和 CODfc 的去除率分别为 46. 12%,38. 03%,71. 84%,21. 28%、 52. 60% 和 33. 65%。湿地出水 NH4+,、Ν03:Ν、N02:N、TN、TP 和 CODm 的浓度分别为 I. 30 mg/ L、0. 68 mg/L、0. 03 mg/L、5. 30 mg/L、0. 59 mg/L和 7. 06 mg/L,生物滤池出水水质基本满足鲟鱼养殖用水要求。同时发现在对湿地基质通风强化的条件下,对废水中nh4+-n、no3_-n、 NOf-N、TN、TP 和 CODsfa 的去除率分别提高 9. 02%, 24. 19%,4. 33%, 7. 47%, 7. 49% 和 15. 24% 以上。试验养殖杂交鲟的成活率达93. 3%,特定生长率为O. 74,饵料系数为I. 30 ;单位水体产量达到23 Kg/m3 ;生产Ikg鲟鱼耗电6. 84 kWh,耗水3. 77 m3。5.结论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设施简单,但处理效率高效,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塑料大棚(1)、沉淀池(2)、沼气池(3)、生物滤池A(4)、生物滤池B(5)、生物滤池C(6)、蓄水池(7)、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其特征在于:沉淀池(2)、生物滤池A(4)、生物滤池B(5)、生物滤池C(6)、蓄水池(7)、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分别呈对称状在塑料大棚(1)内一字排列,沉淀池(2)一侧设置有沼气池(3),沉淀池(2)内设置有过滤网(13),沉淀池(2)底部装有排污管(14),沼气池(3)通过排污管(14)与沉淀池(2)连通;过滤网(13)一端的沉淀池(2)池壁上设置有溢流孔(15),生物滤池A(4)通过溢流孔(15)与沉淀池(2)连通;生物滤池A(4)、生物滤池B(5)、生物滤池C(6)内分别设置有防渗层(16),防渗层(16)上通过填充基质(17)种植有耐水植物(18),生物滤池A(4)和生物滤池B(5)的底部分别铺设有收水管A(19)和收水管B(20),生物滤池A(4)和生物滤池B(5)通过收水管A(19)和收水管B(20)连通;生物滤池B(5)内的收水管B(20)上方设置有收水管C(21),生物滤池B(5)通过收水管C(21)与生物滤池C(6)连通;生物滤池C(6)底部设置有溢流管(22),生物滤池C(6)通过溢流管(22)与蓄水池(7)连通;蓄水池(7)底部设置有潜水泵(23),潜水泵(23)上设置有抽水管(24),抽水管(24)分别与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连通;生物滤池A(4)、生物滤池B(5)、生物滤池C(6)、蓄水池(7)的底部分别纵向铺设有微孔曝气管(26);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内分别设置有水位控制溢流管(25)和微孔曝气盘(27);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排水管(28);生物滤池A(4)、生物滤池B(5)、生物滤池C(6)、蓄水池(7)、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收水主管(29)、回流管(30)和曝气主管(31);收水主管(29)和回流管(30)的一端与沉淀池(2)连通,收水主管(29)和回流管(30)的另一端分别与水位控制溢流管(25)和排水管(28)连通;曝气主管(31)的一端分别通过连通管(32)与微孔曝气管(26)和微孔曝气盘(27)连通,连通管(32)上设置有单向阀(33);曝气主管(31)的另一端端头设置有旋涡式风机(34);所述对称状设置的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之间设置有补水管(35),补水管(35)一端分别与养殖池A(8)、养殖池B(9)、养殖池C(10)、养殖池D(11)和养殖池E(12)连通,补水管(35)另一端与补水源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